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西欧中世纪建筑.docx
- 文档编号:3000934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7MB
古罗马西欧中世纪建筑.docx
《古罗马西欧中世纪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罗马西欧中世纪建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罗马西欧中世纪建筑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建筑(公元9—15世纪)
一.概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哥特建筑(GothicArchitecture)二.早期基督教建筑(4—9世纪)
1.建筑特点·早期基督教建筑是与拜占庭建筑同时发展起来,它包括罗马帝国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
2.建筑类型主要是基督教堂。
3.实例·梵蒂冈圣彼德老教堂(BasilicanChurchofSt.Peter,333年),教堂形制为巴西利卡式。
三.罗马风建筑及其代表作
1.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Architecture,公元10--12世纪)·建筑规模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略有古罗马的风格。
2.建筑类型基督教堂,封建城堡,教会修道院等。
3.实例·比萨教堂(PisaCathedral11—13世纪)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
·卡昂圣爱提安教堂(St.Etienne,Abbaye-aus-Hommes1068—1115年)法兰西北部罗马风教堂之一。
四.哥特式建筑及代表作
1.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公元12--15世纪)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
·建筑类型教堂为主,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商人工会及关税局等。
2.建筑风格·完全摆脱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特点。
3.哥特式教堂的形制及结构1)教堂形制拉丁十字式2)结构特点·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
·骨架券把拱顶货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处抵住它的侧推力,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一片片横向的墙垛上。
·全部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4.哥特式教堂的内部处理·中厅不宽,但较高且长,12世纪下半叶后,高达30米以上,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强烈。
·尖拱券、骨架券从柱头向上散发,有强烈的升腾动势。
·暴露近视框架式的结构,条理井然。
·宗教气氛仍占主导地位。
5.彩色玻璃窗·玫瑰窗·花式窗棂(tracery)哥特式窗户上部用石制成的图案式窗棂。
早期用石板穿洞而成,13世纪后用石条拼结成各种几何图案,非常精致。
6.哥特式教堂的外部处理·西立面的典型构图:
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地分为三部分。
·向上动势强烈。
7.哥特式教堂代表作
1)巴黎圣母教堂(NotreDame,Paris,1163—150年)法兰西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
2)兰斯主教堂(RheimsCathedral,1211—1290年)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
3)亚眠主教堂(AmiensCathedral,1220--1288年起建)中厅为典型的法国哥特式。
4)科隆主教堂(CologneCathedral,始建于1248年)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5)米兰主教堂(MilanCathedral,1385--1485年)意大利哥特风格,较保守,仍保留巴西利卡式的特点。
8.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衰落15世纪以后·英国垂直式哥特建筑:
骨架券在拱顶上弯曲盘绕,交织成综错的网,工艺精绝,图案优美,但是并非建筑本身,没有结构作用,反而成为累赘。
·法国辉煌式哥特建筑:
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了,装饰堆砌过多。
五.罗马风教堂与哥特教堂的比较
1.剖面比较
2.中厅比较
3.罗马风与哥特建筑的拱顶
六.意大利中世纪其他建筑
1.佛罗伦萨主教堂和旧宫
2.威尼斯公爵府(TheDoge’sPalace1309—1424年,顶层建于16世纪)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七.西班牙中世纪伊斯兰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
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
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
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
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
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
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
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
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
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
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
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
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
包括古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
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
。
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
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
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
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
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
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
RomanesqueArchitecture罗马风建筑
西欧分裂成法、意、德、英等十几个民族国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
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起来。
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封建领主)。
但规模远不及古罗马,设计施工较粗糙,但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略有古罗马风格,故名(准古典细部,19c命名。
另译:
似罗马、罗曼、罗曼奈斯克、罗马式、罗马)。
由于古罗马拱券结构技术的失传,结构上不成熟,比较沉重。
外观上力求运用表面处理以减轻实墙的沉重感。
如:
假门洞、扶壁。
主要建筑特点(同济)
1、设计施工较古罗马粗糙,但建筑材料大都来自古罗马废墟上拆除的旧料;
2、建筑的技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
3、建筑形式上略有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4、教堂建筑的平面多采用巴西利卡式;
5、创造了扶壁、肋骨拱和束柱,对后来的哥特建筑有很大影响。
Gothic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
·结构技术:
拱顶体系的框架化
骨架券技术
比较:
拱券、拱顶(筒拱、十字拱等)、骨架券、穹隆
