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太极.docx
- 文档编号:30013266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77KB
悟太极.docx
《悟太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悟太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悟太极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一》
放风筝
做白鹤亮翅动作时,右手上举容易翻肘。
致使翻肘时带肩而起,造成肩背部肌肉上提力上浮。
为避免这个问题,当右手上举时就要收住肩窝,特别是身体右侧,肋部肌肉要放松,将腰跨收住,髋下沉坐,根于足下,此时右手与足下这条线就犹如放风筝一样的感觉,放风筝,风筝起飞上有拔劲,下有牵劲,中间的绳子有抻劲,形成对拔拉长的一个整体劲。
如果坐白鹤亮翅时,右手与右足这条线有了以上的感觉,肘也就做到了下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
推碾子
上世纪四十年,太极传人李经梧回家探亲时,帮助母亲推碾子,牛拉碾子犯懒不走,他便拿起扫米的扫帚打牛,牛拉着碾子“蹭”地往前一跑,李经梧因手扶在磨盘边,身体被磨盘带动差点摔倒,他琢磨碾子中间有个轴,这个中心轴就好比太极拳守中的“中”。
牛一转就给了自己一个圆转的力,把自己的劲给卸了,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李经梧顿悟了太极拳的劲。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
游泳
郝为真讲解太极拳练习的“三层意思”即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初层练习:
身体如在水中,而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在水中有水之阻力的动作;第二层练习:
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
第三层练习:
身体愈轻,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境况,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去。
“两足如在水面上行”此动作难以有人施行。
“踩水”的情景可以为第三层意思的意境,到达此阶段。
拳不能停,意亦不能停,重心总是在动中,劲力总是存于身内而表现于外。
此时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稍一散乱意气力就断,身体即下沉。
故以“踩水”表示太极拳第三层练习情景,游泳高手或太极高手均能有此意境的实际体验,从中悟出第三层练习的意境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四》
摇辘轳
据说当年郭云深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
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要匀着劲儿来。
郭云深摇了三个月的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宗师。
学习太极拳亦是如此,就是一个“起势”也不可掉以轻心。
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动作,不断地体会手臂的弧形运动,体会运用自己的重心和在对抗中体会适应对方和动摇对方的重心。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五》
身如钟
身如钟的寓意在练拳中期体现的尤为真切。
在这一阶段举手投足、周身上下恰似寺院中悬挂的大钟。
深厚、沉稳而又浑然一体。
至于行拳后期,随着功夫境界的不断提高,周身的虚实动静渐趋空灵,此时行动的意境恰似庙宇内殿檐下悬挂的风铃那样轻巧伶俐,动荡随风。
风铃下盘垂一多菱形的钟锤,风吹锤摇。
碰撞铃壁发出响声。
盘拳时意想身体如同一口大钟,钟顶既是肩部,钟顶之下五分之四处为腰部,钟口既是胯部。
肩腰胯的转动要像被套在大钟上一样。
一动全动,一停全停。
身内即是钟内,躯干不能任意扭斜,钟顶系着一条绳,钟锤悬于这条绳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前后左右直摆或弧形旋转,初学高层次时,钟锤只能在两腿间直摆,待运用熟练后,才能摆至胯位。
功夫达到高层次时钟锤可上提至胸口处,还能在胸胯之间任意的提落和旋转,有钟锤的摆动而催发出的内劲具有一往直前的威力,且不囿于身形局限。
以钟喻人,钟身即是人的外形,钟锤即是用内劲的准绳,身形的前后运动是钟锤的前后摆动所致。
如此才能做意先动,继而形动。
利用钟锤的动荡使两下肢自然相联系,下盘动作既轻灵而又稳固。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六》
蹭衣领
太极大师汪永泉教拳时,关于“悬顶”的解为“后脖颈蹭衣领”,蹭是颈项松直微微旋转着向后轻贴衣领,在蹭的过程中颈椎渐渐趋于正直,身体姿势也会自然中正。
在达到立身中正的一瞬,周身忽然间一定,头部适得其中,自然神清气爽,轻松舒适的恍如无有一般。
经常注意使后脖颈蹭衣领可以保持任督二脉经气的通畅,气通则血行,从而消除大脑供血不足,颈项酸痛,玉枕不通等痼疾,从而深刻解“悬顶”的姿势和意境。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七》
腋下夹馒头
关于虚腋汪永泉先师所传秘法是“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对此先师曾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心点播道:
“当你从刚蒸好热气腾腾的笼屉里抓馒头时,那一瞬间的手型与态势就是对虚腋要领的生动诠释,这时手上拿捏的劲分寸感极强,因为再紧一分就烫手,再松一分馒头就拿不起来,同时也迫使你的手型非要保持若即若离恰到好处的虚笼状态”。
