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9973874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71KB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docx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亲和鸟》教学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1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更感受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
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
阅读__,让学生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使他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学习生字,扎实有效
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我采用了结合偏旁,归类指导。
如喃、嗯、味,这三个字都是口字旁,说明与嘴有关,解释:
喃喃就是一个人自说自话。
嗯即嘴里发出搭理别人的单音。
味可以用鼻子闻,也可以用嘴巴品尝。
而教“蒙”时,我则结合雾里看物体,就像眼睛蒙了一块纱巾,所以“蒙”字里面有两横,强调上面的一横就是蒙住眼睛的一块纱巾。
这样结合字形,形象解说,学生就学得有兴趣,记得牢固。
二、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知鸟的语句,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
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时我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
听读、自读、品读、同桌互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
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句,学习表达方法
__通过描写父亲只看了看树林,闻了闻林中的气味,就准确地知道林中有许多小鸟。
充分说明“父亲知鸟”、“父亲爱鸟”。
那如何让学生知道作者怎样写出来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
接着指导学生从“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体会到父亲的“知鸟”;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不足之处:
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2
因督导课的原因,今天我把29课《父亲和鸟》提到前面去讲。
我改变了平时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我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不限方式。
读完第一遍,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吗?
有几个孩子比较活跃,把读完一遍课文后所知道的,以及感受争先恐后地说出来。
接着我又让学生读第二遍,并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合作读,找前后位伙伴读。
这种形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活他们朗读的热情,孩子们读得都很投入。
在读后,我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简单的让别的学生帮助回答,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堂打到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如问题:
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
,这样孩子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对应的答案,从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虽然很累,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节课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够走进书里去,真正在读中悟出道理。
上完课,及时的进行了反思,除了对课本身的反思,还有对学生表现的反思,有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很听老师的话,让读就读,让写就写,但是就是不动脑筋,所以老师提出其问题,这部分同学就安静的呆着,从不举手参与。
我在反思如何激起这部分同学的参与的欲望。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通过父子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
教学本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质疑学文,读中理解
《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我认真读了好几遍,读时心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位父亲真了不起,对鸟这么了解。
同时对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个问题能很顺畅地就把孩子们带进了本单元的主题,“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本来,我将这个问题设计为学习目标,后来,我想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就将这个问题留在质疑环节。
于是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大体能把课文读通以后,我出示了学习目标:
1、你从__中哪些地方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
2、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孩子们开始合作探究,不一会儿,小手便举了起来。
“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
“恩,还有鸟味。
”
“听,鸟要唱歌了。
”
“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
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父亲是个懂鸟、爱鸟的人,他是鸟的朋友,是鸟类专家。
解决了两个学习目标,基本上也理解了课文。
我顺势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马上就有孩子举手提出我预设的问题: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时我顺势引导:
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
二、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了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
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如从“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父亲喃喃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等语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这样,以读代讲,学生感受深刻,效果良好。
三、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学生想象,如果你真是一只林中的小鸟的话,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或许想对父亲说,或许想对猎人说,或许想对全世界的人说。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四、反思教学,促进提高
在这堂课的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时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
在理解父亲“知鸟—爱鸟—惜鸟”的情感变化时,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体味父亲与鸟的深厚情感。
这样课堂的思路会更清晰,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会更自然、对课堂的参与可能会更积极。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4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
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
阅读__,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
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应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
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后反思:
优点:
1、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
3、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__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
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不足:
1.教学时过于紧张,准备的仍不够充分,思维过于混乱。
2.语言不够简练,总是重复。
问题过难,学生难以理解意思。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5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
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接着谈话导课,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然后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学习课文,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__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
在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并给以学生许多鼓励性的评价。
这些鼓励性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应该是水到渠成。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
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
比如:
这样设计:
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
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6
“父亲”是“鸟”的知音,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能清楚地知道鸟儿们的活动情况,让“我”既惊讶又佩服,并逐渐萌生出爱鸟的心绪。
课文并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了解来表现“父亲”的爱鸟。
而“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中也蕴藏着许多玄机,要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不仅需要反复地吟诵,更需要孩子们用心地去体会、感悟。
片段一: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的孩子们读出了许多信息。
首先从“最喜欢”想到了父亲还有许多其他的爱好或喜欢别的东西,但相比之下还是“树林、会唱歌的鸟儿”是父亲的最爱,从中想到父亲最喜欢的是大自然。
而从“一生”理解作者牛汉写这篇__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因为只有当一个人不在了,我们才能说这是他(或她)一生的事。
孩子们能抓住“最”字(字眼)展开想像,让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敏锐,便由此随机生成:
让孩子们说说你喜欢的事物有哪些,而你最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于是乎,孩子们从自己喜欢的水果、玩具、爱好、书籍……进行了说话练习,对“最喜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片段二:
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师:
读完这句话,你有了怎样的收获呢?
