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概要.docx
- 文档编号:2999740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62KB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概要.docx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概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概要
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
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来源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
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
笔者认为: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颖性[1]:
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
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
二是独特性[1]: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
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
三是多向性:
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3]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
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4]。
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
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
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
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
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
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
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
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
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
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
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
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
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
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
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
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
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
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
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
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例如:
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
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
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
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
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浅谈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建设发展需要拥有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论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理论上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希望能对大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然而真正达到创新思维,获得创造的灵感需要的是“一分天才,九分汗水”,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提出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以期对今后大学生如何自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指导意义。
1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
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
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今高校教材和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在许多方面比传统教材有了极大的进步。
但其更新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
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中,尤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且教学内容好多脱离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和要求来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
1.3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实验一直是理工科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实验方式安排、科研条件等原因,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很多实验是重复教材或讲义上的步骤,没有新意,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多。
学生做的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制约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创新能力。
1.4考试制度的僵化
长久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学会了各种应付考试的方法。
现行考试制度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反映在学生的思维结构上就是逻辑思维强于形象思维。
学生只注重学业考试和学分的过关,而忽视了独立探索新知识能力的培养,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5授课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可见,培养教师的创新作风是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一环。
2大学生创新思维自我培养的途径
2.1树立创新意识
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培养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强烈的责任感。
学习科学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化史。
学习历史可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2.2扩宽知识面
尽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各方面有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并把知识与创新的目标联结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
如瓦特、法拉第、富兰克林等发明家,他们都出身于工人,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学掌握了有关领域的丰富知识后才做出了卓越创造的。
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要补充其它学科的知识。
2.3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重点不在于学习的内容,而是在于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的学习应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发展为学生主动地积累有关领域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自学、独立思考和创造发明的能力,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2.4坚持创新思维训练
头脑的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让它创新,就必须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训练。
所谓创新思维训练是指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
学习创新思维主要靠自己的独立思索,多想多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看问题时能确定正确的思路。
因此训练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
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可查阅相关书目。
2.5投身创新思维实践
人们的思想源于实践,而实践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
大学生应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教师的科研活动。
要有针对性的参加活动,选择参加理论学习与各类实践性环节的相互补偿式教学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性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3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剖析制约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同时阐明了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本文不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自我培养的最终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充实。
即使个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但只要主观地去进行符合自身条件的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定能将自己打造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四、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
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
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
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
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
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
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
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
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
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
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
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
!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
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五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
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应是高校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应引起个人的思考。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而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
其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
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的基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到底的精神。
谁想在茫茫学海中获得成功。
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正如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教育学家乌申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因此,有人说: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而我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
又称辐合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
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
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
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
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
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
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想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
陆九渊曾说: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先不管它的对与错,提出来就证明你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没有疑问的学习,是不正常的学习,有疑问而不敢提出来的学习,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
带着疑问学习,勇于提出疑问,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引起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也会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探究,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大胆的想象。
这里的想象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
大胆的想象,是你不但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你就不会有创新,勇于想象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六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要害[1]。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练习与挖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
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
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爱好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奇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练习[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
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
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定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要害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
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奇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
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
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
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
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
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
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练习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奇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
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假如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奇,猜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
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假如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奇,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
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
“分析与论证”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创新 思维 论文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