腋下夹着两个馒头即浅显又形象的说明了,虚腋再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寓对立统一之中的奇幻腾虚劲势。
盘拳时始终想着两腋下夹着热馒头,则两臂的内气自然滕然畅行。
久习之后,便能习惯自然。
虚腋的形成便不必认为的操作。
错误的使两腋虚离开合,会导致两肘翘张和两肩僵紧,内气因此受阻。
两腋不虚,两臂就会紧贴腋下,松肩松不开,内气便受憋难通。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八》
穿衣
懒扎衣是象形动作,扎衣就是穿衣。
正常的穿衣动作是右手向袖里伸的同时,左手提着衣领,从头上转一圈回到前身。
如果犯懒,左手就不从头顶上转,而是提着衣领在右肩处往后送一下,也就把衣穿上了。
所以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动作应该是两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轨迹的圆弧,即左手开始向后沿着右臂运动时,右手还在向前伸展,等左手运动到右肘部时,右手也开始向后画圆弧,然后两手做反向运动,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外开之意。
两手虽然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至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归。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九》
挤公交车
从前带孩子上下班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少,常发生拥挤现象,抱着孩子上车,挤在人群中,故两臂须有向外的棚劲,以保护孩子不被挤着,而又能挤上汽车。
但同时还要有向内的合劲,不然孩子就会掉下去,此例可以说明两臂的外开劲和内合劲,也即两臂的棚劲。
类似如抱一玻璃器皿在人群中走动,同样能体会到两臂的棚劲。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
打秋千
拳谱云: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从手法上看,运动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运动,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叠弥补其间。
是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的联结起来。
这种折叠的做法是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在接做下一个拳势。
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曲线缓和的联结上了。
并使下一个拳势由于前势加速力的关系,使其更加沉着和加强了。
就如用写字的回锋笔法一样,也和打秋千时的往复折叠一样,有加速有缓行而使上一动作的劲毫无间断的传到下一动作中去。
打秋千时当向上摆到最高点时,似乎要停止动作,其实是正在积蓄能量为向下、向后返回准备充分的势能。
如此再折叠转换中自然且呈曲线缓和的和下一动作相连不断。
故运用打秋千的动态和意境可以体会太极拳中的“往复折叠”的含义。
如果深层的解,还可以以打秋千到达最高点的转折,解阴阳转换的零界点,这里的零就是空空荡荡的意思。
这时身体处于最舒的状态。
此时感觉不到向上的力量,也感觉不到向下的力量,这个状态就是阴阳转换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另外当你坐着秋千时,可以体会溜臀的意境。
拳论云:
“动分阴阳”。
臀部也分阴阳,当你坐着秋千时,去时从上往下前溜臀,尾闾向下前弯,此为阴臀;回时,是从上往下直遛,此为阳臀。
还有从打秋千中体会“反者道之动”的道,欲使秋千荡的又高又远,必先向反的方向行之。
太极拳是从反面入手,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一》
落地生辉
有的拳势落地下势将劲铺开后接着利用下落后的反弹劲以身领起,犹如将四周的劲集中起来而再领起一样。
以劲的势态就像石灰袋子从高处落地,袋开灰向四周散开又返向上腾起的样子。
在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中,第三十九式接四十式,即在做“翻花舞袖”拳式的下砍时,是松开的一砍,使人具有将劲向四周扩散的气势,然后在接“掩手肱捶”由顶劲带动领起身躯后两臂的蓄起神态,如同“落地生灰”,也如鸟儿落地又飞起时翅膀的运行方式一样。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二》
绳儿拴在肩上
太极前辈李雅轩讲“胳膊、手一点劲都不能用,要高度放松”,又说:
“两臂要松得如同绳儿拴在肩上一样”、吧两条胳膊看成是拴在肩上的绳儿,绳子是不会自己动的,它只有在肩的带动下才能动起来,此时绳子是放松的,而只有在连续不断地动肩(当然肩是在腰脊的带动下)绳子就会灵活走园。
两肩松的如同绳儿,就会产生松、活、园转自如而又沉重的感觉。
此时胳膊、手都没有用劲,达到了高度放松的程度。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三》
坐着练拳
太极大师汪永泉常说:
盘拳时,两腿非站非蹲,就如同坐在凳子上一样,这样练拳两腿才不受力,无荷重感,步伐的转换也会轻松自如。
关于坐着练拳的由来,大师曾有过一段亲身经历:
起初大师盘拳,架子很吃力,一天他到杨家练拳,当练到“白鹤亮翅”时,师爷健侯公命其停住,吩咐道:
“这个式子你站两个钟头”。
说完就扭头回屋了。
大师保持白鹤亮翅的架势站着,时间一长,右腿和右臂酸胀难忍,有意识形成的固定姿势渐渐难以维持,然而又不敢违师之命,只好松松垮垮地、怎么舒怎么站着地敷衍了事。
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关注着他种种细微变动的师爷才笑着走出屋子说:
“这和坐着没有什么区别嘛!
