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 文档编号:30022818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242.22KB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
请各课标编写人员审阅并修改,具体字句用红字在篇中改,重大的地方电话联系,或在此处注明。
我们作最后一次修订后交教育厅。
返回日期为6月25日。
金春兰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
课程标准
(实验稿)
黑龙江省教育厅制订
2008年6月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还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都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地方课程中设置以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类内容为基本取材范围的课程,通过对我省省情的学习,传承和弘扬黑龙江文化和黑龙江精神;通过对家乡的感知、认识,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近与关注;通过对真实世界问题的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优化学习方式。
从而在一个新的目标下,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但是新时代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竞争能力的需要,更是我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课程性质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是由我省自行开发,在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实施的地方性必修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
概括起来,本课程尚具有如下性质:
1、人文性和社会性。
本课程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资源为课程取材范围(兼顾历史上黑龙江区域内的有价值资源),以我省人文社会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综合反映我省概貌为基本方式,特别强调通过对其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属人文社会类课程。
2、经典性和具体性。
本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知识的地方性延伸和应用,而是将黑龙江大地上发生的一切视作人类文化的范例与结晶,通过对其具体内容的学习、对内容经典性的分析、对成果智慧性的揭示,深化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对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因此,在具体资源的选取上将特别注重事件的经典性和情节的具体性。
3、活动性和探究性。
为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特别注重课程实施中的活动设计和探究环节安排,具有活动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特点。
4、浸润性和体验性。
在教育目标达成的途径上,本课程强调通过对内容具体情节的叙述和描绘、对具体过程的经历,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通过丰富的活动性、探究性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认知。
5、生活性和真实性。
为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提高课程的可接受性,本课程在资源选取和学习环境创设上将注重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社会,突出强调课程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真实富有影响力。
(二)课程价值
1、作为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多方面联系的纽带,使之成为促进知识理解应用建构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方面的本土性特点,积极发挥其在促进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联系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将学校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对接并实际运用的机会,使分科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整合,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自然、社会和文化知识的深刻认识和建构。
2、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现实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对现实情境里真实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在不断质疑、批判、应用、校正、完善中向综合化、熟练化方向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息的观念和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使之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活动性、探究性特点,通过活化本地课程资源,组织不同的探究主题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发现中获得更为“自由”更为充分的发展,为实现终身学习、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本学习阶段必要的素质基础。
4、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利用地域及各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合作他人,适应社会,健全人格,打好人格道德基础,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基本理念
以对黑龙江地域内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以加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重视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
通过对黑龙江人文和社会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
总目标
(二)课程结构
本课程的总结构为“三个学段,螺旋上升”,“一个中心,贯穿始终”,“两条
线索,相辅相成”,“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三个学段,螺旋上升”。
“三个学段”指将义务教育阶段九个年级分为三个教育学段,其中,1—2年级为第一学段,3—6年级为第二学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
“螺旋上升”是指同类内容在后续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所承载的教育目标在要求上则有所提高,呈螺旋上升态势。
“一个中心,贯穿始终”的始终。
“两条线索,相辅相成”龙江、热爱龙江、贡献龙江”
。
即整个课程围绕我与黑龙江为主轴展开,贯穿课程
。
“两条线索”中的第一条线索为“感受龙江、认识;第二条线索为“亲近社会、关注社会、融入社会、
发展社会”。
其中,第一条线索为明线,体现地方课程在弘扬家乡本土文化方面的功能。
第二条线索为隐线,体现地方课程在三级课程中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
“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其中,“点面结合”的中“点”即典型内容,这些
