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
- 文档编号:3001967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36KB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若干问题的思考
—、该教育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随着社会地快节奏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及激烈的人才竞争挑战,是该教育观念产生的社会前提和基础。
最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要求及期望也越来越高。
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与此相关的升学、就业等竞争异常激烈。
面对诸多大学毕业生都难以就业的局面,家长们时刻都在为子女的未来忧心。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时,家长们不得不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此外,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常常听到家长们会有这样的感慨“唉,我们家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无论让我们付出多么大地代价,我们都要让她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于是,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让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某一方面抢占先机,让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以便有更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及家长的这种心态下,各种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培训机构顺势而生,并且大力炒作,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种口号越提越响,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家长的内心。
(二)区域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该教育观念产生的又一重大的社会经济根源。
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又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于是,家长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投入来面对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具体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鼓励优先发展东部的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由于其自身条件限制的,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因此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异。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存在着城乡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的现象,城市地区较为富裕,而农村地区较为贫穷,且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的拉大。
正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东、中、西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即区域、城乡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区对教育的投入不同,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有保障,好的学校往聚集了当地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最先进的硬件配备,而有的贫困地区甚至教学的基本设施都没法保证,由此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分布严重失衡。
教育资源的分布、分配不均,使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的情况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在有限的较好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是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一矛盾,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产生的依据。
而家长们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资源,但,我国的现实是那些好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使得这些好学校在面对众多的竞争者时,不懂不采取提高门槛的措施。
例如有的学校规定:
要想上初中的话,必须要考奥数,如果有特长的话,还有一定的加分,在此情况下,家长为了不让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够上名校,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惜花重大的投入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于是,择校热、名校热、奥数热和补习热就不难解释了。
事实上,很多家长也是出于无奈而让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的。
例如,我的一个舍友在给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带家教,当问到她父母为什么让她学奥数班和钢琴班时,她母亲很无奈的说“如果想上重点的话,就必须得考奥数,别的孩子都在上,我不让她上,能行吗?
”当时我听了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长很无奈,这种无奈的背后是家长在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均等时的无奈,无可选择。
二、该教育观念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该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能动的反作用,即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一)一方面,这种教育观念与一定的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1、对孩子自身而言,通过上各种培训班,使得现在的孩子素质得到提高,对他们的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的帮助,其是东部沿海的和那些城市里的那些学过某些技能的孩子。
就拿我的切身感受来说,我发现那些在小时候就学会唱歌,跳舞,绘画,弹钢琴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往往表现突出,综合素质也高,不得不让人羡慕,大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在大学里的生活也如鱼得水,充满着自信和欢乐。
而像我这种有些从西部农村里来的孩子,我有时在想:
在大学里的却感到一无是处,除了会考试意外,真的什么也不会,因为没有自信,因此什么活动也不想去参加,所以,我的大学里的生活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与高中的三点一线生活无异。
有时候在想:
在大学里那种喜欢参加活动的同学,那种素质高的同学,往往会更加优秀,会获得更多的证书和荣誉,确实挺羡慕他们的。
对我而言,在大一时感觉很难适应,但到了大二,终于想通了,找到自己的定位,觉得自己只适合去学习了,这时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想通过大量地课外阅读去充实自己,找的自己的人生定位。
因此,这也是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的原因。
当一个人输在起跑线时,唯一能做的是好好通过自身努力,去努力弥补那些落下的距离,我始终相信:
没有伞的只能拼命的跑,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2、对教育而言,这顺应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对社会而言,家长们从小就抓孩子的素质教育,这不仅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推动对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该理念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得让人深思。
1、对孩子而言,有些家长不合理的做法,让孩子过度地去参加工作培训班,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方面,对孩子而言,看似某些方面得到了发展,某项专门素质和技能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的书包越来越沉了,负担也越来越重了,近视率也越来越高,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
另一方面,众多的校外辅导和培训班占用了孩子大量地玩耍的时间,使孩子不堪重负,本该属于他们的休息时间却来学一些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可想而知,对孩子的身心是多么大地摧残啊,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厌学,这必将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
虽然,我的童年是田地里和爷爷奶奶“干活”中度过的,是和同伴们一块玩泥巴长大的,没学多少东西,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如今,和伙伴们谈论起那些美好的时光,依然感觉很幸福。
所以,我时常觉得,现在的小孩,虽然他们拥有良好的条件,却永远的丧失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不知,当他们以后回首童年的时候,会有何感觉?