”,由此大师方领悟要坐着练拳的诀窍。
所谓“坐着练拳”并不是练拳时模仿坐姿,而是意想两小腿微微外开(非形动)两胯自然松开臀部沉落,就犹如坐在实处一般,即踏实又灵活。
如此练拳架,才会有周身放松的舒之感。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四》
如树临风
“松”是练太极拳的必要条,是练习者通过刻苦锻炼后形成的一种状态,一种能让太极拳的着、劲、气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状态。
“松”即分层次又有阶段。
吴老(吴图南)曾用三种不同的树临风状态做比喻:
起初如风吹柳树,枝条摆摇而根不拔;进而如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如风吹松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气平和、应物自然。
所谓“根不拔”“本不动”“寂然不动,应物自然”都是指中定而言。
吴老认为脱离中定去谈松,和脱离松去谈中定都是毫无意义的。
左顾右盼定,当完成左顾右盼接中定的过程中可用大圆,小圈无圈来表现三种松的层次。
大圈犹如风吹柳树,身肢摆动而脚不动;小圈犹如风吹白杨肩臂摆动而身体不动;到高级阶段,无圈了犹如风吹松柏身体外形不动而体内有一动无有不动之感。
此时气遍全身,松透自然。
这些都表现了中定中松以及松中中定的意象。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五》
乘坐梯
太极放松的内容有“松沉”一说,松沉是另外一种松柔的境界。
你有提顶之意,知道尾闾中正,那么你的脊柱关节松开了,内气就能下沉了。
所以说,松沉实际上就进入了练内气的阶段。
感觉很抽象,功夫不到,很难体会。
打个比方松沉的感觉就好像你从高层楼乘梯一下子落下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脚向下沉,头向上升的样子。
这正如太极拳要求的内劲往下松沉,往上就有提升之意,又是一个纵向的问题,也就是悬顶之意的作用。
但这样的功夫不是最初阶段就能体会得到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六》
打陀螺
陀螺是儿童常用的玩具,用绳子绕上然后拉或用鞭子抽打,使其在地上旋转。
将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手一捻,使其旋转起来,此时会看到硬币(或陀螺)中间出现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硬币(或陀螺)围绕着这中轴垂线对称旋转,这种现象明:
物体所以在对称的旋转中得到平衡,物体的重心垂直于支撑点得以稳定。
当物体重心倾倒而偏离中垂线就开始失稳,一旦物体倾坠的重量超过他的支撑能力就会跌倒、人也同此原,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感到身体要偏斜时能够及时调整身形获得平衡。
太极拳适合人的身体结构,通过他的旋转方式和两腿交替变化虚实的方式达到圆弧运动,在运动中将身体的支撑点从一条腿推移到另一条腿,所以行的路线是一个“S”形,反过来又形成一个反向“S”形,把一往一复的运行路线合在一起,正是一个“8”字形路线。
所以说是正反两个“S”形组成了完整的一个周期,谓之“一阴一阳一太极”维持身体的平衡正常运动。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七》
挂衣的架子
怎样透过“顶劲”体会到“虚灵”的感觉呢?
