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123.docx
- 文档编号:29996701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234.33KB
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123.docx
《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123.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123
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报告
2011.01.23
目录
一、能源是决定人类进步的主要支撑3
1.1能源与人类发展3
1.2能源的历史定位5
二、世界能源格局发展趋势6
2.1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6
2.2能源的发展可能触发新的产业革命6
2.3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地区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6
2.4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能源工业劳动方式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6
2.5能源的发展对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7
2.6能源的发展促使国内外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7
2.7能源的发展将引起国家和地区能源科技政策的重大调整7
三、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7
3.1世界能源消费预测8
3.2中国的能源现状9
3.2.1我国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9
3.2.2中国国民经济概况10
3.2.3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概况11
3.2.4中国能源消费概况12
3.3能源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12
3.4资源约束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硬约束条件13
3.4.1能源消费的刚性14
3.4.2资源效率的弱化15
3.4.3国际分工的选择16
3.5近年来我国能源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16
3.5.1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加快,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耗强度上升16
3.5.2 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供需平衡进一步转向依赖进口17
3.5.3能源消费向高耗能行业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18
3.5.4 能源价格上涨,但对整个工业利润与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大20
3.5.5 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改善21
3.6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22
3.6.1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22
3.7结论26
四、冷核裂变技术是或可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技术革命26
五、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能源的关系27
5.1价格引导消费27
5.2人均能源消费代表一定的生活水平27
5.3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概况27
5.4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特征分析28
六、结论:
共有能源可大力发展及其对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影响29
世界能源发展不断变革的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引起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调整与急聚变革。
一、能源是决定人类进步的主要支撑
能源是决定人类进步的主要支撑,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
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的燃烧推动蒸汽机的普及,进而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石油的大量使用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
现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的兴起已逐步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可见,经济增长和能源投入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又拉动能源消费。
1.1能源与人类发展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下表1,表2我们收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2007共3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
QT表示能源消耗(万吨标准煤);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IM表示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所占百分比);QC表示能源生产(万吨标准煤);RK表示人口总数(千人)。
表1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原始数据一览表
年份
QT
GDP
IM
QC
1978
57144
3645.2
44.1
62770
1979
58588
4062.6
43.6
64562
1980
60275
4545.6
43.9
63735
1981
59447
4891.6
41.9
63223
1982
61937
5323.4
40.6
66772
1983
70732
5962.7
39.9
71263
1984
70904
7208.1
38.7
77847
1985
76682
9016.0
38.3
85546
1986
80850
10275.2
38.6
88124
1987
86632
12058.6
38.0
91266
1988
92997
15042.8
38.4
95801
1989
96934
16992.3
38.2
101639
1990
98703
18667.8
36.7
103922
1991
103783
21781.5
37.1
104844
1992
109170
26923.5
38.2
107256
1993
115993
35333.9
40.2
111059
1994
122737
48197.9
40.4
118729
1995
131176
60793.7
41.0
129034
1996
138948
71176.6
41.4
132616
1997
137798
78973.0
41.7
132410
1998
132214
84402.3
40.3
124250
1999
133831
89677.1
40.0
125935
2000
138553
99214.6
40.4
128978
2001
143199
109655.2
39.7
137445
2002
151797
120332.7
39.4
143810
2003
174990
135822.8
40.5
163842
2004
203227
159878.3
40.8
187341
2005
224682
183217.4
42.2
205876
2006
246270
211923.5
43.1
221056
2007
265583
249529.9
43.0
235445
表2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原始数据一览表
年份
IM
RK
RJ
1978
44.1
96259
0.037869
1979
43.6
97542
0.04165
1980
43.9
98705
0.046052
1981
41.9
100072
0.048881
1982
40.6
101654
0.052368
1983
39.9
103008
0.057886
1984
38.7
104357
0.069072
1985
38.3
105851
0.085176
1986
38.6
107507
0.095577
1987
38.0
109300
0.110326
1988
38.4
111026
0.135489
1989
38.2
112704
0.150769
1990
36.7
114333
0.163276
1991
37.1
115823
0.188059
1992
38.2
117171
0.22978
1993
40.2
118517
0.298134
1994
40.4
119850
0.402152
1995
41.0
121121
0.501925
1996
41.4
122389
0.58156
1997
41.7
123626
0.638806
1998
40.3
124761
0.676512
1999
40.0
125786
0.712934
2000
40.4
126743
0.782801
2001
39.7
127627
0.859185
2002
39.4
128453
0.936784
2003
40.5
129227
1.05104
2004
40.8
129988
1.229947
2005
42.2
130756
1.401216
2006
43.1
131448
1.612223
2007
43.0
132129
1.888532
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1.2能源的历史定位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能源不仅是国内的问题,还是国际问题,能源还涉及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能源对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能源问题不仅仅是能源本身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如何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
二、世界能源格局发展趋势
2.1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据预测,到2030年,石油占世界能源总供应量的比重将下降到1/3。