“点”既典型地反映着黑龙江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风貌,同时也本质地反映着我国和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和基本要素。
“面”是指通过上述不同时期、
不同方面若干个典型的“点”所勾勒出的黑龙江省人文与社会的总体面貌。
“综合
交叉”是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领域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所涉及的有关黑龙江省社会的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采用与国家课程一致的三维目标设定和表述方式。
但与学科课程相比,
本课程更强调学科课程无法承担的需要通过跨学科学习才能达到或可以更好达成的教育目标的部分。
在此借鉴加拿大和美国合着的《综合课程的开发》一书中关于“知”、“行”、“为”课程构建框架,对本课程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1、关于知识目标。
经得起考验的
个人观点
/跨学科概念
/学科概念
关于“知”的三角形结构示意图
本课程中“知”的部分是希望学生知道或掌握的内容。
包括“事实”、“主题”、
“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和“经得起考验的个人观点”。
其中,“事实”部分
是指当代黑龙江和历史黑龙江中的那些最能反映黑龙江地域文化本质和核心问题的具体案例,是本课程的基础部分。
本课程一切的学习都将由此展开;“主题”是
本课程借以将“事实”组织成不同板块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若干个论点,是本课程的躯干。
本课程中的“概念”涉及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其它相关课程中学到的学科类概念,此类概念在本课程中的地位是应用和辅助新知识学习。
另一类概念是那些可以在学科之间进行转换的概念,即跨学科概念。
本课程更关注学生跨学科概念的习得,这类跨学科概念是本课程“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得起考验
的个人观点”是指那些学生在本课程进行中学完一个单元或该课程很久之后还能忆起的那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跨越时间和文化进行转换,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该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对这类概念或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此类概念是该课程“知”部分中的顶级部分。
2、关于能力目标。
本课程中的“低层次技能”是指那些仅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照本宣科的技能,本课程尤其在第一段课程里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该类技能培养的目的,但这种培养仅是对学生在其它科目课程中习得的该类技能的一种复习和强化,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
本课程学习中将使用到专门学科技能,本课程将专门学科技能看作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工具,并通过为学生提供综合的和更为真实的应用环境,促使
学生更为熟练地运用此类技能。
“复合型跨学科技能”是指那些不只局限在一个学
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会更为有用的技能。
本课程更为关注这类跨学科技能的培养,将其置于技能培养的最高位置。
步,通过对黑龙江社会的“感受”、“认识”到“热爱”到立志“贡献”环节,加
速学生对社会由“亲近”到“关注”到“融入”到“发展”社会的这种系列化的由浅入深的情感和行为的转变,其价值观的确立是本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更希望学生在符合其年龄的前提下有力所能及的行为上的变化。
其具体结构表述如下:
国家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校本课程:
品德类课程
国家课程: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地方课程:
生命教育、技术
校本课程:
科技类课程
国家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活动实践类课程
一、总目标
丰富学生对黑龙江当代与历史的感受,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升华并不断稳固对家乡持续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为家乡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志向和愿望;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素质的有效迁移和发展;
促进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并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学生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到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省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民族民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针对现实世界所展开的各种具体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量的体验性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士之间的互动,以及时空环境资源作用于个体等环节获得一定量的生成性知识;
获得一定量的与人文与社会课程相关的学习、研究、实践、创造、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方法论知识,某些必要的与学生心理及接受能力相符的特殊方法的知识。
通过基于现实的学习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出、分析、记忆、质疑、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制定具体学习计划、展开实际学习活动、反思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学习效果,以及收集整理信息、分析综合信息等学习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具体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口头、文字、数字、图示等语言文字、动作行为和电子媒体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
发思想、感情的能力;
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表达倾听、研究探讨、合作互助等学习活动和过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
通过对小组、课题组、班级具体学习的策划、实施和总结评价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对综合的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的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实际接触,通过一定量的必要过程经历的积累,通过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以社会考察情境互动为主的体验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等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往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认识社会,深化知识理解,优化学习方式,加速能力提高,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待生命方面,将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自强不惜,锲而不舍,勇于进取;
