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docx
- 文档编号:30010823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9.28KB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
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一、典例引领
1.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是释出养分
B.B代表的是养分脱离植物
C.C代表的是生物获取二氧化碳的过程
D.D代表的是供给养分
(2)有关图中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养分的循环中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由于枯枝落叶多且分解旺盛而有机质含量高
B.此循环中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C.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雨林生态系统很脆弱
(1)D
(2)A [第
(1)题,图中A代表养分脱离植物;B代表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C代表枯枝落叶释出养分;D代表的是供给养分,D正确。
第
(2)题,从养分的循环中分析,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A错误。
]
2.读热带雨林被破坏前后对环境的影响对比图,回答
(1)~
(2)题。
(1)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比较贫瘠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不足 ②枯枝落叶分解缓慢,释放养分不足 ③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 ④降水多,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多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雨林大面积被毁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A.太阳活动频繁
B.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C.流经雨林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变化不大
D.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1)B
(2)D [第
(1)题,由于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第
(2)题,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雨林大面积被毁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厄尔尼诺现象是由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引起的,与森林联系不大;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雨林被毁会使流经雨林的河流的补给水源变得不稳定,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
二、考点透析
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
(1)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2)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如图所示:
2.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其脆弱性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三、题组训练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森林带的主要分布区。
据图回答1~3题。
1.该森林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
B.背风坡气流下沉现象显著
C.受西南信风的影响
D.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2.目前,该森林带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小,造成的后果最有可能是( )
A.自然灾害减少B.全球降水增加
C.雪线高度上升D.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3.下列保护乙地区该森林带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对雨林的管理和保护
1.A 2.C 3.A【解析】第1题,沿岸暖流对该地区的增温增湿作用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是该森林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第2题,热带雨林面积大幅度减小将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雪线高度上升。
第3题,设立国际基金,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能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4~5题。
4.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5.若用无植物的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4.B 5.C【解析】 第4题,图中有进水管、出水管,主要模拟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
第5题,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无植被,则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
每年百万公顷)。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为( )
A.二氧化碳减少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7.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伐木与深加工B.开发矿产资源
C.从毁林到造林D.禁砍伐森林
6.D 7.C【解析】第6题,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读图可以看出,世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结果,冰川体积减小。
全球变暖导致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减少,不会是都增加。
第7题,读图可以看到,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
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
读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8~9题。
注: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流量的大小。
8.关于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是释放养分
B.B代表的是养分脱离植物
C.C代表的是生物获取二氧化碳的过程
D.D代表的是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9.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由于枯枝落叶多且分解旺盛而有机质含量高
B.此循环中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C.热带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很脆弱
8.D 9.A【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A代表养分脱离植物,B代表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C代表供给养分,D代表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第9题,根据图中圆圈的大小可以判断,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使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贫瘠,故地表植被一旦被破坏,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
,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B.调蓄洪水C.美化环境D.保护生物多样性
10.A11.D【解析】第10题,扎龙湿地所处的纬度高,气温低。
气温低使蒸发量少,气温低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加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湿地。
第11题,湿地具有选项中所列的四项功能。
扎龙湿地是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其重点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
红腹滨鹬有迁徙习性,常在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觅食。
下图示意红腹滨鹬迁徙路径,读图完成12~13题。
12.近几年来,经停乙地的红腹滨鹬数量锐减,且分布区域趋于集中,推测其原因主要是
A.滩涂湿地锐减B.全球气候变暖
C.人工捕杀增多D.空气质量下降
13.红腹滨鹬越冬期间,与丙地相比,甲地
A.昼夜温差较大B.平均气温较高
C.太阳辐射更强D.平均风速更大
12.A13.D【解析】第12题,在乙地停留的滨鹬数量逐渐减少,主要因为该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湿地资源被占用,导致湿地面积逐渐减少,为滨鹬提供的栖息地减少。
第13题,读图可知,在丙地越冬的时间为9月到次年的4月,在甲地越冬的时间为6~8月,两地相比,甲地平均气温较低,太阳辐射较弱,但是靠近北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平均风速较大。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该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境内69%为森林,8%为耕地,10%是湖泊。
长期以来该国依托森林的经济发达,是世
界重要的纸张和纸板出口国。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芬兰近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国际有关组织评
为世界“技术最发达国家”、“最具竞争力国家”。
(1)分析该国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
(2)该国北部风力最强的季节是季,简要说明其原因。
(3)20世纪60年以来,该国的经济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向电信等高科技产品转型尤为突出。
简述这一变化对该国产生的有利影响。
(4)图中所示地区的湿地类型主要有:
,并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处纬度偏高的副极地低气压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气温低,蒸发弱;平原为主的地形,湖泊众多,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护与管理有利,生长环境优越。
(2)冬①冬季,气压带南移,北部受极地东风影响;②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
(3)利于保护该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减轻水(环境)污染,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会增加。
(4)湖泊、沼泽、水深小于6米的浅海区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易积水;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解析】第
(1)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国为芬兰,该国地处纬度偏高的副极地低气压控制区,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以平原为主,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护与管理有利,生长环境优越,有利于森林生长。
第
(2)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南移,北部受极地东风影响。
冬季大陆上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
夏季,大陆上南北温差小,风力较弱。
所以该国北部风力最强的季节是冬季。
第(3)题,经济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向电信等高科技产品转型,有利于保护该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有利于减轻水环境的污染,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4)题,结合图例,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沼泽、水深小于6米的浅海区等。
该国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
地势低平,易积水。
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所以湿地类型多,面积广。
15.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 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
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
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 下左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左图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及其保护措施。
【答案】
(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总体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垂直地带明显。
(2)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
处断层地带,地下温泉水涌出。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黄河、长江提供水源;调蓄洪水; 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第
(1)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
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河流)、植被。
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从河流流向可判断该地地势向东南倾斜,高原的边缘地区地势高差大;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区;高原边缘地区河流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高山草甸,边缘地区高差大植被垂直地带性显著。
第
(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由于岩溶地貌多溶洞和漏斗,下渗严重,地表水不丰富,这就是查洼沟几乎为干谷的最主要原因;由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可以推断该处可能有温泉出露。
温度较高,因此五花海不封冻。
第(3)题,湿地的作用主要有: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鸟类的栖息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净化水中污染物等。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破坏湿地主要是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个地方是黄河重要的水源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最好的方法是设立自然保护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地理 复习 考点 透析 雨林 生态系统 优越性 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