届时,一个多能互补、较为均衡的能源结构将会出现,新的能源供需格局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国际贸易以至世界政治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经济中心和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会出现。
2.2能源的发展可能触发新的产业革命
在工业化和近代科技发展的全部历史中,以煤炭代替柴薪的第一次能源变革,促进了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曾引起了以纺织技术、矿冶技术为突破的产业革命;以石油在能耗比重中聚增为标志的第二次能源变革,引起了电力、化工、内燃机、合成材料、电子计算机、宇航等新兴工业发展的产业革命。
目前,这场以气体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能源变革,将可能把世界带入信息化社会。
2.3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地区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
科技成果在产业上的大丰收,必然触动经济结构脱胎换骨的大转折。
新能源的崛起、传统能源在开发、利用及浓度加工技术上的突破。
能源开发重心的逐步转移,环境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生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并进而使其经济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触发各种新兴产业的出现。
2.4能源的发展可能引起能源工业劳动方式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在能源工业中的普遍推广,能源工业的劳动生产方式将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即脑力劳动所占比重将会显著增加,能源工业的人才智力结构将发生变更。
科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将大幅度增和,劳动过程中的简单体力劳动的比重将明显下降。
2.5能源的发展对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高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使能源工业将可能以自动化的遥控监测方式和高效能的信息处理方式等一系列全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系统来取代现行的管理模式。
各种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集团化、综合性公司将会出现,闭合性循环生产将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2.6能源的发展促使国内外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把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等传统产业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同时,将逐步建立起节省资源、劳动力、时间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并依靠其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种优势,牢牢占领并控制着能源市场。
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产品上的优势将逐渐消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2.7能源的发展将引起国家和地区能源科技政策的重大调整
这包括科研方向、科研重点、科研资金和科技人才培养等各方面。
三、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能源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通过研究,人们取得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现代社会中能源与经济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强的相关性。
一般而言,能源供应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
当能源价格水平偏低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反之,当能源价格偏高时,经济增长就会放慢。
3.1世界能源消费预测
据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8》预测,从2006年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从117.3亿吨油当量增长到了170.1多亿吨油当量,增长了45%,平均每年增长1.6%。
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率比《世界能源展望2007》预测的要低一些,主要是由于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OECD国家)。
到2030年化石燃料占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80%,比目前略低一些。
虽然从绝对值上来看,煤炭需求的增长超过任何其它燃料,但石油仍是最主要的燃料。
据估计,2006年城市的能源消耗达79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二,这一比例将会在2030年上升至四分之三。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在2006年至2030年期间,其一次能源需求的增长将占世界一次能源总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
中东国家占全球增长量的11%,增强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需求中心的地位。
总的来说,非经合组织(Non-OECD)国家占总增长量的87%。
因此,它们占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比例从51%上升至62%,它们的能源消费量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2005年的消费量。
全球石油需求(生物燃料除外)平均每年上升1%,从2007年8500万桶/日增加到2030年1.06亿桶/日。
然而,其占世界能源消费的份额从34%下降到30%。
与去年的《展望》相比,2030年石油需求有所下调,下降了1000万桶/日,这主要反映了较高的价格和略为放缓的GDP增长以及去年以来政府实行的新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所有预测中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都主要源于非经合组织(Non-OECD)国家(4/5以上的增长量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石油需求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非运输行业石油需求的减少。
全球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更加迅速,以1.8%的速度递增,在能源需求总额中所占比例微略上升至22%。
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大部分来自发电行业。
世界煤炭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2%,其在全球能源需求量中的份额从2006年的26%攀升至2030年的29%。
其中,全球煤炭消费增加的85%,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电力行业。
在《展望》预测期内,核电在一次能源需求中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从目前的6%下降到2030年的5%(其发电量比例从15%下降到10%),这与我们不期待在此情景中政府改变其政策的惯例是一致的,虽然最近对核电的兴趣有了复苏的迹象。
尽管如此,除经合组织欧洲区外,世界主要地区的核发电量将在绝对值上有所增长。
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而降低,假设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摆脱依赖于补贴的局面,并推动新兴技术进入主流。
在本期预测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和海浪能等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除外)的增长速度为7.2%,超过任何其它能源的全球年均增长速度。
电力行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大部分的增长。
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在总发电量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1%增长到2030年的4%。
尽管水电产量增加,但其电力的份额下降两个百分点至14%。
经合组织(OECD)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量超过化石燃料和核发电量增长的总和。
3.2中国的能源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及其加速阶段,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重化工业带动,显然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使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资源矛盾突出暴露时期,“瓶颈”约束加剧,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的徘徊不前。
不论从能源的人均储量,或消费水平,还是能源的消费方式及其结果看,中国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都不具有乐观性。
3.2.1我国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目前正拥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成功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所激发的效率优势正在源源不断地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GDP将在2030年以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从增量上看,2003年,中国在全球新增GDP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19.3%,已经超美国的18.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国。
中国发展的“机会窗口”已经来临。
