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存在主义哲学.docx
- 文档编号:30011766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94KB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docx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存在主义哲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
周烨
学号:
12013052201045
班级:
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
存在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
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就法国而言,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
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
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同样属于二元论,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主张主体反映客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
萨特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1]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
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
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及其本质问题,前人虽然作过长期论争,但始终从本质先于存在出发规定人的本质的,例如,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认为上帝先规定好人的本质,然后按此规定把人创造出来到了十八世纪,法国无神论的哲学,虽然抛弃了上帝这一概念,但它仍保留“本质先于存在”的说法。
萨特认为,所有这些都属于从本质,亦即从概念中推演出人的存在,应当抛弃这种传统观念,抛弃上帝创造出人的本质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说:
“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升在接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存在;而这一存在物,就是人。
”[2]
2.“自在”与“自为”
萨特把“存在”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类是“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即“物”的存在,是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是非创造的,具有偶然性,没有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没有内在意识,没有奥秘,是实心的,是现象的存在,而且它的现象就是它的本质。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3.“自由选择”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精髓,是存在主义的核心。
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
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
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
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4.“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我们来到这个混乱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各种变化,在不定中生存,面对未来、渺茫不知,死亡随时会缠上我们。
人们在恐慌中生存,在痛苦中挣扎,这样的生活令大家感到厌烦、痛苦。
人们在孤独无依的生活中挣扎、找不到出路。
因此人们开始报复社会,用自我的方式生存,为了占有物质资料,人们互为手段,相互利用,自相残杀,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残暴的,都是敌人。
那个消极的社会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悲哀、绝望。
因此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5.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
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
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又包含了一种直观的人道主义,并存在人之为人的主观要求,也就是责任。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65页.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76页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47页
篇二: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
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
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
萨特,加缪,波伏娃等。
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
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
比如:
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
存
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
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
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
力而各不任其咎”
(1)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萨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
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
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萨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出特点:
“既有高屋建瓴,惊世骇俗的哲里主题,又有犀利有力的台词,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2)《恶心》是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小说,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录洛根丁对一切都感到很厌倦的一种心理,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恶心”感受,甚至到了这样一种地步:
对所接触与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即使是咖啡馆掌柜的吊带也让他产生恶心的感受。
但是在萨特的笔下却把这种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有论者就这样认为:
“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她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和感受,体验。
它既是一种主体的反应。
那就正照映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3)萨特的关于“存在”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恶心》中建立的。
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而且他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他的存在主义美学尖锐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上的危机,同时
也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内在力量的文化生命力和开拓力的面貌,存在主义美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引起了当代人的误解,与此同时,也因他具体的介入世事而遭到了非议:
有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当时人们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误解:
母亲威胁淘气的孩子时喜欢说:
“放乖点儿,不然我把存在主义者们叫来,他们会把你吃掉的!
”(4)其实存在主义与以前的超现实主义相比,在态度和理论上都显得温和多了,它是以对旧有文学传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超越和具有以绝对否定为前提的狂奋面貌出现的,它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对这种敏感所进行的哲理性升华而形成的美学体系,《恶心》就是一种对事物和人类境遇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的带有普遍性的揭示的文学杰作,在这里,萨特反复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阐述感觉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构成了其存在主义理论的最基本面貌。
三.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1.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观念是“自由选择”,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自由。
是一种存在论层面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通过把人的个体界定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存在,而使人的生命和意识走向一种真正的自觉。
“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萨特1937年发表于《新西兰评论》上的短篇小说《墙》就是集中传达对世界的荒诞体验的文学作品。
不过,这种荒诞体验在萨特的创作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恶心”和焦虑感。
焦虑感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例如长篇小说《恶心》,其中就写出了主人公洛
根丁面对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厌倦和恶心的感受。
但第2/3页这只是表面现象的恶心,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则是一种焦虑,一种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焦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焦虑也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心理和文学主题。
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哲理化的形式。
2.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存在哲学是存在文学的基石,对存在哲学知之甚少的人们之所以对存在文学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涉及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等这些永放光芒的思想,成为人类永不厌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思想?
在文学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人道主义提倡人在不依赖超自然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和判断,是“一切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哲学代名词”(5)萨特从骨子里便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日记体小说《恶心》便表现出了他早年存在主义的冲动或者是一种本能,小说主人公的工作与当前生活并未太多的联系,与他人的交往也仅限于一个与他处境和心境相似的“自学者”不与任何人交谈,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当然也不给予任何人东西,他的“恶心”感完全出自本能,是一种十足的冲动。
向读者所传达的只是: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从那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萨特的主导思想是:
人应该去与众不同地思考,感受和观察,并且最终与众不同地去行动,这就体现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
人应该在绝望中寻找和选择出路的自由。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国维:
《红楼梦评注》
(2)喻天舒:
《西方文学概论》第2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柳鸣九:
《来自恶心感与迷茫感——萨特:
从<恶心>到<墙>》第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
篇三:
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简介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précèdel'essence)。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
让·保罗·萨特也提出:
“他人是地狱”。
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
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
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
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
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
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
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
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
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
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他说:
“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
“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他说:
“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
”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
”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
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
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
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
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
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
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
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
——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
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让·保罗·萨特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
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
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
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
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
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
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
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
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都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存在主义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