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04910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53.39KB
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深圳市福田区竹林中学2020年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
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
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
液体喷出B.
污染试剂
C.
酒精溅出D.
读数偏大
7.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B.H2O2C.H2CO3D.H2O
8.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9.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1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
7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13.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不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1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
A.
B.
C.
D.
15.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
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6.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17.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18.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种新型火箭燃料,关于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氮、氧两个元素构成
B.N(NO2)3中含有3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
C.N(NO2)3属于氧化物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2.6%
19.“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20.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B.
C.
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和学习内容,请回答下列关于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①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利用该原理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要用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最好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填装置序号).
(3)小希想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是否能反应生成氧气.
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了获得平稳的气流,他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装置序号);
②小希将干燥后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的F装置,用_____证明有氧气生成.研究表示,该反应同时生成碳酸钠,则CO2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查资料,实验室制氨气:
Ca(OH)2(固)+2NH4Cl(固)
CaCl2(固)+2H2O+2NH3↑,已知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要制取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接口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接口小写字母代号).
22.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
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收集500mL气体。
③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为475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④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O2。
⑤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
O2
CO2
体积/mL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体积分数/%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质置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甲组同学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乙组同学用图二进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镁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甲组同学待镁条燃烧后,称量留在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
发现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要轻,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经过分析后,该组同学在燃烧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夹持的镁条完全燃烧并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则称得的质量和原镁条质量比____________(填“相等”或“变大”或“变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实验现象是:
天平____________(“保持平衡”或“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
24.小辰和小昕看到一则新闻:
2009年12月15日,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请教老师后获知:
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且遇水会产生气体.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实验现象
结论
(1)______
向盛有一小块电石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的水,发现有气泡产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______
电石与水反应放热
(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
收集一小试管该气体,点火,观察到有明亮的火焰
该气体具有______性
(3)该气体可能含有碳、氢元素吗?
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雾;然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______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含碳、氢元素
[反思]通过上述素材,谈谈你对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_.
25.对比分析是化学研究和学校的基本方法,为了验证化学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甲、乙、冰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甲、乙两组同学分别把盛有适量NaOH、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MnO2溶液的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丙组同学取一根打磨干净的细铁丝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铁丝,将铁丝放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燃烧结束并冷却后将所得的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
【实验分析】
(1)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甲组
产生蓝色沉淀,天平①(填“平衡”或“不平衡”)
②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组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
③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丙组
④,反应前后称量质量不相等
3Fe+2O2
Fe3O4
该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甲丙两组同学发现乙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请分析导致乙组实验实验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26.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和验证性质的装置。
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
①写出图B中仪器Ⅰ、图D中仪器Ⅱ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导气管口应处的位置是____________(填“a”或“b”);若用H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c”或“d”)端通入;A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
③图1实验中,将长短两只蜡烛固定在烧杯中并点燃,然后向烧杯中放入干冰,观察到长蜡烛继续燃烧,短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向烧杯中继续加入干冰,蜡烛仍然不熄灭,这一现象反映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氨气。
资料:
通常情况下,氨气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小,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是:
用氯化铵和热石灰两种固体药品,经均匀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氨气。
①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
③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a管中中气体为________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B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_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气体至少需要_________mL。
(3)C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D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通过实验E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实验A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实验B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
③实验C中现象: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④实验D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⑤实验E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⑥实验E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
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此项正确。
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此项正确。
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D项。
2.B
解析:
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
故选D。
点睛: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4.A
解析:
A
【解析】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5.C
解析:
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
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H2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B、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H2CO3是由碳酸分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D、H2O是由水分子构成,故不符合题意
8.C
解析:
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详解】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文字可得:
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不符合题意;
C、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②中红磷被沙土覆盖,与氧气隔绝,不燃烧,③中红磷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燃烧,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D、④未燃烧,说明温度未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11.A
解析: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
19g=12:
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B
解析:
B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仅能出现红热现象,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而不是现象),错误。
故选B。
1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故选B。
14.D
解析: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A.B.C.均正确。
D.应左物右码,故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5.B
解析:
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中C、H、O的质量比=(12×20):
(1×30):
(16×1)=240:
30:
16,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
(1×30)≠2:
3,错误;D、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点睛:
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市 福田 竹林 中学 初三化学 上册 期中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