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docx
- 文档编号:29982850
- 上传时间:2023-08-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9KB
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docx
《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
小学四处科学上册备课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志们:
你们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小学科学的一些心得,在分析探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受关注度不够,学生家长也很少把科学与主课联系起来。
我真正认识到科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了,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自己的观念、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我们科学教师进步了,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我们身为科学教师,我们自己应该重视!
我们重视了,别人才会重视我们的劳动。
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科学课,绝对不能是“教知识”的课堂!
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学”,而不是我们去“教”。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课堂少说”,“课前多备”!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我想就是最好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方式吧。
四年级科学需要关注的新目标:
1. 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 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教学单元。
这四个单元分别是: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有7个教学活动。
在科学探究方面: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天气》
单元概述: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每天关注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分析、记录。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
本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用观察、测量、描述、记录、推测的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的研究,发现生活环境中天气要素的变化。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根据教师用书的提示,这个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1、2课,学生将了解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四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的数据。
第7课,在搜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数据的基础上,学生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对天气的一个概括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天气”单元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准确地、细致地观察物体,期望学生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
但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如云、雨、风、气温等内容不是很好观察,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我们先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等,还要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带学生到室外观测天气,这样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才比较容易达到。
具体如下: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
因此,需要我们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与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本单元的教学有7个活动,如果我们开篇就足够吸引到学生,那么后期活动就容易开展了,所以在第一课《我们关心的天气》
1.我们可以先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告诉学生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天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提高研究天气的兴趣。
短期的任务都很好完成,除了一些人力不可为的因素,比如“下雨”“刮风”“天空有无云”等,在有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学生都十分喜欢。
但是我们的科学课不是每天都有,而且,就像前面说的,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的重视度都不够,这样,制作“天气日历”这样一个将持续一个月并且没有“兴趣连续提高点”的作业,他们怎么能按时完成?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小组轮换:
每周一组,每组一至两人负责观察并记录天气情况,记录本挂在班级教室的学习角。
方法二每天安排一名同学观察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
这样任务就被分散了。
对于第6课《云的观测》这一课,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天气上课,都会有一个结论,“晴天阴天?
有云无云?
”但是想让学生看到教材中说到那些种类的云,那就不是一二节课能做到的了。
一般的方法是用图片。
建议学生上网上去找。
把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
这也是我们科学教材的理念:
从身边看得见、摸得找的事物和现象入手,让深奥难懂的科学原理贴近学生的兴趣,使接触过的学生变得爱说且会说。
有句话说“听-容易忘记;看-可以记住;做-能够理解”。
第二单元《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使学生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重新分离出来吗等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地展开对“溶解”现象的一系列观察研究活动,逐步丰富和发展学生关于“溶解”的概念。
在溶解单元,老师应该先知道: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说明“溶解”的重点在于“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像把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溶解于水这样的现象他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过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这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比较前一个单元,他们的兴趣点会在做实验上。
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实验,也会很有趣。
当然,我们的课堂纪律有很多时候是难以保证的。
但是激昂的、甚至是喧闹的课堂,是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成正比的。
我们要做的,只是稍微调控课堂的节奏,把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盐能溶解于水。
通过实验,我们也验证了第6课的内容《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盐》。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那部景点的电影《闪闪红心》。
剧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就机智地应用了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
日本海啸的时候引起的核泄漏曾引起一度的“盐慌”。
这让很多学生都知道盐是从海水中分离的。
这和本单元第7课《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有些联系。
盐溶解于水,盐又能从水里分离出来。
这是一个结论。
实验做完了,我们得出了结论。
海水中的盐是从哪来的呢?
科学家研究得出,现在海水中的盐度越来越大,那,海水中的盐饱和了,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畅想。
“听-容易忘记;看-可以记住;做-能够理解”。
想-超越现状。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想,才能有更多新奇的想法。
第三单元《声音》
单元概述:
本单元贯穿两条重要的线索:
一是以声音的产生、传播、控制及应用为结构的科学知识线索线索;二是为形成科学概念而对事物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的探究学习线索。
本单元以感受周围的声音出发,继而生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主题,当学生了解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之后,随后又有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新的探究主题。
有一个童话故事《闹闹王子的生日礼物》:
一个国家的王子叫闹闹,他喜欢吵闹,让臣民都喊着说话。
王子生日的时候,他希望听到全世界最大的声音。
大家都想听听别人的声音有多大。
于是,那天,嘈杂的大声国里,突然一片寂静。
人们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风吹动的声音。
我们的周围,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
刚才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要听清楚身边的声音,自己先要不发出噪音。
本单元第1课教材不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也不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声音。
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应注意的问题:
(1)一个音叉比另一个大,大的产生的音调低,小的产生的音调高。
(2)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先描述再记录。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和用不同的力度来敲击同一个音叉,感受到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的不同,能用语言描述出声音的不同。
(3)音叉和铁钉的实验完成一个就可以了。
在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重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在课堂上实验了一系列的物体发出声音。
初步理解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利用我们探究实验室里的“看得见的声音”这个教具。
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弹簧的波纹不同,声音大小也不同。
在第3、4课的有限教学时间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痴迷在一根钢尺上。
可以让有乐器特长的学生带他们的乐器到学校,在课堂给学生演奏。
也可以让不会演奏的同学试一下。
只要控制好乐器,声音就能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学生初期对声音的观察,是不会吝惜他们的耳朵的。
但是我们要强调对耳朵的保护。
“溶解”、“声音”这两个单元可以说是以实验为主的单元。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设计简单实验方案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单元概述:
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求是无止境的。
但可能偏偏会遗漏身边最常见的东西。
当学生开始有目的的观察身边事物的时候,他们可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逐渐增多。
《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的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从第1课《身体的结构》开始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
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需要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帮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
身体是我们熟悉而有神秘的。
我们能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但是我们看不到,不能直接观察。
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小学健康是有联系的。
很多内容也有些重复出现。
我的建议是和健康老师沟通。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有计算机课。
而且几乎现在所有的家庭都有电脑,我们应该善加利用。
让学生对这个学科增加重视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
”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成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在“看、想、做、说”四字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一个“问”字,可以探索“看、问、猜、动、说”五字教学法。
“看”就是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的观察。
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问”置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
学生提出了独到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猜”是指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现象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
“动”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现象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有助于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希望我们能共同借鉴,谢谢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处 科学 上册 备课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