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docx
- 文档编号:30011485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8.14KB
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docx
《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
浅谈记叙文中的叙述技巧
叙述是记叙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他诸如描写、抒情、议论等都要建立在叙述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的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把叙述表达得生动感人、淋漓尽致呢?
叙中寓情。
所谓叙中寓情,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事情的认识、态度和感情等,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
所以说,我们要想写出好的记叙文,在记人叙事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所寄寓;在叙述客观的生活时,要洋溢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人读了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一段是叙述刘和珍等人在执政府前遇害的情景,作者只是平静地记述事实,有些字句甚至显得有些冷漠,如“于是死掉了”。
但是我们却能从中读出极强烈的情感来,因为冷静的叙述后面是作者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是对北洋军阀暴行的悲愤控诉。
它的表现形式是平衡的、沉静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所表现的情感便更深沉、更凝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量。
曲尽其妙。
记叙文若写得平铺直叙,就会使人一览无余,兴味索然,但若写得曲直相间,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就会因为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无穷的魅力。
所以,历来作家都十分重视叙述方法的变化而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如王蒙的纪实短篇《羊拐》:
三岁的女儿在北京,我们在新疆。
我们回北京来看她。
她正和小朋友们忙着玩羊拐,她是借别人的拐来玩的。
玩完了,回家,兴犹未尽地叹息:
“我怎么没有拐呀!
”。
而羊拐,正是新疆的特产。
我们便向她保证,一定从新疆带拐来,而且是又多又好,北京孩子想都想不到的新疆羊拐。
“我怎么没有拐呀!
”这声音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使我们热泪盈眶。
找拐,这就是我和妻子与妻子的首要任务。
甚至去维吾尔族朋友家做客,吃完饭还要探询刚才吃过的羊肉是否留下了拐。
果然,一年过去了,我们积累了一口,袋羊拐,洁白的,染上颜色的,光滑的,多彩多姿,琳琅满目。
“我们给你带来羊拐了!
”为了送拐,我们提前了探亲的行期,满怀高兴地把一口袋拐倒了一桌子,就在她前面。
没有兴奋,没有感谢。
她看了看拐,说:
“我们早就不玩拐了,我们现在玩的是跳皮筋。
”
这里记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当时他以“右派”的身份被发配到新疆,小女儿自己留在北京,寄养在亲属家里。
做父母的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内心里总有一份无法解脱的愧疚感。
当他们知道小女儿想拥有羊拐时,便用了一年时间来积攒羊拐。
但当他们满怀喜悦地将羊拐拿出来之后,却是意想不到的结果——愧疚感不但不能平复,反而又增添了许多辛酸。
文章叙述完事件后便戛然而止,无限的遗憾留待读者独自体味。
实虚相间。
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
实写就是以直接叙述事实来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以求效果更佳,为此,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以《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段为例,前边写华雄连斩诸侯联军几员大将,杀得对方一时无将可派,此时关羽出场了,这一段用重笔实写: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
“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刊’瓒曰:
“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
“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
“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关公曰:
“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都是为下面真刀真枪拼杀作铺垫,而本当是十分激烈精彩的格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写: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尽管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我们却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后一句“其酒尚温”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般”的无比神勇的功夫。
疏密有致。
叙述应该突出重点,疏密有致,详略得当,这样文章才会主旨鲜明,耐读耐品。
反之,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那么文章反而单调乏味,不能感染读者,令人难以卒读。
文章内容哪些该详述,哪些该略叙是由文章主题决定的。
清人唐彪说得好:
“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为之。
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
”这就是说,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决定详写、略写。
与主旨关系大的,是表现“题理”的重点,应当详写;与主旨关系小的,不是表现“题理”的关键,宜轻描淡写。
古八在谈论这个问题时,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是“用墨如泼”,一是“惜墨如金”,是很有见地的。
历来的名品佳作,在表达上都讲究疏密有致,详略处理得十分恰当。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追述“我”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因此,文章对在仙台与藤野交往及弃医从文的原因写得详细,而在东京的学习生活则讲得很少。
这样的叙述主次分明,详略有致。
学会有详有略的叙述,一方面表达方式富有变化,使文章跌宕多姿,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叙述;另一方面主次分明,主旨鲜明,使文章的表情达意更完美,更有生气。
妙设悬念。
所谓妙设悬念,就是运用提出疑问、摆出矛盾、设置疑团的方式进行叙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致,引人人胜,给读者带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快感。
如有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枣核》中,写老作家萧乾要动身到美国去讲学,自然也要去看司日时同窗。
动身前,这位旧时同窗再三托付萧乾一定’给他带几颗生枣核。
文章就从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篇就设悬念。
几枚枣核虽然普通极了,可朋友却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呢?