在对待家乡方面,从感受家乡开始,对家乡的认识不断深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愈加强烈,初步形成建设家乡的志向,建设祖国的情感态度更为明晰;
在对待社会方面,从关心家乡开始,将更加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懂得应该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力,形成一定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在对待自然方面,更加喜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对待知识方面,对知识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懂得尊重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发展自我,萌发追求知识创新的观念;
在对待科学技术方面,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技术,关心科学技术发展,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稳定;
在对待文化方面,懂得珍视文化成果,开始关心文化发展,有了对不同文化宽容、理解、吸收、融合的情感和态度。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学段目标
(一)第一学段(1—2年级)对家乡黑龙江具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开始关注家乡,以做一个黑龙江人为荣;
能简单转述所学的重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课程知识进行类比,讲述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成果呈现,清晰地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小组交流。
(二)第二学段(3—6年级)
对家乡黑龙江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入,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出为家乡繁荣作贡献的良好愿望;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对家乡黑龙江的认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黑龙江面临的“问题”时,表现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能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关于黑龙江的相关资料,依据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尝试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较为清晰地呈现研究成果;
能与同学一起确定探究目标,合作完成简单的研究任务。
(三)第三学段(7—9年级)
通过学习,对家乡黑龙江的认识更为丰富和深入,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为家乡繁荣作贡献的愿望更为稳定;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对家乡黑龙江的深入的认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黑龙江面临的“问题”时,表现出较为熟练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能对家乡的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通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观点更为鲜明,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能与同学一起确定探究目标,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研究任务。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一阶段(1――2年级)
(一)主题1:
地域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
龙江
感受我省的地域轮廓等,初步体会家乡的概念。
感受我省的景观名胜等,初步体会豕乡的美丽。
感受我省的资源物产等,初步体会豕乡的富饶。
通过对房子、社区、城镇以及地图等的观察,帮助学生体会家乡的概念,理解我们的家乡在黑龙江。
通过观察图片等方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会我省四季的特征,认识我们的家乡很美丽。
通过对家乡资源物产的感受,延伸到对黑龙江着名物产的感受,帮助学生体会我们的家乡很富饶。
这里要注意使用学生熟悉
认识龙江
知道黑龙江省是自己的家乡,是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地方。
我们是黑龙江人;
知道我省的地域轮廓似一支昂首高翔的天鹅,有黑天鹅的美誉;
知道我省位于祖国的东北部,有着名的河流和山峦,四季分明,风光秀丽。
知道哈尔滨市是我省的省会,这里有亚洲第一高钢塔一一龙塔等着名建筑,着名的太阳岛风景区,还有世界最大的东北虎群放养地和中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等一批儿童喜欢观光游玩的地方。
热爱龙江
初步产生我是黑龙江人的意识。
~I-"-—p]、
贝献
龙江
开始注意豕乡,注意有关的信息报道。
开始注意身边一起生活的人,在恰当时机能向他们说明自己是黑龙江人。
根据课程所学向他人介绍黑龙江。
尝试参与相关问题的议论。
的物品,提高教育的真实性。
(二)主题2:
生活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
龙江
感受我省的名胜名品,初步体会我们的生活很丰富。
感受人们的休闲活动,初步体会我们的生活很快乐。
感受我省的着名节日等,初步体会我们的生活很精彩。
运用多媒体教学,从丰富、快乐、精彩三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家乡的生活,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讨论我省人民生活富有特点的方面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运动、娱乐或参观等方式,通过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增加学生的切实感受。
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体会作为黑龙江人在生活上的丰富、快乐和精彩。
认识龙江
知道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酸菜、大酱、粘豆包是我省较有特色的饮食。
知道里道斯红肠等是带有西方饮食特点的产品。
知道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给人类留下的珍贵遗产;扎龙是中国着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金代历史博物馆。
我省这样的景观和博物馆还有很多。
知道我省冬季的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等以及平日里的东北大秧歌;知道各地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如漠河的夏至节等。
知道哈尔滨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我国三大音乐节之一;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是国家级国际性的旅游节庆活动。
热爱龙江
对我省人民的生活产生赞赏之情,初步产生喜欢黑龙江的感觉。
~I-"-—P]、
贝献
龙江
开始注意豕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与此相关的信息报道,思考家乡人民生活的特点,尝试参与相关问题的议论。
积极参加相关的活动,并思考如何让这些活动办得更好。
积极向他人宣传我省人民的生活,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
