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本与收益.docx
- 文档编号:30019133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9.14KB
第6章 成本与收益.docx
《第6章 成本与收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 成本与收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章成本与收益
第六章成本与收益
6.1短期成本分析
●6.1.1分类:
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6.1.2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6.1.3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6.1.4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6.1.5收支相抵点和厂商停业点
6.1.1分类:
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1、短期总成本(STC):
指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2、固定成本(FC):
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包括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3、可变成本(VC):
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支出和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4、短期总成本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关系:
STC=FC+VC
●5、短期平均成本(SAC):
指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
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6、短期边际成本(SMC):
指在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的增量。
如果以SMC表示短期边际成本,ΔQ表示产量增量,则有:
注意:
短期中的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短期边际成本是针对可变成本而言的。
6.1.2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1、固定成本的形状:
由于固定成本在短期内不变,因此是一条水平线。
●2、总成本、可变成本的形状: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由于固定成本不变,所以总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差是一个固定值(FC)。
这样,可变成本与总成本的变动形状是一样的,向右上方倾斜。
●3、总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变化规律
(1)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可变成本增加率要大于产量增长率,VC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VC以较慢的速度增长。
(3)最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的增加率,VC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6.1.3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1、短期平均固定成本的变动规律
·形状:
因为固定成本不变,产量增加,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
降低,它是一条双曲线。
·变动规律:
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加,降低的很快,随后降低得就越来越慢。
●2、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动规律
·形状:
它是一条“U”型线。
·变动规律:
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生产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均可变成本较高;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效率逐渐得到发挥,平均可变成本逐渐减少;但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增加。
●3、短期平均成本变动规律
·形状:
它也是一条“U”型线。
·变动规律:
(1)AFC、AVC都下降,则AC下降。
(2)AFC下降但AVC上升,且AVC上升的幅度低于AFC下降的幅度,则AC下降。
(3)AFC下降但AVC上升,且AVC上升的幅度大于AFC下降的幅度,则AC上升。
●4、各曲线最低点位置
由于平均固定成本的存在,平均成本变化滞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化,它的最低点要滞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
6.1.4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1、短期边际成本的形状
短期边际成本是总成本的变量,也是可变成本的变量,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线。
●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关系
·都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线。
·短期边际成本在上升的时候交于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该点称为厂商收支相抵点。
·短期边际成本在上升的时候交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该点称为厂商停业点。
6.1.5收支相抵点和厂商停业点
●1、收支相抵点
在收支相抵点,SMC=SAC,若商品价格为P,令P=SMC,则
P=SMC=SAC
因为总成本TC=AC∙Q,总收益TR=P∙Q,而P=AC,所以总成本等于总收益,即:
TR=TC
厂商的收支相等。
●2、厂商停业点
令P=SMC,当MC与AVC相交于AVC最低点时,
P=SMC=SAVC,
因为总收益TR=P∙Q=SAVC∙Q,总成本TC=AC∙Q,而
P=SAVC 所以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即: TR 但由于P=SAVC,可将全部的变动投入都收回,故此: 当价格P=SAVC时,可以继续生产; 而当P 6.2长期成本分析 ●6.2.1长期总成本 ●6.2.2长期平均成本 ●6.2.3长期边际成本 6.2.1长期总成本 ●1、定义 长期总成本(LTC),指在长期中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成本总和。 它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没有产量就没有总成本。 ●2、变动规律: 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增加。 (1)成本增加的比率大于产量增加的比率,成本曲线比较陡峭。 原因: 在开始时,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成本增加的比率小于产量增加的比率,成本曲线比较平缓。 原因: 当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要素开始充分利用,达到规模收益递增。 (3)成本增加的比率大于产量增加的比率,成本曲线比较陡峭。 原因: 规模收益递减。 6.2.2长期平均成本 ●1、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构成 在长期中,厂商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来调整长期平均成本。 