可将这四个字归为一个字“悬”,即“顶头悬”“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挺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意上要让头主动悬起,使颈椎骨节间拔开且松、竖,从而产生“虚领”之感,此谓之“顶头悬”,他就好像挂衣的架子:
钩子挂在上边,衣才能下坠,一派自然。
具体可想象一下,当你举着衣钩竿向上举起,把一刚洗过的衣挂向高处时,钩竿徐徐向上,而衣渐渐垂下沉直,这正像“虚领顶劲”中身体拔伸的样子和感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八》
十年太极不出门
武术又称“功夫”,一是指刻苦努力,按技术规格保质保量的练功行动,二是指练功时间,刻苦用功必须以持续不断为保。
常言道:
“欲学惊人艺,需下苦功夫”。
太极拳更是体用兼修,要达到体、用的功夫,尤其需要功夫的磨练。
有一个故事讲的好,说有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他让一个儿子去学摔跤,一个儿子去学长拳,一个儿子去学太极拳。
三年后,他让三个儿子比高低,结果是学摔跤的战胜了学长拳和学太极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
然后老人让他们继续学习,五年后又让三个儿子比试,结果是学长拳的战胜了学摔跤的和学太极拳的,学摔跤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然后老人又让他们继续学习。
十年后,有比试,此时的结果是学太极拳的战胜了学长拳的和学摔跤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摔跤的。
这当然是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太极拳大器晚成的道吧。
太极拳语中有“打拳万遍神自现”之说,打拳万遍,当然是个形容的数字,一般达到神自现,大约需要十年的“功夫”。
太极拳的修炼为什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呢?
应认真研究一下:
人从降生就会伸臂、蹬腿,几个月后翻身、爬坐,这些人类初级动作,也是用力支配行动。
随着年龄增长,周身的力量在增长,人类活动用力的习惯也形成了。
练武之人学练勇武刚猛的拳术,顺成章与人类用力习惯一致,习练顺畅,几个月几年下来成绩明显。
但练太极拳麻烦便来了,初学可以慢练这并不难,但教习练者不用力练,对初学者来讲,就是困难的,因为已形成的凡动都要用力的那种力,我们可以叫它本力,而在太极拳的修炼中首先就是要去掉本力,正如把生铁炼成钢的过程。
去掉本力不但在初学中,而且贯穿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这大概就是太极拳难练的原因吧!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十九》
鸟儿飞不起来
“化劲”是太极拳的内劲法,是化解对方进攻的劲力法。
到高级阶段,可使我处为虚,而使对方无从着落谓之落空。
一九六零年太极名家牛春明先师在摄制“万年青”纪录片的过程中,一些年轻摄影师趁拍摄间隙竟冒然向先师发难:
“你有什么武功,让我们瞧瞧哇”!
当时拍摄外景场地正好在西湖的苏堤,周边树上挂着不少遛鸟的鸟笼,先师一笑,示意工作人员取一只鸟笼,摄影师不解何意,颇感纳闷,只见先师打开鸟笼门一手伸进笼内,将鸟儿托于掌心,离开鸟笼绕场一周,鸟儿在先师掌中竟无力腾飞逃逸。
将鸟儿送回笼内后鸟儿才扑腾纵跳如常。
在场的所有人员皆惊叹不已,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正是先师显露之技艺--杨氏太极拳功臻化境的上乘功夫。
大家知道鸟儿要起飞,必须借助蹬地的力量,在先师掌中的鸟儿要飞起,必须借助蹬手的力量,可是先师的手掌处于虚境状态,鸟儿蹬力被化解掉,使其落空,故鸟儿飞不起来。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
如履薄冰
在太极拳中,行进出脚要分清虚实,由虚到实,由实到虚,在步伐替换时必须轻起轻落,不能有“砸夯”状。
“如履薄冰”的比喻正适合。
有以为企业家,也是一位太极拳爱好者,他说:
太极拳的哲非常适合于运用到我的工作中。
比如太极拳出脚讲“如履薄冰“,即不能太实,一旦不好就立刻收回来。
做生意也是一个道。
生意探出去,如果可行再继续推进,不可行就收回。
这位企业家借用“如履薄冰”的喻语,是说在薄冰上行走要试探着前进,当薄冰能承住人体的重量时才能前进。
做生意也是这个道。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一》
捞水草
“沉肩“指练拳时肩不可上耸,应将肩骨放松开,使两肩自然下垂。
“沉肩”坠肘是相互关联的要领。
沉肩是坠肘的基础,坠肘是沉肩的进一步发展。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练习的要领。
