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
- 文档编号:30027316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53KB
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
《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
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
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
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 )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答案】
(1)A
(2)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
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解析】【分析】
(1)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而春草笼烟展示的也是万物繁昌的景象,加上“茫茫”二字,隐隐在说,这里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一片荒凉,末缀上乌鸦这一不吉祥的鸟,不啻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
诗人匠心独运,把极热闹奋发的春天写得极不堪,不写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已经包括了进去。
故而选A合适。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
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用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故答案为:
⑴A;
⑵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
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准确选择。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龙钟:
________②凭:
________
(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①龙钟:
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
请求,烦劳。
(2)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
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龙钟”的原意是指流泪的样子。
这里的意思是沾湿。
作者此时身居边塞,远离家乡,每每念及,双袖就为泪水所沾湿。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
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凭:
托,烦,请。
(2)因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顾不上写信的情景之下,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报的是平安,是因为不想让家人挂念,这也是亲人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三四句是把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并不矛盾。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答案为:
⑴①龙钟:
泪流纵横的样子;②凭:
请求,烦劳。
⑵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叙述的事情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
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分析本诗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案】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解析】【分析】要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人生道理。
“赚”“放出”和“栏”这几个动词将山拟人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的意思是:
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会将你阻挡。
但这首诗绝不是只写下山这么简单,那一座一座的山不就像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吗?
人生的路就像下山一样,解决了一个困难还会遇到第二个困难,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被暂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我们要意识人生的路漫漫,要做好时刻与困难做斗争的准备。
因此,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而分析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则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由字面意思进行深入联想,并对联想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整合,最后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7.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
“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比喻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
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答案】
(1)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2)D
【解析】【分析】
(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
“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C: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不畏;(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8.古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C
(2)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分析】
(1)C项有误。
“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有误,应是指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另外“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也不当,应营造出一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据此,答案为C。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也可以从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赏析。
语句把黑云喻敌军,并以“甲光”“金鳞开”相对,写出了两军对垒的场景,突出情势的危急;还可以从诗人所抒写的感情角度去赏析诗句。
通过描绘两军对垒的情势,用“甲光向日金鳞开”表现将士们严阵以待,突出地表现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C;
⑵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
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要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浮运;最高层
(2)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意思是: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层意思(比喻义):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最高层”是说一个人自身的修为达到较高境界,对于周围事物看的开,想地明白,眼界宽广。
且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所以提取“浮运”“最高层”填充即可。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句用典,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现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所以这句话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故答案为:
⑴浮运;最高层
⑵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同学们,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预习《未选择的路》时所做的旁批,请你和他进行读书笔记交流。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旁批1:
作者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旁批2:
伫立和驻立的区别:
伫立:
①长时间站着,没有动作。
②泛指站立。
驻立:
停立,站立(短时间停留)。
旁批3:
作者为什么认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更诱人、更美丽”?
旁批4:
此句点题,开始写未选择的路。
旁批5:
结尾两段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示。
(1)请你帮这位同学解答旁批3中的疑问。
(2)请补全旁批5中的内容,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解析】【分析】
(1)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可以看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是很少有人来的,是人迹罕至的,这样的路是给人更多的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少有人去那么这里的景色必将是原生态的,没有破坏的,更有神秘感。
(2)景物:
落叶、树林、路、荒草。
启示:
①“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启发我们人生很多事物不能兼得,需要作出选择。
②“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启发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要谨慎,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盲从,有的时候越是有挑战性越是更能体味生活的乐趣。
③“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是很难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
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启发我们人生之路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要一直向前。
故答案为:
⑴(荒草茂盛,十分幽寂,说明人迹罕至),这样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富有挑战意味、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⑵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之路没有回头路可走;选择要谨慎,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人生总要面临选择,不要盲从,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坚持走下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不需要像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
本题抓住语句从“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作答。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
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
启示围绕“选择”来答即可。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也”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紧张忙碌
(2)“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忙碌的场景,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⑵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表现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形象,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故答案为:
⑴紧张忙碌
⑵“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确定具体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
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年级 语文 诗歌 鉴赏 解题 方法 技巧 习题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