此为一悬。
到了朋友相聚时,该有多少话要说,可是朋友却急切地索要枣核并托在掌心、,而将家乡来的朋友“冷”在一旁,这又是为什么呢?
此为二悬。
……直到踏访后花园,通过朋友倾吐思乡之情,才道出了友人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了悬念。
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把这篇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叙述了苏林教授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情:
考生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
这样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悬”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苏教授对这件事情会如何处理?
作者不讲原委,而是用这个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高潮迭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学生范例
肩膀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一片绯红。
我在林荫小路上悠闲地散着步,这时迎面走来一对相互搀扶着、肩膀相靠的白发夫妻。
他们淡淡地笑着,慢慢地走着,那两个相挨的影子移动着,被拉得老长老长……
刹那间我竟停下了脚步,心里似乎想到什么,是那生命的温柔吗,还足……
“那肩膀仿佛在哪里见过仅的,什么时候,我曾……”我默默地思忖着。
记忆的清风吹来了儿时的一幕,灰沉沉的天空向下压着,心头也竟被这天堵得喘不过气来。
一条窄窄的巷道,黑压压地挤着穿着孝衣的人群,没有笑容,没有话语。
我惊恐地穿过这人群,扒在门角,傻傻地向里看,那里平静地躺着姑姥姥,她还是那样慈祥,只是没了血色。
姑姑将头靠在大舅的肩膀上,脸全掩在下面,我看不到那眼里流淌的泪水,却能听见那沉重的呜咽。
大舅,用宽厚的肩膀抚慰因生命殒灭的痛苦。
“那肩膀又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我仍旧在想。
又一重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现出几年前的一个印象。
随着一成木变的鸣隆呜隆的声音,坐在车里的我眼睛渐渐模糊,后来我把脑袋重重压在父亲的肩膀上,酣然入睡。
待到再次睁开睡眼,已是第二天的清晨。
父亲用手揉揉酸痛的肩膀,他竟然一夜就这样让我枕着,不敢有丝毫动弹。
我埋怨父亲为何不叫醒我,父亲只是微微地笑着,继续揉他的肩膀。
窗外微风时来,闲云几朵,父亲竟也如这外面的世界明净动人。
“那肩膀还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
”我停下脚步,坐下来。
心里猛然开朝起来,那何曾不是爷爷的肩膀。
我已经许久不回老家,每次他从田里回来,总是大汗淋漓,腰酸背痛。
我用拳头在爷爷肩膀上轻轻地捶着,那是怎样的肩膀啊!
黝黑的皮肤油亮油亮,条条筋骨全都显露无疑,捶上去,竟全然都是骨头,没有肉的感觉。
看着那承担着一个家族的肩膀,泪不禁涌了出来。
这些不一样的肩膀,勾起我心中阵阵涟漪,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它们如月季花开,馨香四溢,又如月出天山,清辉满湖。
有这样的肩膀在,我感到了生伞妁饱满。
[亮点透视]本文在内容上紧扣文题“肩膀”行文,材料丰富,收放自如;在结构上采用并列式,布局有条理,清晰美观;在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字里行间充满了“情’,读来令人感动。
总之;文章叙述有力,避免了记叙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等弊端,富有魅力。
怎样写好小小说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
大海能容下皎洁的明月,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洁的明月,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这就需要在选材、用材上处理好“藏”与“显”的辩证关系。
写作小小说,最重要的。
就是要明白:
怎样“显”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藏”。
小小说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那么它选取的应该是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也就是“以小见大”的生活片段。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微型小说: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这篇小说篇幅只有—匕行,不到一百字,却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
作家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善用“空白”:
没有背景,没有人物的动作、对话,情节也是大段大段的空白,甚至连支出额都没有写清楚,但就是这种有意的留白,引领读者去丰富故事情节——一个发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丑剧。
所以,小小说一方面不能写得太实、太露,另一方面也不能写得太虚、太隐。
“藏”与“显”应是明朗与含蓄的统一,要使读者能从中受到足够的启发,对作品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补充。
请欣赏下面一篇小小说:
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边。
“一个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双皮鞋?
”
“啊……对呀。
”
“要付多少钱?
”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
“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块钱得了。
”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
小鞋匠收好钱,问:
“怎么大个子没来拿?
”
“他……上前线去了。
”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
军人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
“用不着了,他的双腿留在前线医院里了……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了!
”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这篇小小说,作者重点歌颂的对象大个子军人并没有出场,而是“藏”了起来,仅在最后的对话中略有所交待。
大个子是什么样的军人?
他是如何失去双腿的?
如何对他进行抢救?