但初学者不是容易解和掌握的。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捞水草”的比喻,引导大家去联想:
在农村家里养鸡、鸭为了用水草给鸡鸭伴食,常到河边捞水草。
用一个长竹竿,头上捆上一个钩子,用钩子钩挂水草,当钩住水草时,往下沉,水草的两端就顺势沉下水,接着再随钩子拉出水面。
如果你没有这种体验,也可以在水中漂上一根绳子,当你向下压绳子中间的时候,绳子两端也会顺势沉下去。
这两个例子中你仔细观察或想象水草或绳子两端向下匀缓沉落的过程,正如沉肩坠肘,肩沉带动肘坠或者是肘尖下引,带动肩、手下沉,从而产生肩沉的感觉和将肘尖的沉劲引向五指,劲贯指稍的感觉。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二》
骑自行车的手把
骑自行车的手把要放松,协调力度适当,起到把握方向,领劲适当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是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再以手领劲(即梢节领)。
领劲要求,劲领即可,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不可硬亦不可软,犹如骑自行车的手把那样,双手不能握得太紧,也不可软弱无力,要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
另外骑自行车和打拳一样,动力向下由腰而胯而膝而足,向上由腰而肩而肘而手。
手足起领劲的作用,使其劲随着意念设定的方向而运行。
此时手把劲和足蹬劲不能过硬,亦不能松软无力,太过会导致关节、肌肉紧张而生横气,转换不灵,气血不畅,而劲力不及,松软无力,也会导致动作松懈,把握不准方向,表现不出劲力,起不到领劲的作用。
骑自行车的手把领劲和太极拳的手、足领劲同,都是要求领劲力度适中,方向准确,达到劲贯梢节和梢节领起的作用。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三》
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比喻身躯犹如一张弓,两臂为两弓,两腿为两弓。
在各个关节微曲放松的情况下,人体躯干、两腿、两臂形成的五个弓的蓄劲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太极拳的发力。
身弓:
以腰为弓把,脐后腋脊命门穴始终意贯注。
动作时以命门穴为原动力,两腰肾旋转转换带动胸背肌肉弧形,松沉变换虚实,亚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劲而后发之势。
臂弓:
以肘为弓把用意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坐腕沉肩,前后对称。
腿弓:
以膝为弓把,胯与足跟为弓梢。
五弓合为一弓,一身弓为主,臂弓为辅,并以腰为轴,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五弓为一体。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四》
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要拿一东西,手会直接奔向目标物,在奔目标物时,一般我们的意识只顾起点和止点,中间的过程,如手的运动轨迹,手的感觉等,是不会太关注的,中间的过程成为意识的盲区。
举个例子:
你从驻地到北京去看**,一路上你的心思就是想着**,而路上的风景、人情在你的意识中成为空白。
如果你是从驻地旅游去北京,那么一路上的城镇、田地、果树、风景等就成为你到达北京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活动也大都是只有起、止点。
在武术中一般水平的外功拳的冲拳过程也是如此。
太极拳动作它有起、止点,同时也关注中间的运行过程,过程中由棚、捋、挤、按…….也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阴阳开合,对拔拉长等。
如白鹤亮翅中的挤、靠、分,云手中的提、挂、棚、掷、滚、按、推等等。
太极拳运动中由“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句,中间的“气”就是“心”“身”当中的过程内容。
“以心运身”这是大部分人体运动的共性,而“以心行气”却是太极拳运动的个性。
原因就是,当中有气的运行过程。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五》
小孩吃冰棍
太极大师杨禹廷对其徒祝大彤教授的最多都是减法,大师问祝:
“咱这拳有多少动作?
”祝答:
“八十三式,三百二十六动”。
大师说:
“就是两个动作,一阴一阳”。
全套三百二十六动减去三百二十四动,仅剩两动。
减法太极拳内功修炼,说得通俗些,就是无障碍练拳。
什么是练拳的障碍?