(三)主题3:
居民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
龙江
感受身边生活着的操不冋语言(方言)、具
有不同习俗、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体会居民、祖籍和民族的概念。
感受我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事迹,体会我省人民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感受我省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贡献,体会我省人民是智慧的群体。
感受我省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方面的事
迹,体会我省人民是爱国的群体。
通过家、社区、城市,帮助学生理解居民的概念,认识长期生活在黑龙江地域的人都是黑龙江人。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黑龙江人是由不同民族组组成的,大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建议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民族的感性认识。
通过我省人民战胜不利气候条件限制丰富生活的行为,帮助学生认识我省人民的创造性,增强作为黑龙江人的自豪感。
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更多地介绍我省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龙江
知道黑龙江人包括许多民族,有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有的民族是后迁来的。
我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
是一个团结、智慧的群体。
知道我省是移民大省,大家共同为黑龙江省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知道我省是边疆省份,历史上曾遭到外国殖民者的侵略,我省人民英勇抗击,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龙江
初步产生各民族亲如一家,都是黑龙江人的情感;
萌发保卫家乡和祖国是每个黑龙江人的责任和要用自己的智慧为黑龙江争光的意识。
~I-"-—P]、
贝献
龙江
开始关注身边生活着的不冋民族、不冋祖籍的人们。
关心自己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祖籍,体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尝试参与相关问题的议论等。
注意与身边的民族兄弟姐妹相处,能互相关心帮助。
开始把贡献龙江和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努力学习。
(四)主题4:
历史与文化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龙江
感受我省着名的古城遗迹、出土文物等,体会我省悠久的历史。
感受我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初步体会我省的民族文化。
感受我省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初步体会我省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
感受我省历史上的着名人物、行业、具体项目,初步体会我省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
通过具体的文物和地上建筑等,增强学生认识我省历史的真实感。
通过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事例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我
认识龙江
知道黑龙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黑龙江先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
知道我省人民在长期与严寒等不利条件抗争中,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创造了冰雪、版画等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艺术成就。
知道我省各族人民依据各自生活的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
如鄂伦春人的围鹿、赫哲人叉鱼、达斡尔人觅鹰等。
知道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等。
知道抗日英雄赵尚志等。
知道铁人王进喜等。
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省历史的认识。
通过省内与省夕卜、省内与国外文化成果的对比,增强对我省文化成果的具体感受和认识。
以观看相关的录像、电影,讲故事等方式,讲解、介绍我省历史上和当今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介绍我省的着名企业、着名项目,使学生认识我省人民在我省社会发展中创造的辉煌业绩。
热爱龙江
产生为我省先民创造的辉煌成果和英雄人物的行为而骄傲的情感,萌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I-"-—P]、
贝献
龙江
开始关注我省的历史,关注我省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成果,并与本课程学到的内容联系展开思考。
对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我省历史的相关冋题,能给与积极关注并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自身行为相联系。
二、第二阶段(36年级)
(一)主题1自然地理概况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
龙江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进一步体会家乡的概念。
感受我省的地理位置、地域轮廓、陆地面积、气候特征和地形概貌,初步体会相关的概念;
感受学生所在社区,体会城镇。
感受身边生活着的不冋性别、不冋年龄、从事不同事情的种种人群,初步体会黑龙江人的概念。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数字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黑龙江版图轮廓特征、地域面积、四季等问题,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强直观感受。
认识龙江
知道黑龙江省是我们的家乡,位于祖国东北部,属于边疆省份。
知道我省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怀抱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
知道我省地域辽阔,是我国土地面积比较大的省份。
黑龙江是境内第一大江,我省因此而得名。
知道哈尔滨市被称作“天鹅项下的珍珠”,
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知道黑龙江人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黑龙江地域内的人们。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阅读神话传说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归纳学生感知中的黑龙江人的形象,辅以对比的方式,建立学生关于黑龙江人的初步概念。
热爱龙江
不断明晰自己作为黑龙江人的意识,初步产生做一个黑龙江人光荣的感觉。
~I-"-—P]、
贝献
龙江
开始注意我省的自然地理情况,注意与有关的标志性事例,理解人们通过“黑天鹅”指代黑龙江省的美好寓意。
开始注意家乡的特点,体会其与黑龙江省的关系。
开始注意身边一起生活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特点。
积极尝试参与相关问题的议论等。
(二)主题2:
民族与人口
目标
内容标准
操作建议
感受龙江
感受民族特色服饰,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 人文 社会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