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docx
- 文档编号:30010049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5.02KB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docx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①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②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④倡导建构的学习。
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⑥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3、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②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4、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
2)内容上加经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
3)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
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
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6、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⑴学生观。
①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②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⑵发展观。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⑶知识观。
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⑷课程观。
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0、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体现在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②设置综合课程。
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①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②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知识的锁碎化问题。
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③管理的问题。
13、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5、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①整体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④生成性
⑤自主性。
16、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①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②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
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②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③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19、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①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②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④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0、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学习方式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弗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1、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
②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③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④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2、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
2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5、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③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6、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27、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28、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①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②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③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④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⑤“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⑥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29、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①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②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
③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30、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31、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①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②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③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④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⑤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3、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③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4、新课程提出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①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③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5、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36、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①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④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③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④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38、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①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②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
③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
④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⑤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39、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②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③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40、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4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①道德品质。
②学习能力。
③交流与合作。
④个性与情感。
4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①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
②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43、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①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②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
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4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①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③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45、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评分者的选择。
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
②评分方式的选择。
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③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46、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③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47、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设计评价工具。
③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④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48、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①职业道德;
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③教学设计与实施;
④交流与反思。
49、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①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②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③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④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50、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①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②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
③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
④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51、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5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①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②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③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④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
⑤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
⑥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3、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4、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55、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6、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57、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58、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
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59、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6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
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61、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
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6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①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员。
②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
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
③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④校本课程总体结构。
⑤《课程纲要的撰写》。
63、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校本课程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职称 考试 新课程 理论 试题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