会有哪些是属于他们的美好的童年的记忆?
2、对幼儿教育而言,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越来越严重。
例如,现在越来越来多幼儿园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小学学习初中的东西,从初衷来看,是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以后要学的东西,可是,让幼儿过早的去学习本不属于他们年龄阶段要掌握的东西,这与古人“拔苗助长“有和区别呢?
此外,当小孩在幼儿就学了小学阶段要学的东西,当小学生在小学就学了初中要学的东西,当他们进入小学或初中时,发现这些东西都学过,试想一下,他们会认真地听课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此,让小孩子去学习本不该属于他们年龄阶段要掌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无异是一种折磨。
更糟糕的是,各种高价幼儿园和幼儿教育的学校化甚至专业化等已经严重摧残幼儿教育的发展,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3、对教育发展而言,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具体而言,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他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绞尽脑汁地使用各种手段。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导致折校、折班、折师等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影向到教育的正常秩序;而且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里的孩子更加优秀,而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摆脱贫穷的帽子,穷的人越穷,富者越富,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4、对家长而言,面对当前浩如烟海的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家长不知如何辨识,而其中,不乏有一些只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却把手伸进父母的腰包里,这对那些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而言,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啊。
5、对社会而言,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也会造成社会中的”马太效应“,会使得社会中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精英与大众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贫与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往往使得那些精英统治者社会,那些富有的人掌握着社会中大量的财富,这样不仅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长此以往,会使得社会由于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变得失去活力与激情,这样的后果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长期发展。
三、如何看待该观点?
(一)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生发展的特点,不符合人生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
1、该观点不符合人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事实上,人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人生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具体而言:
首先,人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逐渐推进的过程。
其次,人生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个时期发展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人生发展的阶段性。
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人生的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人们普遍认可的将人的一生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即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
其次、人生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人都是再不断发展变化的。
再次,个体的发展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联系的突变的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量的积累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质变的转折点,都与前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以先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都是对先前发展活动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先前长期发展、量的积累的结果。
换句话说,人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个阶段作准备,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得口号”没有看到人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人生,但却没有真正做到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发展。
首先,“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比一场路途漫长的马拉松,而非短暂的百米赛跑[1]。
该比喻形象而生动地将人生的发展性、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描绘出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心态,没有认识到人生的这种特点,以为刚开始赢,为最终也能赢,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否定。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在马拉松比赛中,那些刚开始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往往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反而是那些刚开始在后面的运动员,后来居上并成为胜利者。
同样的道理,在人生过程中也是这样的,理由如下:
其一、因为人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与马拉松比赛一样的道理,赢在起跑线不一定也能赢在终点。
其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
(1)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成熟;
(2)家庭因素,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家庭教育;(3)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传统、拷贝世界;(4)学校教育因素,如教学内容、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的等。
显而易见,学校教育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仅有好的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孩子健全的身心发展。
[2]其三、把人生视为一个整体的话,起跑线阶段则是人生的一部分。
由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可知,起跑线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对整个个人人生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但绝不是起决定作用,毕竟,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起跑线只是人生的起点。
2、不符合人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的特点。
人生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人的发展都是由幼儿时期到儿童时期,在到青少年时期,再到中年时期,最后到晚年时期,这种方向性具有顺序性的特点,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中间是必须一定的过渡期。
然而,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指导下,当前的状况是,让幼儿学习小学阶段学的知识,让小学生学习奥数、奥英等,出现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等现象。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本不该属于他们所处年龄阶段要掌握东西,却一步一步地向前推移,这种人为的过早的衔接,却没有按照自然衔接来进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孩子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但其后果却令人担忧啊。
尤其是让小学生学习奥数,当初说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但是当听到我的好多带家教的同学都反映“奥数题好难啊,我们也不会做那些奥数题。
”听完后,我想,连大学生都有点难对付的题,却让小学生来做,不但开发不了小学生的智力,反而对他们的大脑是极度地摧残吧,这是多么的的悲哀与不幸啊!
