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共财政概论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docx
- 文档编号:30016253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50.38KB
20公共财政概论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docx
《20公共财政概论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公共财政概论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公共财政概论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
《公共财政概论》
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2.在新时代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1)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
通过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在引进、借鉴、消化和吸收西方财政学理论有益成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公共财政的运行规律和改革路径,将促进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2)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指导我国财政工作实践。
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对于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功能和角色定位大有裨益,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财政的要求,正确理解和适应经济社会形态全面进入新时代,正确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和财政运行规律,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
(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4.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公共财政概论的学习方法?
(1)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的科学的方法论。
(2)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引领的分析方法。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而这种研究离不开对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即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产品分配和消费规律的认识,因此,我们对公共财政学的学习和研究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的领悟和把握。
(3)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和“实然”状态,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同,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应然”状态。
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两种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法。
一般说来,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这两种具体研究方法的统一。
(4)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就是对各种公共财政理论、各类公共财政实践模式、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财政形态进行比较,从而把握公共财政中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推进公共财政理论建设,增强从事公共财政活动的实践能力。
比较分析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指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或某种现象进行探索、描述或解释,并试图从中推导出新的假说或结论的研究分析方法。
通过对财政案例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公共财政理论的认识,并从中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公共财政研究的深化。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1.怎样理解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准确地把握财政的概念,就应当从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1)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它涵盖了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及其财政最基本的和共同的属性,换言之,财政一般属性指的是财政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
(2)特殊属性的财政是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比如与君主政体和农业经济社会(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相适应的君主财政模式,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以及曾经与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全能型计划财政模式等。
财政的这种特殊属性,是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这一层面上,国家财政又被具体化为解释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财政现象和特点。
2.如何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1)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
把财政与国家联系起来,是要说明财政这种特殊分配关系最为本质的属性,它与其他所有不以国家为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与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质、本质属性也就不同。
(2)公共财政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模式,它虽然必定和某个具体的国家相联系,也具有国家的阶级属性,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行的财政模式和运行方式。
(3)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可以被描述为“被包容”与“包容”、“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
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
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
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4)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财政,是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开放型财政,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国担当财政,是促进世界多极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包容财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财政。
4.概述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
(1)西方经济学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以财政收支为重点,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财政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
“边际革命”时代,部分学者将“边际革命”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财政分析中,对公共需求的性质与特征、公共产品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做出了初始的探讨,促成了财政学开始向公共财政学演变。
20世纪30年代之后,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被广泛采纳。
政府的经济活动和作用日益扩大,从传统单向的财政收支扩展到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关于政府财政的理论、理念、内容及分析方法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极大地扩展了公共财政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并表现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的奇特形态。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严重后遗症促使西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其财政经济政策,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应运而生,对西方国家的财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财政思想:
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反映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和剥削本性;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六项扣除”与财政分配的关系。
列宁的财政思想。
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了全能型社会主义计划财政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建设。
列宁意识到,应当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模式进行改革,但他没有来得及实现。
毛泽东的财政思想。
毛泽东同志创见性地揭示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认为决定财政的是经济,提出国民经济应当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应当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等与财政相关的重要政策问题。
毛泽东同志的财政思想,涉及财政基础、财源建设、财政收支、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重要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脉络: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5.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公共财政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1)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
中国的公共财政在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吸收中外学者财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之际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模式,伴随财政模式的转型,关于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兴起并且日益成熟。
第二,探索公共财政运行规律和新特点。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规律层面,是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第三,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改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从事财政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包括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分税制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制度改进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
与此同时,努力探索公共财政政策体系改进路径,逐步深化了对财政政策工具及作用机理的理论认识。
(2)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对财政定位与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调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第一,财政职能界定和作用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第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财政思维。
当前,全球治理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配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1.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附加了种种严格假设条件的市场,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第二,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第三,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
第四,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和无差别的。
2.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要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最高。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市场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手段。
市场并非万能,市场有效发挥作用需要特定的适用条件,在条件不满足时市场作用会打折扣;或者即使条件满足,市场结果不见得都令人满意;更有甚者,资本的逐利性会让市场主体过于追逐经济利益,有时甚至会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情形。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与市场行为不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能较好地处理那些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转。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要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3.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是排他性或非排他性,竞争性或非竞争性。
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如面包,衣服等),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4.举例说明负外部性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1)政府管制。
或称公共管制,即对生产消费行为做出某些限制,主要适合对负外部性的矫正。
限制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比如,为了控制污染,政府可将污染物排放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或直接禁止有污染物的生产,等等。
(2)法律手段。
对于因权利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立法来解决。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利自由交换是有效率的,政府仅通过设定初始权利归属就可以使外部性内在化。
这其实是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性。
(3)实行一体化。
实行一体化意味着经济主体边界的扩展,从而将之前不曾考虑的外部收益或成本纳入决策考量范围。
比如,养蜂和果园可互为对方带来外部效益,如果果园的主人同时经营养蜂生意,外部收益就得到内在化。
(4)政府征税。
政府征税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性。
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5.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1)定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
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
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3)介入前提:
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4)介入的机制和手段:
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1.分析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
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财政学界主要形成了四种理论,即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鲍莫尔的非平衡增长理论(具体内容略)。
这四个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但探究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不能囿于一个层面,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充分考虑一国国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职能的变化、政府部门的效率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等。
2.自2007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如何?