生1:
我从“雾蒙蒙”知道那天清晨有雾,而且雾还很大,看上去雾蒙蒙的。
生2:
周围的东西都被雾盖住了,都看不清了。
生3:
“雾蒙蒙”是一个ABB式的词语,这样写说明雾真的很大。
师:
是啊,就是这样一个雾蒙蒙的清晨,看什么东西都是朦朦胧胧的,尤其是远处的东西几乎看不清了。
生4: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说明父亲望了很多次,也闻了许多次。
师:
父亲为什么要望很多次,闻很多次呢?
生5:
因为雾太大了,父亲需要更加仔细地、用心地去看和闻。
师:
体会得真好,那么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是“了又”呢?
生:
“写了又写”说明我写得特别认真。
“吃了又吃”说明这样东西实在太好吃了。
“看了又看”说明这本书太好看了。
“跑了又跑”说明我跑了很长时间。
“笑了又笑”说明这件事情太好笑了。
……【这里学生的发言相当精彩,不仅说出了“了又”,同时还说明了理由,课堂也一下子沸腾起来。
】
师:
你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6:
“上上下下”也说明了父亲看得很认真,也闻得很认真。
师:
是啊,尽管是一个雾蒙蒙的清晨,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专注和认真。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片段三:
父亲说: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
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其实这两句话从字面上去理解非常简单,就是说明了树林和鸟,以及父亲的快活,然而,我觉得假如就这么一晃而过的话,可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主题不能很好的得以体现。
于是,我向孩子们发问:
“为什么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呢?
”
生1:
小鸟最快活是因为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唱歌,歌声是那样的优美,可能吸引了很多小鸟来听,所以它们是最快活的。
生2:
我觉得小鸟的快活是因为它在梳理蓬松的羽毛。
生3:
还因为小鸟在大树间飞来飞去,所以它们最快活。
生4:
我来补充一下,还有小鸟还可能在树枝上蹦蹦跳跳的,非常的快乐。
生5:
树林很快活是因为听到了小鸟的歌声,它们觉得很好听,所以就快乐起来了。
生6:
树林快活我觉得还可能是大树把小鸟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快活了,“妈妈”肯定也会跟着快活的。
生7:
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鸟,大树身上的虫子都被消灭光了,所以大树觉得自己很健康,所以就很快乐了。
【当然孩子们的回答不是像上面记录下来的那么有条理,这是我对孩子们回答的整理,但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思考是深入的,可见他们的用心之处。
】
师:
是啊,大树和小鸟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有了大树,小鸟才有了家;而有了小鸟的帮助(捉虫),才使大树如此健康地成长。
那么,父亲的快活又是因为什么呢?
生8:
我觉得父亲的快活也是因为听到了小鸟动听的歌声,觉得非常舒服,所以就快活起来了。
生9:
我也觉得父亲是看到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鸟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觉得很快活。
生10:
因为父亲可能已经把大树和小鸟都当做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这样的快活,所以他也快活了。
……
孩子们对于大树、小鸟、父亲的快活做了种种的猜测,每一种想法都是那样贴切和自然,无意中也显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凸显出父亲是那样的爱鸟、知鸟,领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份融洽,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
另外,孩子们还从父亲没有看到鸟飞,听到鸟叫就知道树林里有鸟,说鸟要唱歌了,鸟就真的唱歌了。
父亲对鸟的了解让孩子们觉得父亲简直是“神了”,他就像一个鸟类专家,好似懂得鸟语一般,同时也让孩子们懂得爱一样东西就要真正去了解这一样东西,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爱。
孩子们就在这样的读文、解文的过程中,慢慢地领悟到父亲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父亲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父亲简直就是一个鸟类专家;感受到原来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是那么美好,也领略到了人与自然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更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灵的种子。
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
“阅读__,就像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
”是啊,教师就是这样和孩子们在感性的交流与沟通中,让孩子们很自然地认识到人与鸟、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7
父亲和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测一篇__,进过自己课堂实践后,我对这篇__的教学有自己的一点见解。
我在课后进行了一些思考,总结出一些经验,我觉得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我相信经过深入的思考,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
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
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总的来说,我对本课教学的设计及课堂上师生的表现都比较满意,但细细推敲,也有不少遗憾:
1、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知鸟的语句,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一些潜能生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因为课文中没有直接的描写。
还好,中上学生已经找出,我不至于措手不及。
2、课时划分不够合理,用一课时时间完成全课教学,学生实难承受。
因而,虽“拖堂”三、四分钟,有些环节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
虽各教学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但因学生没能拥有充分思考、畅所欲言的时间,课堂缺乏“生成的美丽”。
此外,我总在想,如果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先抓结尾,反观全文:
课文最后说: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你知道猎人是干什么的?
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的人?