有的人反对让小学生学习奥数的人就反问道:
既然有这么多人学奥数,那么中国又到底出了多少位伟大的数学家呢?
答案不言而喻吧。
3、没有认识到人生发展的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不同,因此,人生发展具有不平性的特点。
首先,从心里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即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在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例如,即使处在1—3岁的幼儿,有的小孩的说话的很早,有的小孩说话的晚;有的小孩走路的早,有的小孩走路的晚;有的小孩爱哭爱闹,有的小孩很安静,不吵不闹等,这些充分反映出每个孩子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过于强调孩子发展的一致性,忽视了差异性的客观存在[4]”其次、从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来看,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有千差万别的样式,每个的人生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具体而言,有的人是刚开始表现地很优异,但到最后却成就不是那么突出,事实上,有研究发现,不论是中国的“天才少年班”还是年年被热炒的“高考状元”们,日后在学术研究等领域持续惊人、取得重磅成果者,凤毛麟角;而有的人刚开始发展缓慢,表现不突出,最后却取得不错的成就......因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发展的不平横性的表现。
4、没有认识到人生的发展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同一。
事实上,人的发展的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同一。
具体而言,人类的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即处在同一时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发展方面会有共同之处,与此同时,个体的发展即使与他人处在同一时期,但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速度等方面又与他人会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可以被视为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
例如,“有实证研究,不同智能结构的幼儿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同一种智能在不同幼儿身上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而同一种智能水平的幼儿在该能力各要素的水平上任然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5]”。
在现实中,有的家长,见别的孩子学唱歌、跳舞、绘画等,盲目跟风,却忽视了自身孩子的特点,忽视了自身孩子所存在的智力优势领域,忽视自己孩子所感兴趣的地方,这样做,不但不能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反而使孩子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总之,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的,这种规律是他们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这种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主观意志不能够改变这种规律,也不能够取消和创造这种规律。
因此,家长和老师只能是遵循这种规律。
若违背规律,必然要遭到惩罚的。
就拿去年新闻媒体报道的10岁读大学,16岁已是北航在读博士,一路被称为“神童”的张炘炀来说,可以说他应该是全中国多少父母满心羡慕、经常拿来对比教育自家儿女的成功典型。
但他在面对媒体采访,竟心安理得地要求收入并不高的父母在北京为他全款买房。
张炘炀的这种要求,深刻地反映出其父母过早地拔高孩子的智商,忽视孩子的情商发展的结果。
虽然该案例很特殊,但我想信它具有典型性,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如果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违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那么,不仅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要自食其果。
在上教育心理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两门课的时候,我也听老师们说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并且老师反复强调。
说实在,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听完课后,如醍醐灌顶,收获很多。
让我对教育有了真正的看法。
教育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尤其内在规律的,必须要遵循该规律,因此,教育又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啊。
(二)过于强调把家长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的意志和需求;过于重视外因对孩子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内因对孩子发展的根本性作用。
1、家长有自己的意志和需求,同样作为孩子,虽然在地位上与家长是不平等,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也会有自己的内心的需求,意愿和想法。
有的家长在看到别的孩子在学唱歌,跳舞,弹钢琴等时,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甚至有没有问过孩子“你愿意吗?
你想学吗?
你喜欢学吗?
