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最新苏教版一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00324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82
- 大小:218.57KB
优选最新苏教版一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
《优选最新苏教版一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最新苏教版一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选最新苏教版一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数学
(全册)
教
学
设
计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任教学期: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安排十一个单元。
首先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四个单元。
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数学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然后分四个领域安排教学内容。
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九单元认识20以内的数,分别认识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10以内加法和减法、第十二单元加法,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认识物体,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
另外用一个单元进行期末复习。
教材的图例和题例。
教材中用豆荚、白菜、茄子表示老师形象;萝卜、辣椒、蘑菇、蕃茄表示学生形象,其中蘑菇是聪明学生的代表。
我们曾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图例:
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植物形象,征求幼儿园的孩子和一年级学生的意见,他们都喜欢动物、植物形象。
考虑到教材中要选取涉及动物的童话作为教学题材,为避免图例与教学素材的混淆,所以选取植物形象表示教师和学生。
教学中可把它们命名为茄子先生、豆荚博士、白菜老师,学生则称小蕃茄、小辣椒等。
本册教材有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栏目。
例题既是要解决的问题,又包含着要学习的知识。
试一试是与例题相比稍有变式的尝试练习。
“想想做做”一般是与例题配合的练习,当堂完成,个别“想想做做”要再安排一个课时。
练习是一段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练习,要单独安排课时。
复习是一个较大的单元的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在提供的场景中分别数1~10个物体的个数。
安排的意图:
1.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学习数1~10这10个数。
2.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和数物体的个数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3.观察儿童乐园的场景,引起对学前生活的美好回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整体性画面,学生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形成对画面的整体感知,然后呈现10幅小图,这10幅小图都是从整体画面中把一种种物体分别提取出来的,引导学生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
这种安排旨在启示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微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有条理地观察。
2.让学生学习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为什么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有两个原因:
(1)圆点和任何物体都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用圆点能够表示各种物体的个数。
(2)对圆点学生会数会画,能够操作,便于数数。
此时学生还未学习写数、认数,因此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怎样逐步学会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前三幅小图物体和圆点都已画好,让学生体会有几个物体就在下面画几个圆点,第四、五、六、九幅图让学生试着画圆点表示图中物体的个数,第七幅图(7朵花)、第八幅图(8棵树)、第十幅图(10个小朋友)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的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学数学就要克服困难,就要用眼观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
3.可以组织数现实物体的练习。
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拿出一些物体来数数个数,也可以让学生数教室内一些物体的个数。
教师应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数数水平,发现后进生,以便以后在教学认数时多予以关照。
第一单元: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1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的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研究很多有趣、有用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的本领。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的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的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
(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
1.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初步感知。
(1)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3)描述:
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看!
他们笑得多开心呀!
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
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如有学生说:
“有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
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2)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
谈话:
你能看着圆点图,按顺序从1数到10吗?
同桌的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
反馈:
指名数一数。
2.谈话:
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的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的个数。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的个数吗?
如第一小组有6位同学……
组织交流。
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提问: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2)讨论:
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
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
为什么?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
(出示点子图)
(3)探索:
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
8个点子呢?
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
(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们学得开心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复杂的情景中提供比较的内容。
教材呈现的是农村学校校园的一角,里面可以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物体很多。
教材首先安排老师提出3个问题,并提出比较结果的表示方法(画“√”)。
这里不仅呈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自主寻找可以比较的其他物体和确定比较的方法提供了范例。
接着安排学生自己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这样的安排,教学内容充实,又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还初步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2.把比较方法的探讨作为教学的重点。
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的方法是把两根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较哪个人高的方法是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
要注意的是比哪个人高,不是哪个人站得高,因此应该都站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较柿子和石榴哪个重,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手掂一掂,凭感觉作出判断,在掂量不出谁轻谁重的情况下用类似天平的支架去比较,支架的哪一端被压下去,哪一端的物体就比较重。
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方法的探讨上,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
3.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的练习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组织活动,包括第1题和第5题。
第1题比铅笔的长短,不是比插图中哪枝铅笔长,哪枝铅笔最长,而是让学生模仿插图的样子拿出铅笔进行比较;第5题是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队,进一步体会比高矮的方法。
另一种是看图判断,包括第2~4题。
这三道题学生在判断时不光要观察物体,还要合情推理。
第1题两个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看上去一样高,联系实际想一想,就会判断出坐着的人高,这道题还渗透了爱心教育;第3题判断路程的远近,远近是路程长短的变式,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直路近,弯路远;第4题,从支架上看1个萝卜和3个茄子同样重,就会想到1个萝卜要比1个茄子重。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4-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
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
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
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
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
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
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
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第三单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把一些东西按某种标准分类。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
所谓分类,就是根据需要先明确分类标准,再依据标准把一些东西分成两类或几类,使各类互不包容。
标准可以是多样的,但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应该是确定的。
这就是课程标准上所说的“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材在例题中提供了商店的一角,让学生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货物架上有哪些物品,哪些物品摆放在同一层,同一层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用途,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体会到商店里的这些物品是按照物品的用途分类的,分类后便于找到,给顾客和营业员都带来方便。
2.练习安排层次清楚。
“想想做做”共安排5道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第1、2题,给定标准让学生分类,而两题的难度又有所不同。
第1题以能不能在水里生活为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每一类是什么不需要再自选词语进行概括,只要把其中的一类所包括的对象圈出来,难度不大;第2题以行驶地点为标准把交通用具分为三类,每一类是什么都要自选词语概括,如天下飞的、路上行的、水里航行的,难度稍大。
第二个层次是第3、4题,要自选分类标准再分类。
树叶可以按形状分类,也可以按颜色分类;洋娃娃既可以按性别分类,又可以按是否戴帽子分类,还可以按衣服的颜色分类。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学生可以体会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这两题的难度也有所不同,第3题只需要在书上画线连一连,第4题却需要用语言表达。
第三个层次是第5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把学习的分类方法用在现实生活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应用意识。
第三单元:
分一分
教学内容
分一分(教科书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给物品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但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有时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相同。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到商店买过东西吧,你麝香商店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指名回答,说出商品都是放在货架上的。
2.出示商店情境的主题图,师:
这里有一张商店货架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货架上的商品,你觉得这些商品摆放得怎么样?
