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本病理生理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3001062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3.60KB
临本病理生理学大纲.docx
《临本病理生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本病理生理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本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3.0学分。
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重点:
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
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讲授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
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危险因素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2. 熟悉:
疾病的原因、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
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意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讲授内容】
一、健康与疾病
1.健康的概念。
2.亚健康的概念。
3.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
1.疾病发生的原因:
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概念、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三、发病学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康复,死亡,脑死亡及其判断标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
水、电解质(钠、钾)的正常代谢,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
3.了解: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一、水、钠代谢障碍
1.正常水、钠代谢: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低钠血症: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等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概念,原因、转化。
6.水肿:
(1)水肿概念、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2)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特点(水肿液的性状,水肿的皮肤特点,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二、钾代谢障碍
1.正常钾代谢:
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钾代谢障碍:
(1)低钾血症:
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钾血症:
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
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
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各型酸碱中毒的原因;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3.了解:
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各型酸碱中毒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1.酸碱的概念。
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3.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液的缓冲作用,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2.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pH和H+浓度,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呼吸性酸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代谢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呼吸性碱中毒:
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概念
1.双重性酸碱失衡:
酸碱一致型,酸碱混合型。
2.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1.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代偿调节的方向性,代偿预计值和代偿限度,以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缺氧
【目的要求】
1.掌握:
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2.熟悉:
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
3.了解: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缺氧的概念。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低张性缺氧:
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2.血液性缺氧:
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3.循环性缺氧:
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4.组织性缺氧:
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呼吸系统的变化:
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2.循环系统的变化:
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3.血液系统的变化:
代偿性反应(氧离曲线右移),损伤性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组织细胞的变化:
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缺氧性细胞损伤)。
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
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熟悉:
休克的病因。
3.了解:
休克的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授内容】
休克的概念。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的病因。
2.休克的分类。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
1.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代偿意义,主要临床表现。
2.休克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后果,主要临床表现。
3.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的改变(DIC的形成),主要临床表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休克难治的机制。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
1.神经-体液机制:
血管活性胺,调节肽,炎症介质。
2.组织-细胞机制:
(1)细胞损伤:
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变化。
(2)细胞代谢障碍:
物质代谢的变化,能量不足、钠泵失灵,局部酸中毒。
四、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肾功能的变化,肺功能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脑功能的变化,胃肠道功能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的概念。
1.MODS的病因与发病经过
(1)MODS的病因
(2)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
速发单相型,迟发双相型
2.MODS的发病机制:
(1)全身炎症反应失控
(2)促炎-抗炎介质平衡紊乱
(3)其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因素:
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
六、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
DIC的原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和分型。
3.了解: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概念。
1.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1)DIC常见的原因
(2)DIC的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血液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3.DIC的分期及分型
(1)分期: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分型:
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慢性型与亚急性型),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4.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1)出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的形成)。
(2)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
(4)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
5.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熟悉: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
3.了解:
心功能不全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心力衰竭的概念。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
1.病因。
2.诱因。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三、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
3.心脏以外的代偿:
增加血容量,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心肌的舒张。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3.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心室顺应性降低。
4.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性。
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1.心输出量减少:
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排出量减少及心脏指数降低,射血分数降低,心室充盈受损,心率增快),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动脉血压的变化,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2.静脉淤血:
体循环淤血(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水肿,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胃肠功能改变),肺循环瘀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水肿)。
六、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呼吸衰竭的概念,发病机制;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
呼吸衰竭的病因。
3.了解:
呼吸衰竭的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呼吸衰竭概念,分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2.肺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
弥散障碍的常见原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3)解剖分流增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与呼吸衰竭。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