·通往大厅和殿堂的大门呈拱形,被视为“通向天堂之门”。
这些庄严的大厦被视为“上帝的住所”或者“上帝之城”。
大教堂的空间结构还体现出时间的意义:
世界的未来(“世界末日”)在西门,而神圣的过去被保存在东门。
·前仆后继的建造者
·石匠
主要建筑特点与成就(同济)
1、主要建筑类型为教堂和城堡。
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商人公会以及市民住宅也有很大发展;
2、在教堂建筑中大量采用尖券、束柱、肋骨拱顶、飞扶壁等结构构件;
3、教堂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均强调尖形和垂直感,由尖顶、尖饰、尖塔、尖券、束柱、飞扶壁、雕花窗棂和彩色玻璃窗等共同组成了哥特建筑的造型特征。
中世纪建筑总结
1、教堂建筑
形制与结构:
①拉丁十字;
骨架券
飞券—开窗减少侧推力
尖券、尖拱
②结构技术特点解决交叉拱的交接
高度是技术的标志H=101~161m
玫瑰花窗也标志了技术水平d=12.8m
室内处理:
效果比外观更重要
①空间特点:
窄、深、高——视线引向祭坛;
②墙面垂直线条突出;神秘感
③采用玻璃花窗——“不识字人的圣经”
外观处理:
①典型构图——三段式(特有的西立面);
②向上的动势感强烈——垂直线条、尖塔、透雕石网;
③装饰华美,色彩鲜艳。
2、世俗建筑
意义:
当人们回过头来看这时期的世俗建筑时发现,中世纪建筑具有地方性,因地制
宜,使人们注意到建筑的本质,对后世的设计工作具有启发性。
特点:
①因地制宜,不强求布局对称;
②就地取材,使用地方性建筑材料。
3、衰退:
一个时期、一种风格,总有兴盛与衰落,随时代和场所而变。
原因:
①市民内部发生明显分化,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同教会的神学教条作更进一步斗争,
更多的世俗化已不能为哥特教堂所容,势必要完全突破它的框框;
②王权已经统一全国,形成了宫廷文化。
影响哥特式教堂逐渐走向烦琐,丧失许多
健康的原则。
特点:
陷入装饰的追求
①出现了伞形拱顶等,加强了美感,但使结构沉重;
②外立面过分装饰,垂直线条被装饰“缓和”掉了;
③减少侧推力的尖券,变成了四圆心的尖券,没有结构意义。
古代罗马建筑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简介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
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
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
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
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的三个时期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
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
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
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
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
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古罗马建筑在欧洲
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西欧中世纪建筑风格特点
西欧中世纪建筑
一、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
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一)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
由于宗教仪式日渐复杂,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了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
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形制。
(二)代表实例。
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三)风格特点。
体型较简单,墙体厚重,砌筑较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四)形制。
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人口朝西,祭坛在东端。
巴西里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里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
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嘹望用。
二、罗马风(Ronmnesque)建筑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一)造型特征。
承袭早期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为减轻建筑形体的封闭沉重感,除钟塔、采光塔、圣坛和小礼拜室等形成变化的体量轮廓外,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
其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除露出扶壁外,在檐下、腰线用连续小券,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有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秘气氛。
(二)实例:
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莱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栱可一样高。
(二)内部特点
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
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
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点
典型构图是山墙被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等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
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四)装饰特点
内部近似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
祭坛是装饰重点。
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极富装饰效果。
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减小断面,凹凸大,用山花、龛、小尖塔等装饰外墙。
(五)代表性建筑
法 国: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亚眠主教堂(Anli~fl$)、兰斯(Rheims)主教堂。
英 国:
索尔兹伯里(Salisbnry)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 国:
科隆(cologne)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有较多的传统因素。
西班牙:
伯各斯(Burgos)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人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旦迦风格(Mudaj~Style)。
(六)风格特点
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拱、尖形肋、拱顶、坡度很大的屋面、飞扶壁、束柱、彩色玻璃花窗、钟塔等造成外部向上的动势,艺术与结构、整体与细部相互统一。
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创造出浓厚的向往天国的宗教气氛,体现了“神圣的忘我,….”。
15世纪以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
(七)中世纪的世俗建筑
1.威尼斯总督宫:
立面造型极富创造性。
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2.半露木构建筑:
市民建筑多采用的将木构架的一些构件外露涂以彩色,其间以砖面填丸,有时抹灰,表现出轻快的性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罗马 西欧 中世纪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