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9995564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871.46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三、简答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3、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4、简述“两大发现”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试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三、简答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
1.量变。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这就是量变。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
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二)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
1.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的。
首先,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互相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
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中也包含相对真理,相
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
其
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真理是个过程,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
绝对真理的一点贡献,正是在认识的发展中,在真理过程的不断推移中,
真理由相对不断向绝对转化。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表明此二
者不可分。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经获得
的认识、知识当作万古不变的永恒教条,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对主义则夸
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借口真理是变化的、有条件的,抹煞
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模糊真理与谬误的原则界限和否认二者相互转
化的客观条件性,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3、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
: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
4、简述“两大发现”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的作用。
答:
:
(1)物唯史观的作用:
第一,找到了社会发展终极原因,揭示了历史发展根本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2)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
第一,揭示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和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揭示了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试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答: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着部分调整,这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情况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所缓和,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2).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但迄今为止,脱胎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建立时间还很短暂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劳动生产率上很难和具有数百年经济发展历史、已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3).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更是各国不同。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得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趋于低潮。
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交借,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2008-200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页码为2008修订版教材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P3)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P12)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B、革命性 C、实践性D、与时俱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P25)
A、人和自然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P25)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P28)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37)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
8.“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P41)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P61)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P44)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3.实践的主体是(B,P56)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所有的人
D、人的意识
14、实践的客体是(D,P56)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5、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是(C,P67)
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P92)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7、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P86)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18、上层建筑是指(D,P93)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形态是(B,P97)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20、社会革命根源于(D,P106)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2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P134)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P140)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的价值量不同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P151)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P147)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P154)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26、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P191)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7、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实质上又是一个(B,P103)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P228)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29、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P235)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按劳分配D、实现共产主义
3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P207)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进行阶级斗争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ABC,P8)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美国实用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P3)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联系的基本特点有(BCD,P35-36)
A、必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
4、价值的特性包括(ABCD,P71-72)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BCD,P89)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者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ACD,P40-41)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7、感性认识包括的三种基本形式有(ACD,P61)
A、感觉B、判断C、知觉D、表象
8、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ABC,P86)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人的社会思想
9、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CD,P129)
A、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B、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D、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1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P91/92)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P49-50)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简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P34)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简答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P204)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要点6分,论述10分,共32分)
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P172-174)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国际水平分工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的一个环节,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大工厂。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它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谈谈如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P16-20)
(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打开网站 取消
2008-200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并涂卡)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7.科学家洛仑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说:
“可预言: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P35)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现象为内容,理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P41)
A、全部的抛弃B、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P57)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P78)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2、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C)(P114)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3、社会革命根源于(D)(P106)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P90)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P86)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16、在商品经济中,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反映的是(B)(P129)
A、劳动的自然属性B、劳动的社会属性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17、被马克思称作“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是指(B)(P132)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B、商品转换为货币C、货币转换为资本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P140)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的构成不同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P151)
A、生产相对不足B、生产严重不足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绝对过剩
2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P147)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P151)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2.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P155)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B)(P168)
A、从根本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C、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
D、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D)(P164)
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
25、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P162)
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B、国家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考试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