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5课《词五首》赏析.docx
- 文档编号:3002879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15.81KB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5课《词五首》赏析.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5课《词五首》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5课《词五首》赏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5课《词五首》赏析
八、《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①、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
②、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B
③、.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B
④、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结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写作者为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D、“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是写作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衰老,慨叹报国无门。
D
李二人因此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九、《破阵子》·辛弃疾
①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C
②、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D
(3)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
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D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6.C(2分)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7.A“秋”字为壮士出征增添了悲凉之气。
(3分)
7.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C
9.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D
《渔家傲•秋思》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D.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通过比较,A项符合一般诗词的规律,B项“长”“大”表示无尽头或者广阔无边,范围广,跟D项的壮阔意境相一致C项应该结合诗题去理解,霜应该是意象,不是月亮,
(3)、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迥然不同。
B在下片集中抒发了深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败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
C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C“人不寐”是由于一心报国和思乡的情绪难以融合所致,并非战事危急。
(5)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婉约、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B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词五首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25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