”即使有家长问了,也只是形式,最终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中吧。
虽然很多家长都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理由,让孩子去学习那些,但是,那种不尊重孩子需求和想法,而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的发展并无多大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迫于父母的逼迫去弹钢琴,内心却并不喜欢钢琴的话,这对孩子的内心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
2、从内因和外因之间也是辩证的关系来看,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们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但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和基本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发展过程的个别特征和局部面貌。
在事孩子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孩子自身发展的内因,是孩子自身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孩子自身发展变化的性质、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孩子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家长等为其创造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则是孩子发展的外因,对孩子的发展变化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只有将内因和外因是同时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
但是,当前的家长都尽自己最大地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外部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好的教育,是看到了外因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却确忽视了最为根本性的因素——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一些东西,这对他们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益处。
此外,“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不是教育者'让'孩子怎样,孩子就会怎样。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过于强调了教育者对孩子发展的控制,而忽视了对孩子自主精神的培养。
[6]如果,孩子从小就服从于权威的安排,养成一种顺从的性格,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长此以往,孩子是始终都不会长大的,不懂得自己对自己负责,那么,可想而知,离开父母后,他们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事实上,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始终要长大的,始终要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孩子的道路还得靠他们自己走下去,孩子的人生还得有他们自己做主。
雄鹰在让雏鹰学会飞时,都要狠狠地将雏鹰仍出窝里,更何况是我们是人类呢?
是不是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呢?
(三)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教育起跑线竞争是对教育价值观的偏差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认识、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看法。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正确地、合理的价值观会对的人的行为活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则对人的行为活动有阻碍作用。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和评价等的总称。
教育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教育的内在价值也叫做本体价值,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外在价值也叫做工具价值,即以社会和国家为本,将人作为一种“社会构件”或“工具”去培养。
教育培养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没有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失去了促进自身发展这一本体价值,教育的其他价值就荡然无存。
[7]
然而,在当前我国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即以社会和国家为本,将人作为一种“社会构件”或“工具”去培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就反映出该价值观。
而教育工具化的背后是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育就成了一个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手段和工具。
历史地来看,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自古以来就存在,且对我国的教育影响深远。
几千年来,儒家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人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了做官而发奋读书,甚至不惜以“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的代价而刻苦努力读书。
现实地看,当前父母、老师教育孩子的观点是“好好读书吧,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书读得好,可以找份好工作”“不进好的学校就没有幸福人生“等等。
这种观念使得教育被指向一种急功近利的将人工具化的所谓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人被工具化了,而忽视了教育应该是教人成人的人格养成活动。
为了考个好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为了能上“重点”、“名校”,然而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奥数、奥英、奥语统统的学;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拿现在快乐做抵押......
教育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应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是教人成长、成人的活动,应该使人日益完善。
教育对人的价值又是什么?
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和校园里的幸福体验,不仅要关注未来的生活,还要关注今天的生活,让孩子的一生过得充实,精彩,有意义,既美满有幸福。
(四)过于强调把父母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力量是无穷。
因为当人有了梦想之后,就会为梦想而奋斗,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
作为父母,他们有自己的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中,他们中有的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替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是,父母可曾想过,孩子就一定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吗?
我想可能性不大。
原因如下:
其一,父母可曾想过自己作为大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都不能实现,更何况孩子呢?
难道孩子在面对此种情况时,就一定能实现吗?
答案不一定吧。
其二、父母可曾想过,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会听父母的话,但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也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如果此时,父母人强行要求孩子去实现他们的梦想,那么,孩子会怎样呢?
孩子自己的梦想会怎么办呢?
我想,如果遇见那种性格很倔的孩子,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不怎么会理会父母的意愿;如果遇见那种看似很听话的孩子,虽然表面遵循父母的意愿,暗地里却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或者很悲观,为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自暴自弃.......总之,无论会出现那种情况,孩子去实现父母梦想的可能性很小吧。
到头来,父母会更加伤心吧,会更加失落吧.....
记得,曾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灰姑娘的玻璃手机》,当时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男主角的父亲让他好好表现,在高中毕业的橄榄球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能够被教练发现,上他父亲心中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男孩有自己的心仪的大学。
刚开始,男孩很听父亲的话,顺从父亲的意思,但到最后,在他得女朋友的帮助下,男孩终于有勇气去反抗自己的父亲,勇敢的对父亲说”那只是你的梦想,可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要 孩子 起跑 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