(很整齐)
3.设疑激趣:
货架上有很多物品,却摆放得既美观又整齐。
那么,营业员是按照什么标准把商品分开摆放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
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
图中有几个货架?
第一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物品属于哪一类吗?
2.学生同桌讨论,并组织反馈。
3.谈话:
刚才同学们都说第一个货架上的物品是玩具,是卖给小朋友们玩的。
那么第二个货架上有些什么物品呢?
属于哪一类?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指名回答)
4、第二个货架上的物品都是书籍,是卖给顾客阅读的。
第三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
是做什么用的?
(指名回答)
5、第三个货架上有饼干、食用油、面粉,都是卖给顾客食用的。
6、小结:
我们再看看,第一个货架是什么?
第二个货架上是?
第三个货架上是?
它们都是以货物的用途为标准分类的。
你知道商店这样分类摆放物品有什么好处吗?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商店里的分类摆放,便于顾客选购,也便于营业员拿取,这就是分类带来的好处。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动物的分类(想想做做1)
师:
让我们先去动物园玩一玩吧。
播放动物的电影片段。
师:
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现在想要考考你。
你知道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吗?
你能把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吗?
出示想想做做1图。
生活动。
点击一个小动物就出示一个圈圈住该动物。
网络出示学生的几种圈法。
集体交流讨论。
师:
动物园参观完了,让我们再去别的地方玩一玩。
2、交通工具的分类(想想做做2)
师:
让我们去交通工具模型展览厅看一看吧。
点击“交通工具模型展览”。
师: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你知道吗?
和你的同桌依次说一说。
师:
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按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
学生四人小组实践,汇报分类方法。
师:
工作人员说:
“太好了!
交通工具的模型就可以分成水、陆、空三部分进行展览,谢谢你叮当!
”
3.树叶的分类(想想做做3)
出示主题图,提问:
图上画了一些树叶,你们打算按什么标准来分类?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指名汇报小组交流的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师:
同学们认为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类,也可以按树叶的形状分类。
下面请每位小朋友自选一种分类标准给树叶分类。
指名请用不同标准分类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让全班评议。
4.完成“想想做做”4。
出示情境图,提问:
图上画了一些小朋友,你能把这些小朋友分一分吗?
先仔细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反馈:
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把图上的小朋友分一分。
反馈:
你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怎样>
四、实际运用,总结全课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2、其实分一分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请同学们回去后,看一看自己的书包和房间,自己的一些常用物品是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摆放的。
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活动。
要想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首先应明白这几个表示方位的词的意思。
几乎所有的一年级学生都能以自己为中心指出上面、下面、前面、后面,而且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出哪个物体在哪个物体的上面、下面或前面、后面。
多数学生也能以自己的两只手作中介区分左、右,即两臂平伸时,左手所指的方向是左面,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右面。
教材基于这一事实不但让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对六个方位词语含义的感知,直接对物体的相对位置作出判断,而且把重点放在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上。
例题从课堂常规“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引起学生对左右方向的回忆,又以课桌上摆放的练习本和数学书为例表述物体间的左右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表述画面中人或物的其他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前两题都是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我为中心作出判断。
2.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素材。
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涉及谁去判断,以什么为参照物去判断,把谁的判断结果作为答案,例如,是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作出的左、右方向的判断作为答案呢,还是把学生作出的左右方向的判断作为答案,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以至于有时成人也搞不清。
所以教材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
例题中画面中的人物与学生是同方向的,虽然应以画面中的人物对左右的判断为答案,但这个答案与学生的观察感受是一致的。
又如让学生判断一朵红花的左面、右面各有几朵花(“想想做做”第6题),显然是学生作为判断行为的主体,那朵红花作为参照物。
对于上、下、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境创设也出于这种考虑,尽量不产生歧义(“想想做做”第3、5题)。
第四单元:
认位置
教学内容
认上下、前后(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 在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比出来的,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文具盒、学具盒等。
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一。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再摸后脑勺。
先由教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哪边是前,哪边是后。
(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2、谈话:
上课时想发言怎么办?
(要举手)想发言,举哪只手?
(举右手)哪只手是右手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3、游戏二。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教师背向学生,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4、现在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吗?
我们在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认识物体的位置了。
(板书课题:
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
观察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举起的是哪个手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分别是小明、小红、小刚和小芳。
2、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
观察小刚和小芳的桌上放的是什么物品?
(练习本和数学书)是怎样放的?
(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
3、图中人和人及物和物的位置。
(1)四个小朋友坐的位置:
(指名汇报交流)
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2)国旗和黑板的位置: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小组汇报交流)
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3)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4、提问:
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
5、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指定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坐的各是谁?
再指定一位坐在边上的学生说一说。
(及时集体纠正)
再指定一位从在角落里的学生说一说。
(及时集体纠正)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互相纠正。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1、“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食品橱图,提问:
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食品橱里放了哪些食品?
(指名回答)
(2)苹果上面是什么?
(苹果上面是鸡蛋)
(3)“苹果上面是鸡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你看着图,还能说说什么位置关系?
(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2、“想想做做”第4题。
按教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要求:
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后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选 最新 苏教版一 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