(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接着读课文领悟情感:
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
然后逐句研读品味,也许效果更好。
学生的自主性更能得到保障,个性更能得到张扬,课堂更能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8
备《父亲和鸟》这一课时,看了好几遍__,摸不清__到底要讲什么,感觉有些难懂,后来联系上本单元的爱护环境主题,再读课文,读着读着仿佛就走进了古老的童话世界。
作者利用儿子和父亲的感受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和树林的特殊情怀,抓住主题入手解读文本就容易了许多。
语文教学把环节简洁化,可以无形中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
课始,领着孩子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识字七爱护动物的拍手歌,《“红领巾”真好》中“红领巾”对小鸟的呵护,《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孩子对小鱼的在乎,读本节课课题,猜猜父亲和鸟的关系?
或是父亲对鸟儿会怎样?
轻松认识到本节课的主旨后,利用一个问题“从哪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爱鸟”贯穿始末。
(但感觉这个问题有点专业)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句子,孩子们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句子,顺子孩子的思路读下去,体会知鸟、爱鸟。
作者通过笔墨渲染父亲知鸟,文中的句子很适合孩子反复读,父亲的喃喃、轻手轻脚、张望的动作,引导孩子在读与模仿中体会父亲内心。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很喜欢鸟,也很懂得鸟,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
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中,这“焐”的理解,采用演示法来解决真是不错,活跃了氛围,提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我顺势抛出问题:
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
这样层层引导,由潜入深,不漏痕迹地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效果不错。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样一个难理解的问题此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的找到问题答案。
自己也非常自以为是的认为对语文教学有很多的思考,但是,每次上完课总会有遗憾。
本节课,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拖堂,但有好几个生字没有讲完。
高效课堂体现的不只是换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如何更有效的安排教学环节是面临的一个难题,识字教学的与文本的理解融合一起,减少识字的乏味,随文识字中增加对生字的理解。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9
《父亲和鸟》这篇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
“父亲”可算得上是鸟的知心朋友了,“知鸟”不正是对鸟的深深的爱吗?
__是比较富有感情色彩的,那天与孩子们聊他们的家长,聊喜欢的小动物开始,大家情绪比较高涨,随后走进我和父亲的生活,让孩子融入课文的角色中,体会父子间的情意。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够理解__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够明白,“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因为“我”和父亲一样,也很喜欢鸟,从而使文中难于理解的句子变得简单了。
在理解“雾蒙蒙”一词时,学生适时说出,今天的天气就是“雾蒙蒙”的,能够结合生活,把词语用到语境中去,理解比较到位。
在理解“喃喃”一词时,学生马上引用了前一课学过的“叨念”,把新旧知识结合了起来。
由此来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是远比教学生学会几个字要重要得多。
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是我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10
在讲《父亲和鸟》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们回顾了一下七单元的一些__,让他们自主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护环境”,在七单元中识字七是爱护动物的拍手歌,《“红领巾”真好》中表达了“红领巾”对小鸟的呵护,《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孩子对小鱼的在乎,所以在读本节课课题,我就说:
同学们猜猜父亲和鸟的关系?
或是父亲对鸟儿会怎样?
轻松认识到本节课的主旨后,利用一个问题“从哪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爱鸟”贯穿始末。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句子画出来,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发现大多数孩子能找到“喃喃地,轻手轻脚”这些动词,体会出父亲爱鸟。
接着让同学们反复读引导孩子在读中体会父亲爱鸟,因为爱所以才会轻手轻脚,但是大部分同学没发现父亲了解鸟也是爱鸟的一种表现,我适当地加以指导,我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干什么?
”他们有的说:
玩游戏、有的说下棋,等等。
我就说:
“你喜欢这些东西你先得怎么样?
是不是必须知道它怎么玩,怎么操作,了解这个东西才能说明自己喜欢。
”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父亲懂鸟,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
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中,这些也是爱鸟的表现。
“焐”这个字我采用演示法来解决,让同学们做了做“焐”的动作,活跃了氛围,提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这时我顺势抛出问题:
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
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
这样层层引导,由潜入深,不漏痕迹地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效果不错。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11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丰富,含蓄深沉的__,教完这一课后,我感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一些不足。
__是一篇写人的__,教学应侧重于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把握上。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一点,抓住父亲这条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找读能体现父亲爱鸟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
但文本中并没有直接表明父亲爱鸟的句子,比如,写父亲具体的爱鸟举动,全文主要在写父亲对鸟的情况很了解,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伤,真可算得上是鸟的知音,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父亲对鸟了解的相关句子中感受父亲的爱鸟情,在教学中我努力去体现这一点。
另外,我认为在教材处理上可以肯定的有这么两点,一是抓住了文本中的一些语言训练点,比如,模仿“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
”用“刚……就……”说一句话。
二是借助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小鸟唱歌的相关段落时,我播放了森林中各种鸟叫,让学生想象小鸟当时可能在唱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想象资源,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但我的总体感觉是这一节课上的比较凌乱,最大问题是“有意图,没操作”,很多问题都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暴露出来。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不精炼
语言罗嗦是我教学中比较大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在学生反馈的引导上比较稚嫩,不会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亲和鸟 父亲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