在一国或地区的某个特定发展阶段,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总人口的比例会在较长时期内表现为一个较低的水平,此时,社会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已经进入并且在未来十几年内都将处于“机会窗口”内。
与良好增长态势比较起来,中国的资源约束问题却是令人担忧。
十六大以后,我们倡导“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首先还是一个发展问题,显然,决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并不是发展所处的环境,而是取决于其资源投入产出过程。
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发展看做一个很大的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边界,系统内有一系列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系统边界实现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互换及物质交换。
我们可以想像,只有当外界的资源能通过系统边界进入系统,并且经过系统处理后的物质及信息同样通过系统边界输出到外部环境中,经济体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3.2.2中国国民经济概况
1995年我国的GDP为58261亿元人民币(约为7000亿美元,汇率8.3∶1)。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7%、49.0%、3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0019.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20亿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2808.5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1320.8亿美元,出口总额1487.7亿美元。
1995年我国生产原煤13.6亿吨,原油1.50亿吨,发电量10077亿千瓦小时。
能源生产总量12.87亿吨标准煤。
每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78公斤标准煤。
1991—1995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2.0%,一次能源年均增长率为4.4%。
这个时期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约为0.37。
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GDP增速快中趋稳。
初步测算,2010年全年GDP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下图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走势图。
图1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走势图
可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
3.2.3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概况
在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有支配地位。
1995年,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5.5%、16.%、1.8%和6.0%,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5.0%、17.3%、1.8%和5.9%。
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基本相同。
(1)煤炭:
我国煤炭资源在能源储量中占支配地位,预期储量为9863亿吨,其中已被世界能源委员会确认的探明储量约为2598.9亿吨,可开采储量为1145亿吨,已规划开采储量为460亿吨。
上述储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煤炭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4%,其中山西省储量最大,为27%,内蒙古为21%,陕西省为16%。
由于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煤炭占了全国铁路总周转量的29%(占总吨位的42%)以上,所以这种能源储量格局大大影响着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
在1993年6.78亿吨的海运货物总量中,煤炭占了2.11亿吨(约为31%)。
(2)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工业在1952—1978年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由于我国最大的油田目前已经度过了其最佳生产期,面对未来的需求,石油工业正面临新的挑战。
石油工业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新油田的发现程度及其经济上的可开发性和开发速度。
我国石油的预期储量为940亿吨,天然气为43万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的已探明储量分别为159.8亿吨和9460亿立方米。
目前正在生产的油田和气田分别为292个和79个。
1995年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分别为1.492亿吨和177亿立方米。
(3)电力:
1949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电力生产部门。
至1994年底,已有1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的电网14个,总装机容量为18412万千瓦。
但是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很低,分别只有0.17千瓦和774千瓦小时。
电力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瓶颈部门。
1994年电力生产结构中,火电、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分别为74.4%、24.5%和1.1%。
由于电力结构是以煤炭为一次能源的火电为主,因此,电力生产对环境问题有很大的影响。
火力发电厂排出的SO2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3。
我国水电资源具有很大的潜力,技术可开发容量为3.79亿千瓦。
但是这种潜力还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现在的水电开发基地主要有12个,1995年水电生产量为18714亿千瓦小时,不足经济可开发量的15%。
核电正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其装机容量只有210万千瓦。
从长远来看,应调整煤炭、水电、石油、核电的比重,进一步改善一次能源结构。
3.2.4中国能源消费概况
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其中煤炭消费增长2.4倍,石油消费增长2.7倍,天然气消费增长2.2倍。
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
以2009年为例,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30.5亿吨标煤,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1%,石油占18.7%,天然气占3.85%,其他清洁能源约占7.3%。
其中,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占22.5%,远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
3.3能源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1)能源生产结构分析。
1978—1995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的变化:
1978年一次能源结构中原煤、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分别为70.3%、23.7%、2.9%和3.1%;1995年上述比重变为74.8%、17.2%、1.9%和6.1%。
由于寻找新油田的限制以及地探工作的滞后,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及消费比重下降了,原煤和水电比重相应增加。
(2)能源弹性分析。
1978—1995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适度的能源增长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978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56.3∶43.7,1980年为48.5∶51.5。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是较低的能源弹性,1978—1995年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40和0.45;根据电力部的测算,电力弹性系数约为0.98。
(3)能源消耗变化分析。
对整个经济活动而言,1980—1994年间,用人民币表示的能耗水平降低了,但用美元表示的能耗水平却提高了。
其原因是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5.9∶1降到8.7∶1(1994年1月)。
我国在节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通过各个方面的分析,能耗水平降低是肯定的。
1994年用美元表示的单位能耗值也许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这说明准确判断经济的实际情况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几乎所有学术论文都普遍认为我国能源浪费很大,单位产出的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若干倍,我们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这种观点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在现有生产和技术条件下,节能的潜力不会超过2倍。
(4)石油产品和能源化工产品分析。
1994年,在10961万吨原油消费量中,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和其他石化产品的比重分别为2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源 社会经济 影响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