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空白”,引起读者反复思索,并从这一“补鞋送钱”的小事中,折射出当代军人崇高的思想品质,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峰回路转出乎意外
小说难写的是开头,可写绝的是结尾。
所谓“绝”,常常是一个故事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妙的内容,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忽然峰回路转,预示出另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
所以小小说的结局常常要求“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结局越意外,就越能把读者推向想象的空间,使单一的情节产生巨大的效果。
有篇小小说叫《见鬼》,说某日人间盖楼,地基离第一层地狱只有零点三公分了,所以鬼王派一小鬼前往视之。
小鬼到工地被人们误以为是拍电视剧的,鬼越辩解自己是“鬼”,人们越叫好,认为太像了。
合影者有之,签名者有之,递红包者有之……小鬼摆脱纠缠回地府报告鬼王,“鬼王沉思片刻,切齿道:
‘见鬼,搬家!
’”这篇小小说没写鬼扰民使民不堪其扰,反写民扰鬼使鬼不堪其扰,绝妙的是结尾,由鬼来骂“见鬼”一语,意味深长。
小小说的布局谋篇常围绕结局展开,情节的变幻、呼应、伏笔也都是为了突出意外的结局。
所以它常常一路铺设迷局,最后突然抖露“真相”。
这就要求小小说要强调和突出某‘重要的因素,造出一种假象,或一种悬念,使读者“误入歧途”。
在读者被这种假象迷惑并期待结果时,再突然揭开谜底,给读者一种意外或惊喜。
揭底贵在“奇”,只有“奇”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请看下面这篇小小说:
第21位应聘者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父亲说:
“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
“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
”“我要自己来找,再说,您也不要那么消极。
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的。
”
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中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
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
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那儿,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20位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试者的注意而赢得职位呢?
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索。
于是他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索。
在真正思索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
“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
她是一名老手。
如果她是个普通的职员,或许就会说:
“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第21个位置上去等着吧。
”但她没有这样做。
她直觉到,这个小伙子身上散发出一种高级职员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
“好了,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
”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不禁微笑了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
老板看了,紧锁的眉头放松了,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出决定。
”
这篇小小说从头读来,平平淡淡,直至结尾处的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而前面所有的平淡,仿佛也有了一种不言而喻的色彩与活力。
在这最精彩处却又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真可谓是艺术的极致。
小公务员之死
一个美好的晚上,有一位心情挺好的小公务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三排的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
他看着演出,觉得幸福极了。
可是突然间——在小说里,人们常常遇见这个“可是突然间”。
作家们是对的,生活里充满了多少叫人惊奇的事啊!
可是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没有了光,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摘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啊嚏!
”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
不管是谁,也不管何时何地,打喷嚏总归是无可责难的。
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有时也要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
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张,他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
他的喷嚏溅着什么人了没有。
可是这一看,他却慌张起来了。
他看到坐在他前面正厅第二排的一位老先生正用手套小心地擦自己的秃头和脖子,而且在自言自语地嘟哝着。
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位老先生卜里斯哈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退伍的将军。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
”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们衙门的官,不过那也还是叫人不过意。
我得道个歉才对。
”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了一声,把整个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话。
“对不起,大人,我的唾沫星予溅到您身上了……一不小心……”
“不要紧,不要紧。
”
“看在上帝的面上,请您原谅。
我……我不是故意这样。
”
“哦,请不必再说,坐好!
让我听!
”
切尔维亚科夫窘了,他傻笑一下,又定睛看舞台。
他看着演出,可是不再觉得幸福了。
他开始给不安困住了。
在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斯哈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着,压下自己的羞怯,嗫嚅地说:
“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大人,原谅我……您明白……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
”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已经忘了,可是他的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
”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
“而且他连话都不想说了,我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说明打喷嚏是自然的法则,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唾他了。
现在他固然不这么想,往后他一定会这么想!
”
一回到家,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
他觉得妻子对他这件不幸的事竞全不在意。
她先是有点惊吓,可是等明白了卜里斯哈洛夫是在别的部门任职,她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
说得对呀?
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
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卜里斯哈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
将军也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见了。
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小公务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
……天知道怎么回事!
”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
“您有什么事?
”
“他不想说!
”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
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
”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
”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
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
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
去他的!
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
真的,再也不来了!
”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
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投去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所讲的来开玩笑的。
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
在下胆敢开玩笑吗?
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
!
”将军叫道,脸色忽然发青,浑身打颤。
“什么,大人?
”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害怕得周身麻木。
“滚出去!
!