因此,我们可以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的定义: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表示生产每一种可行产量水平的最低单位成本的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线的特征: 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线。 ·在长期平均成本线最低点的左边,与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左边相切。 ·在长期平均成本线最低点的右边,与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右边相切。 ·在长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与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相切,达到: LMC=LAC=SMC=SAC ●3、包络线: 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切线。 在长期中,生产者按这条曲线作出生产计划,确定生产规模,因此该线又称计划线。 ●4、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成本不变行业: 在该行业中,厂商的长期成本基本不受整个行业产量变化的影响。 无论产量如何变化,长期平均成本基本不变,称为成本不变行业。 ·形成原因 第一,这一行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从而它的产量变化不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第二,这一行业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种类与其他行业呈反方向变化。 ·成本递增行业: 该行业中各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该行业在经济中属普遍情况。 ·形成原因: 由于生产要素是有限的,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就会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从而引起成本增加,这也被称为给其他厂商带来的外部不经济。 ·成本递减行业: 该行业中各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也称为外在经济。 ·形成原因: 外在经济所带来的好处。 6.2.3长期边际成本 ●1、长期边际成本(LMC)的形状 长期边际成本(LMC)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线。 ●2、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当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长期边际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 当LAC下降时,LMC ·当长期平均成本上升时,长期边际成本高于长期平均成本。 当LAC上升时,LMC>LAC ·在长期成本线的最低点,长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当LAC最低时,LMC=LAC 6.3成本的理解及分类 ●6.3.1机会成本 ●6.3.2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 6.3.1机会成本 ●1、定义: 机会成本指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注意: ·机会成本不是实际支出或损失,而是放弃另一种机会时可能获得的好处或为此支出的成本。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机会成本是决策的依据: 当机会成本大于收益时,则这项决策就是不可行的;当机会成本小于收益时,这项决策就是可行的。 6.3.2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 ●1、隐形成本: 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应该支付的费用,但并没有实际支出,因此也就没有反映在会计帐目上,包括了所有者自己提供的厂房设备等的折旧费、自己的劳动付出、自己提供资本的利息及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2、显性成本: 指厂商会计帐目上作为成本记入的各种支出费用,包括了工资、原材料、动力、燃料、运输和资本利息等费用。 ●3、正常利润: 指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即: 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报酬。 它属于企业的成本项目,但没有记入会计帐目,因此是一项隐性成本。 6.4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6.4.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6.4.2收益与产量的关系 ●6.4.3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证明 6.4.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总收益TR: 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收益中包括了成本和利润。 ●2、平均收益AR: 指厂商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即: 产品的单位卖价P。 ●3、边际收益MR: 指厂商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4、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为: TR=AR∙Q AR=TR/Q=P MR=ΔTR/ΔQ 6.4.2收益与产量的关系 ●1、收益是产量和价格的乘积,故有: TR=TP∙PAR=AP∙PMR=MP∙P ●2、假设价格P不变,或不考虑价格因素,则上述表示法实际上表明收益是产量的货币形式,它的曲线形状和产量曲线是相同的。 注意: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收益变动规律是不同的,曲线的形状也不相同。 6.4.3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证明 ●1、利润最大化原则: 指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MR=MC。 注: 这里的利润指的是正常利润。 ●2、运行机理: 边际收益指厂商生产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收益;边际成本指厂商生产最后一个产品所费的成本。 ·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则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这对厂商来说,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增加生产是有利的。 ·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 这对厂商来说,有亏损,因此厂商减少生产。 ·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则表明厂商生产的产品所费成本等于他所获的收益,他将不会调节生产,说明一般该赚的利润都赚了,即: 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3、利润最大化的数学证明 设厂商利润函数为π,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即: 收益函数减成本函数: π=TR(Q)−TC(Q) (1) 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2) 所以 (3) 由于 故利润最大化原则可写为: MR=M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章 成本与收益 成本 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