2007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越来越聚焦到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但2016年以来,受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支出规模略有下滑,2018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5%。
从财政支出职能分类看,我国自2007年以来,一些事关民生、事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如“教育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预算公开的推进,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来看,2007年至2008年,我国购买性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延续了之前的下降趋势,但2009年以来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购买性支出的结果;2013年与2012年相比又有比较大的上涨,也是应对2012年经济危机财政政策再次发力的表现。
2016年购买性支出比重相比上年稍有下降。
从财政支出行政级次分类来看,2007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延续了自1995年以来的明显下降趋势,地方财政支出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3.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包括: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挤出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增加企业或者居民的收入水平。
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某些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与减税、免税待遇,实际上增加了企业收入;对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际上增加了这些居民的收入。
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是指财政支出会相对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消费者就可以花更少的钱用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进而将增加对其他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
如政府对蔬菜进行补贴,可能使得消费者增加对水果的购买。
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指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成倍增长。
例如,经济危机发生后,政府往往会增加财政支出,正是利用了财政支出的这一效应。
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指财政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例如,财政支出增加,意味着纳税人的税负增加,从而可能会减少纳税人的消费水平。
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导致利益转移的现象,从而使财政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
如住房补贴支出的目的在于补助穷人,但其在短期内会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致房价的上涨,以致真正获益的是富人而不是穷人。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不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方法不一样,通常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比较常用的有成本效益分析法,一般分为六个基本步骤:
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列举成本和效益;测算成本和效益;测算贴现成本和效益;选择决策标准;选定项目。
以我国三峡工程为例,在建设这一工程时,要实现的目标包括防洪、发电和增加航运能力等,因而主要的收益也包括防洪、发电收益和航运收益,成本包括工程建设成本、淹没农田和移民带来的成本,对各年成本和效益进行测算后,再进行贴现,计算出三峡工程的净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净现值大于0,并且内部收益率较为客观,因此建设三峡工程是有利的。
5.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财政支出改革?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围绕“定范围”、“调结构”和“优方式”三方面进行。
“定范围”主要是指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首先是理清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职责边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边界的基本原则。
其次,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职责边界,即,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分开,近年来我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放管服”改革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调结构”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上越来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
“优方式”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财政支出事项,探索、创新不同的财政支出方式。
例如,在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政府采购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出方式;通过财政补贴改革、税式支出改革等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等。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1.谈谈你对行政管理支出产品属性的理解。
政府的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纯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消费这一产品并享用它的效益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消费并从中受益。
政府行政管理是政府从全体居民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的,我们无法通过某种途径,将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排斥在行政服务的收益之外。
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增加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为零,因而不具有市场竞争性。
在政府的服务体系建成后,通常其成本并不因辖区居民的人数增加而增加。
这类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接近于零。
2.决定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国防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一国政府的国防支出规模一般与居民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而与政府机构的大小和承担职责的多少密切相关。
(2)国防支出的经济意义至少表现在四方面:
国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国防支出的绝对额名列前茅。
国防支出也是政府干预和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
3.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提供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支出逐年稳定增长,直到2012年终于有了质的飞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达4.12%,而且此后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
教育投入的显著增长,意味着中国正从简单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向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教育支出中仍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三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却相对萎缩;随着收入差距的加大,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投入上的差距日益明显;投入经费多侧重于教学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和规模扩张,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等软件的投入远远不足等。
教育投入的显著增长,意味着中国正从简单粗放的提供方式转向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4.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1)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作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战略决策,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独立发展的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公共财政 概论 思考题 参考答案 有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