2.呼吸系统变化。
3.循环系统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CO2麻醉,肺性脑病。
5.肾功能变化。
6.胃肠变化。
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
2.熟悉:
肝脏疾病的病因;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肝肾综合征的类型及发病机制。
3.了解:
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授内容】
一、肝脏疾病的病因和发生机制,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肝性脑病:
1.概念、分类与分期。
2.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血氨增高的原因,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2)GABA学说
(3)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4)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5)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氮的负荷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脑敏感性增高。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肝肾综合征
1.病因和类型:
肝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肝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2.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激肽系统活动异常;前列腺素、白三烯的作用;内皮素-1;内毒素血症。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概念、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原因、发病经过。
3.了解: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
1.分类和病因:
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肾小球因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因素(肾小管阻塞、原尿回漏)、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受损细胞的种类及其特征、细胞损伤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变化、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多尿期、恢复期。
4.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
1.原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2.发展过程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肾功能不全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3.发病机制
(1)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学说(健存肾单位假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假说、矫枉失衡假说、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细胞损伤假说)。
(2)肾功能丧失的机制。
4.功能代谢变化
(1)泌尿功能障碍:
尿量的变化,尿液渗透压的变化,尿液成分的改变。
(2)体液内环境的改变: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3)其它病理生理变化:
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出血倾向,肾性贫血。
三、尿毒症
概念
1.尿毒症毒素:
甲状旁腺激素,胍类化合物,尿素,胺类,未知中分子毒性物质,其它。
2.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皮肤变化,代谢障碍。
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九、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理论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章绪论
0.5
第二章疾病概论
1.5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7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6
第五章缺氧
3
第十一章休克
3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2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3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3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2
第十六章肾脏功能不全
5
学时合计
36
十、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
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期评成绩计算:
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考成绩×70%。
十一、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出版。
2.参考书目:
《病理生理学》吴立玲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5年出版。
《病理生理学》王迪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
《生理学》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生物化学》查锡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药理学》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微生物学》李凡,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人体寄生虫学》李雍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编写: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1年02月26日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时:
18学时。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它既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是本学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实验课主要包括经典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各种指标观察和基本实验技术操作。
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试验的规范操作,如家兔、小鼠和大鼠的捉拿、给药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的书写。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实验一实验性肺水肿
【目的要求】
1.复制肺水肿模型。
2.观察急性肺水肿大鼠的表现。
3.分析实验性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机理。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
1.复制大鼠肺水肿模型。
2.观察急性肺水肿大鼠的表现。
3.分析实验性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机理。
【实验方法】
1.教师讲授,示范操作。
2.学生操作的内容包括:
大鼠捉拿、称重、腹腔注射;急性肺水肿大鼠相关指标观察:
一般情况、呼吸、肤色、口鼻有无泡沫状液体流出、肺部听诊、肺大体观察。
3.实验结果讨论、总结。
【实验仪器设备】
1.器械弹簧数字磅秤、电子秤、组织剪、镊子、注射器及针头、听诊器等。
2.药品生理盐水、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实验二缺氧
【目的要求】
1.复制缺氧性、血液性缺氧模型,并掌握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及血液颜色的改变。
3.分析动物缺氧机制。
4.讨论不同类型缺氧抢救方法。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
1.复制低张性、血液性缺氧模型。
2.观察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及血液颜色的改变。
3.分析动物缺氧机制。
4.部分类型缺氧抢救方法。
【实验方法】
1.教师讲授,示范操作。
2.学生操作的内容包括:
小鼠捉拿、称重、腹腔注射、取血、CO中毒小鼠抢救、肝脏颜色观察。
3.实验结果讨论、总结。
【实验仪器设备】
1.器械小鼠缺氧瓶、注射器及针头、小动物手术器械等。
2.药品生理盐水、钠石灰、CO气体、5%亚硝酸钠溶液、1%亚甲兰溶液等。
实验三录像
【目的要求】
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建立。
2.了解正常情况下、失血性休克时动物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
1.观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建立录像。
2.观察正常情况下、失血性休克时动物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
观看录像:
失血性休克。
【实验仪器设备】
仪器:
电脑。
实验四失血性休克
【目的要求】
1.了解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2.了解失血性休克时动物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
3.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
1.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动物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
3.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
【实验方法】
1.教师讲授,示范操作。
2.学生操作的内容包括:
家兔捉拿、固定;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气管分离、插管;动静分离、插管;家兔回盲部的辨认、家兔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等。
3.实验结果讨论、总结。
【实验仪器设备】
1.仪器ASB2400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压力换能器、生物显微镜。
2.器械弹簧数字磅秤、大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及针头、输液装置、恒温灌流盒等。
3.药品生理盐水、1000u肝素、20%乌拉坦溶液等。
实验五肝性脑病
【目的要求】
1.采用肝叶大部分结扎复制肝功能不全模型,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溶液,诱发肝性脑病。
2.分析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3.分析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治疗措施。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
1.病理生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病理生理学实验包括的内容。
3.实验报告书写的格式与要求。
【实验方法】
1.教师讲授,示范操作。
2.学生操作的内容包括:
家兔捉拿、称重、固定;局部麻醉;肝叶大部分结扎复制肝功能不全模型,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溶液,诱发肝性脑病;观察肝性脑病家兔相关指标变化,如呼吸、肌张力、角膜反射、疼痛反射。
【实验仪器设备】
1.器械弹簧数字磅秤、大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及针头等。
2.药品1%普鲁卡因溶液、复方氯化铵溶液。
实验六病例讨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典型病例分析方法。
2.熟悉相关重点内容及基本知识。
【实验类型】
【实验内容】
典型病例分析。
【实验方法】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典型病例。
七、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类型
学时
实验一大鼠实验性肺水肿
综合性、验证性
3
实验二缺氧
综合性、验证性
3
实验三录像
综合性、验证性
3
实验四失血性休克
综合性、验证性
3
实验五肝性脑病
综合性、验证性
3
实验六病例讨论
3
合计
18
八、成绩考核:
通过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
九、教材及参考书目:
1.实验教材:
《实验生理科学》陈世民,符建,赵善民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2.参考书目:
《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生理学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