”将军顿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的胃好像翻了个身。
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他蹒跚地走到门口,出去。
他来到街上,一路摇摇晃晃地走着……他身不由己地回到家里,也没脱制服,就往长沙发上一躺,后来就……死了。
短评
伟大而精细的艺术家
高尔基对契诃夫赞扬备至,称之为“伟大而精细的艺术家”。
“伟大而精细”主要是指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一贯风格和主要特色,那就是简洁、凝练。
他的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
他说:
“小说必须写得简洁,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他特别强调简洁,不仅情节、结构简洁’,文字也特别简洁,所以他的小说不容易读,读者必须发挥想象力,把那些幕后的东西、那些潜台词想象出来。
为了达到结构的简洁,他极力避免在小说中引出大批人物,有时候作品里只有一两个人物。
如果主题和情节要求他写好几个人物,他总是选定一个中心人物加以详细的刻画,而把其余的人物“撒在背景上,像撒小铜钱一样”。
这好比在舞台上一样;探照灯总是照着最重要的角色,好让观众注意最重要的东西。
为了达到情节的简洁,他通常是从最主要的情节讲起:
撇开一切多余的东西。
他说:
“我写惯了只有开头和结尾的小说。
”契诃夫的语言,也是简洁凝练的典范。
他说:
“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他特别舍得忍痛割爱,一篇几万字的小说,可以删得只剩几千字。
契诃夫锤炼语言有两个办法:
一是选用最准确传神的字眼,坚决反对语言的浮夸和陈词滥调;二是尽可能地压缩句式。
他主张尽可能地删掉名词前面的修饰语,不要像挂火车厢那样挂上一大串,因为这样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所以他惯用简洁有力的短句。
小说欣赏
称呼
这天,赵局长走进政府机关大院,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
“赵林,赵林。
”他愣了一下,没回头,继续往前走。
走了几步,那声音又从后面追过来。
他断定不是叫自己的。
多少年了,这个大院里没人喊他的名字,都称他“赵局长”。
这样想着又继续往前走了几步。
赵局长在市人事局工作,五年前经民主推荐当上局长。
据说组织考察时,他得了满票。
宣布任职那天,他很激动,对大家说:
“我是大家推荐上来的,虽然职务不同,但还是群众中的一员,以后谁都不要喊我官职,就叫我‘赵林’。
”当时大家还热烈地鼓了掌。
过后一些老辈人和同辈人还真按他说的,直呼其名。
当然也有几位年轻人喊他局长,他纠正过,人家说,您都是我们父辈人了,直呼名字叫不出口。
赵局长也就没强求。
不知什么时候起,喊他局长的人多了,再听那直呼其名的称呼,便觉得不太入耳,脸色就有点沉。
有时人家唤上两三声都不见回答。
又过了一阵子,同辈人都喊他赵局长了,再往后老辈人也不直呼其名了,整个大院都异口同声叫他局长。
渐渐地他对“赵林”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起来。
后边的人终于追上了赵林,当手掌落在他肩上时,他才猛然一惊,脚步也随之停了下来。
赵局长回头一看,发现喊他的人是大学同学许辉。
许辉在一个穷县当县长,好多年了。
赵局长觉得他和农民待久了,身上沾了许多土味儿,说话指名道姓,少了许多礼貌和规矩,脸上表情就有些板,淡淡地说:
“你吓了我一跳。
”许辉说:
“我喊你那么多遍,咋就不答应呢?
”
赵局长说:
“我以为你喊别人呢!
”
许辉愣了一下:
“怎么,你不叫赵林?
改名了?
”
赵局长很是尴尬,冷冷地说:
“叫赵林的多了,谁知道你叫哪个?
”
许辉听这话有些不是味儿。
这当儿,又有人喊:
赵局长!
赵林马上把脸转过去,笑着同那人招手。
那人打个招呼走了。
许辉似有所悟,笑着说:
“我是不是也该喊你赵局长呢?
”赵林脸上涌起一片红晕。
他承认如今由于“局长”“局长”喊得多了,自己也听习惯了,好像这“局长”成了自己的名字,“赵林”二字反倒成了附属品。
但是从“赵林”演变到“局长”,是个怎样的过程,似乎也是从量变到质变吧。
而且在演变中,拥护率逐年下降,去年年终竞降到了60%,再往下降会怎么样,他不敢想,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赵局长问许辉:
“啥时候来的?
”
许辉说:
“两天了。
”
赵局长说:
“住在哪儿?
”
“暂时先住那儿。
”许辉指了指一旁的小楼。
赵林知道那是市委领导办公的地方,头“嗡”了一下:
许市长?
近日市里领导班子调整;听说市长是从基层提上来的,姓许,就是他?
“你……您就是新来的许市长?
”赵局长叫不出声,只脸颊上的肌肉用力地笑。
许辉说:
“千万别‘市长’‘市长’地叫,时间长了会把我的名字喊丢的。
”赵局长脸上的“笑容”僵在了那儿。
高考佳作展示
花开两岸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
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
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记叙文 中的 叙述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