诸如练拳时周身出力用劲,出力便无轻灵可言。
有动意想经络,想穴位,这一切一切都是障碍。
要无障碍练拳,练拳就得什么也不想,越轻灵越虚静越好。
再通俗解析,比如小孩吃冰棍不咬,在嘴里含着,将冰咂成水咽下。
练拳的过程正如咂咽冰棍水的过程。
练拳就是冰棍慢慢化水的过程。
生铁炼成钢也要经过化水的过程。
减法就是减力,退去本力,拙力,不要“本”“拙”只留下力。
排除一切杂念,习练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要把握减力,勿加力,周身不挂力,就是减力。
解了太极拳减法操作。
动则减力,太极内功能不上身吗?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六》
手表的机芯
太极大师杨禹廷将太极拳区分为阴动和阳动进行教学,以体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来的“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阴阳变转观点。
具体体现阴阳相济之太极图的阴阳鱼首尾衔接,互抱不离。
似乎表的机芯,一个齿轮扣一个齿轮,丝丝相扣,如此手表才能正常运转。
太极拳运动每一个动作的衔接亦是丝丝相扣,相连不断,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虚实相接阴阳相济,连绵不断。
故成其为太极拳。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七》
拉弓射箭
太极拳谚语: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要圆满充沛,如弓张满。
发劲要准确、迅速,敌尚不觉而动作过程已实施完成。
类似的比喻如水滴形成是从一点一滴积蓄到水滴滴下的过程;又如把一辆载重手推车从原地到启动也是由人的身体站好位到积蓄力量运足气力于车体使之启动的过程。
在蓄发过程中,身体外形要两脚到位,腰劲顶住,周身一家,轻慢运化,内要以心行气运身。
蓄时吸气,吸为提为合,发时呼气,呼为放为开。
蓄发呼吸,合开提放,形与意均如拉弓射箭。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八》
名家行拳
一九五四年前后,在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全城各式武术家们参加余兴表演。
当时太极拳方面由杨澄甫和吴鉴泉双演太极拳。
他们采用的都是大架子。
两位表演时,使观众觉得是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的起伏状不已,好像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他们的动作表面上极其绵软,内里却显现出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到园时慢,及其匀清的配合着开合,如玉环无端,看不清叩接在何处。
他们进退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步在变换姿势。
表演完毕,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
名家们能达到如此境界,当然主要是因为他们勤学苦练,功夫到家的结果,但内中如缺少往复折叠和进退的转换,要达到这动荡无己和一气呵成是有困难的。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二十九》
太极脚
“十三势说略”中云: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太极大师吴图南论足:
足在全体之最下部,为全身之根源,足动则全身动,足停则全身停。
有人把练太极拳的人比做一棵大树,是十分形象的。
人的双腿和两脚的神经是扎在地下深深的根,躯身是大树之干,上肢是枝杈,手是树叶,-----“形于手指”。
如果你跟树叶较劲,用力去推它,你一定会扑空,摔跤而去。
悟到这层浅显而又深奥的拳后你绝不会去傻练半截拳--------只练拳、练掌而不练脚,只能说练了半截拳。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
屁股兜
臀部在太极拳内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后中心,臀部下溜是太极拳松功。
不溜臀难以松腰,松腰和溜臀是一对同时练习的功法。
溜臀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部下溜,用手扶有下溜感。
如何练习和体会溜臀?
请你去坐着打秋千,迎面向上去时臀从上往下直溜,当落到最高点返回时是往下前方溜臀。
溜臀裹裆、收腹紧密相连。
松裆的关键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侧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裹住。
裹裆必然溜臀,裆臀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吴英华、马岳梁大师关于裹裆含腚是这么说的:
“裹是起来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的外侧向里面裹,臀部不翘,**自然上提称为含。
裹裆含腚的姿势做到正确,可使气不外泄。
”
讲故事说比喻生活之中悟太极《之三十一》
打气筒
小腹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向下走的沟,此为腹股沟。
拳法要求弓、坐、步三尖(脚尖、膝尖、鼻尖),尾闾坐于坐步后腿跟部位,完成这一动作要放松腹股沟,方可准确完成。
弓步过度到坐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