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宜春届高三生物联考试题附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9994538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38KB
江西新余宜春届高三生物联考试题附解析.docx
《江西新余宜春届高三生物联考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新余宜春届高三生物联考试题附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新余宜春届高三生物联考试题附解析
江西新余宜春2017届高三生物7月联考试题(附解析)
考试时间:
100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
(50分,共25小题)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内增加一个碱基对,只会改变肽链上一个氨基酸C.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产生新基因【答案】A【考点定位】可遗传变异【名师点睛】本题中的易错点在于:
混淆了“易位”与基因重组中“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
项目染色体易位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图解
区别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om]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2.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答案】D【解析】依题意,红绿色盲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是XBXb和XBY,由此可推出该患儿是由母亲产生的基因型为XbXb的异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Y的精子受精后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由于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再结合减数分裂的知识可推知:
该异常卵细胞的形成,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在形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导致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条Xb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伴性遗传、染色体数目变异【名师点睛】①快速阅读,抓关键词:
“正常的夫妇”、“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XY患者”。
②准确定位知识点:
由“关键词”展开联想,做到“准确定位知识点”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本题的知识点有:
a.人类的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和XX;b.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c.在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产生X或Y的精子。
③逆向推导,顺向作答:
在准确定位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题意,红绿色盲孩子的双亲均正常→推出:
母亲是携带者(XBXb)、该患儿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红绿色盲孩子的染色体组成:
XXY→相关的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
XbXb→结论:
母亲的相关的卵原细胞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导致两条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3.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右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不会发生在细胞质中B.该过程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C.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D.该DNA片段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链【答案】A【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4.与果蝇眼色有关色素的合成受基因D控制,基因E使眼色呈紫色,基因e使眼色呈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眼色为白色。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中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B.F1中紫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C.F2中白眼果蝇全为雄性D.若F2中红眼果蝇随机交配,其子代红眼:
白眼=8:
1【答案】D【解析】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紫眼全为雌蝇,红眼全为雄蝇,说明基因E和e位于X染色体上,再结合“F1雌雄个体杂交所得F2中紫眼:
红眼:
白眼=3:
3:
2”可推知:
基因D和d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ddXEY,亲本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DDXeXe,F1紫眼雌蝇的基因型均为DdXEXe,红眼雄蝇的基因型均为DdXeY,A、B项错误;F1雌雄个体杂交,F2中白眼果蝇的基因型ddXEXe、ddXeXe、ddXEY、ddXeY,既有雌性也有雄性,C项错误;F2红眼果蝇中,雌性的基因型为2/3DdXeXe、1/3DDXeXe,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2/3DXe、1/3dXe,雄性的基因型为2/3DdXeY、1/3DDXeY,产生的精子为1/3DXe、1/6dXe、1/3DY、1/6dY,F2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其子代白眼果蝇占1/3dXe×(1/6dXe+1/6dY)=1/9,红眼果蝇占1-1/9=8/9,即子代红眼:
白眼=8:
1,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名师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
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①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中的比例是否一致判定基因位置:
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依据此法可确定基因E和e位于X染色体上。
②在①的基础上,借助数学思维,对可能存在的基因D和d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分别进行讨论,其模式为“假设基因D和d位于?
染色体上,则F1雌雄个体杂交所得F2中紫眼:
红眼:
白眼=?
”并与遗传图解显示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如果由假设推出的结论与实际相符即可说明假设是正确的。
5.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做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B.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D.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答案】C【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代生物进化理论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⑤【答案】B【解析】血浆中含有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的PH的相等稳定,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调节呼吸运动的强度,使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②④正确;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会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从而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③正确;缓冲对是由内环境中的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⑤错误。
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7、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
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B.图中结构1的末梢与靶细胞1合称为效应器C.图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D.图中靶细胞1对靶细胞2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答案】A【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图甲中隐含的信息:
“结构1是神经细胞,靶细胞1能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2”,准确识别图乙中的“各数字所指代的结构”,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8、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D【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组成成分关系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知识建立联系。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B.如果a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b可表示病毒感染率C.在家禽养殖中,应增大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D.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增加,感染率上升。
【答案】B【解析】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寄生,A项错误;病毒的数量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病毒感染率也会随之增高,B项正确;在家禽养殖中,应合理控制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C项错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下降,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题,除了需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外,还必须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把握曲线走势,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0、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二倍体动物,可以产生下图中各种基因型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此动物的睾丸中能同时找到基因型为AaBb、AB、Ab、aB和ab的细胞B.与过程①、②、④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现象是产生了新基因C.①、③、④过程产生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D.过程④结果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答案】D【考点定位】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可遗传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可遗传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更主要的是抓住题图中①、②、③、④过程隐含的关键信息,诸如“过程③a→a1隐含的基因突变”,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1、在生物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的是()A.将噬菌体用32P和35S同时标记,研究其遗传物质B.敲除生物体的某个基因,研究该基因的功能C.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以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度【答案】B【解析】分别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项错误;敲除生物体的某个基因,根据生物体的表现型,研究该基因的功能,B项正确;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C项错误;调查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度用取样器取样法,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错误。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度12、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①表示的是DNA复制过程,从图可知,从复制起点进行双向反向复制,一条是按顺序复制,一条分段复制B.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对于某个基因来说,用来翻译的mRNA可以两条链中的任一条为模板进行转录形成C.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翻译的方向是核糖体从mRNA上的左向右侧移动进行D.在线粒体中可进行①~③全过程,且②和③可同时进行【答案】B【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名师点睛】本题以“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依据题图准确提取过程①~③蕴藏的生物学信息:
如过程①是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过程②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即可对相关问题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13、右图显示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阻断了部分通道B.阻断了部分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答案】A【考点定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名师点睛】本题以“显示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机理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
关注每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两条曲线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抓住图示中的隐含信息:
“用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知识“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14、下图是用来描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个简易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中的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物种减少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C【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项错误;诱捕雄虫,使棉铃虫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下降,B项错误;过度放牧,可使草原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项正确;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D项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种群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液调节15、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基因疗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其儿子仍患血友病B.细胞⑥有分泌功能,HIV主要攻击细胞③C.先天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具有一定免疫功能D.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只作用于⑤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D【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名师点睛】本题以“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
需要熟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及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B.检测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体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基因突变C.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强是由于使用杀虫剂对害虫种群定向选择的结果D.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C【解析】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A项错误;检测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体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种变异为染色体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缺失或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B项错误;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强,是由于使用的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由此可推知在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1/21-(1/2)n]+1/2×(1/2)n=1/2,a的基因频率=1-1/2=1/2,而在亲代中A和a的基因频率也为1/2,即亲子代基因频率相同,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变异与进化17、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下图表示Ⅰ型和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B.图中①表示葡萄糖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C.胰岛素与①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D.I型、II型糖尿病均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答案】C【考点定位】激素调节的特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8、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据此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答案】C【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名师点睛】本题以“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的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解答此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实验目的和表中信息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准确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围绕图示中的“水平单侧光照射下的根部生长方向”和表中数据,采取对比法加以认真分析,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19、下列对该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a为环境被破坏,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变化B.甲为下丘脑,a为寒冷刺激,b、c分别代表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毛细血管舒张C.甲为农田害虫,a为喷施农药,b、c分别代表产生抗药基因,种群数量减少D.甲为同化量,a为太阳能,b、c分别代表呼吸作用热能散失,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环境被破坏,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寒冷刺激,会促使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增强,通过神经调节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同时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项错误;农田喷施农药后,不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被淘汰,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的机会增加,导致农田害虫种群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大,C项错误;若甲为同化量,a为太阳能,b、c分别代表呼吸作用热能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体温调节、种群数量及其基因频率的变化20、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为顶极群落。
对黑龙江省东北部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地区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鸟类多样性指数针叶林2.0451.5682.0071.131针阔混交林2.1342.6892.3781.985阔叶林1.2381.2561.1891.058A.可通过样方法采集数据,再计算多样性指数B.针叶林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鸟类的多样性持续增加D.鸟类多样性指数高低与植物类型的丰富程度有关【答案】C【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名师点睛】弄清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动物的分布与植物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前提。
2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7~12月份种群出生率一定不是0B.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保持相对稳定C.该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行为信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种群密度越大,传染病对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抑制作用也越强【答案】D【解析】题图显示:
未成熟个体的数量,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至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因此7~12月份种群出生率可能为0,A项错误;依据曲线图所呈现的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可推知:
该种群的数量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B项错误;曲线图体现了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没有体现受气候、食物、行为信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病源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点睛】本题以“某年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的曲线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①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每条曲线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每条曲线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③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22、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l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EB.种群丙在a、b、d、e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C.图l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答案】A【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点睛】本题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示意图”和“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于:
①依据图1的箭头指向准确定位图1的各字母所指代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和生产者E;然后观察剩余的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则为消费者。
②依据图2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准确定位相应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数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既能准确作答。
23、下表表示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据下表能推出的结论是()处理结果完整植株雌雄各占一半去部分根雄株占多数去部分根+施用细胞分裂素雌株占多数去部分叶雌株占多数去部分叶+施用赤霉素雄株占多数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C.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协同的【答案】C【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名师点睛】本题以“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的实验结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调节、实验设计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知道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解答此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实验目的和表中的不同处理及其结果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来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比分析表中的相应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相应的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 新余 宜春 届高三 生物 联考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