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docx
- 文档编号:2996808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1.75KB
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docx
《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
试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
【摘要】杜甫的诗歌以“爱民”、“爱物、”“爱自然”为主题,表现为对一切生命的关注。
他以前所未有,形式多样的大量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面貌,记录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国家和人民痛苦的历史真相,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十分丰富。
在当今生态美学学科理论日益发展成熟的前提下,我们用新的理论眼光重新审视杜甫的诗歌,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便显露无遗,其对当代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态美学价值意义也凸现出来。
【关键词】杜甫;爱民;爱物;爱自然;生态美学
Trytotalkaboutecologicalaestheticsmeaningofdufu'spoetry
【Abstract】Dufu'spoetryto"lovepeople","Loveofthings”,and“lovenature"asthetheme,totheattentionofalllife.Hewithunprecedented,variousformsofalargenumberofpoems,trulyreflectstheperiodinaneraofrapidsocialchangecountenance,thetangdynastyrecordedthecountryandthepeopleofthetumultuoustimespainfulhistoricaltruth,content,thoughtisveryrich.Inmodernecologicalaestheticsdisciplinetheoryunderthepremiseofgrowingmature,weuseanewtheoreticalperspectivetore-examinedufu'spoetry,whichcontainsrichecologicalaestheticthoughtsrevealedthatitsimportantecologicalaestheticvalueofthecontemporaryhumansocietysignificancearealsoapparent.
【Keywords】Dufu;Lovepeople,Loveofthings,Lovenature;Ecologicalaesthetics
注:
①颜学颉.《白居易集》[M](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0:
319.
②张碧波邹尊星.《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
53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不仅以其内容博大、艺术精湛的诗歌深受后人推崇,更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赢得后世的广泛景仰。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写道: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①,韩愈在《调张籍》中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②。
可见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直到现在,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还在影响着新的时代。
杜甫的诗歌就像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景象,也在新的时代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鲁迅先生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可见鲁迅先生对杜甫很是推崇。
他还曾经说过: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对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历代研杜注杜之书可谓汗牛充栋,杜诗学也成为一门显学。
但是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在研究杜甫的诗歌方面也要有新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挖掘杜甫诗歌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运用新的理论为我们研究杜甫诗歌拓展新的学科空间。
“生态美学”学科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研究杜甫诗歌提供了新的途径,杜甫的诗歌主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永恒的表现主题,即“仁民”和“爱物”,同时还包括对自然的关注,这两个主题归结在一起表现为杜甫对一切生命的关注,根据这一点,我们很容易把它和当今的“生态美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生态美学的理论,从杜甫诗歌生态美学思想的由来以及其在杜甫诗歌中的表现来探讨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
一、生态美学思想的理论支持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
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生态美学”的论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来的,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也标志着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及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
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以实现人的审美生存、诗意栖居为其指归。
学者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所蕴藏的生态智慧资源,像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生态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的生态智慧,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都为我国“生态美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杜甫诗歌诗歌生态美学思想的由来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数千年来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准则,其中仁是孔孟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唐代政权统治阶级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可谓是唐朝社会的主流思想。
生活在浓厚儒家思想氛围中的杜甫,必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建立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系统,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儒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价值理论体系依然是十分超前的,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并存的,这些先进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世宦之家,家学渊厚,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大将军兼大学者,祖父杜审言乃初唐著名诗人,才名远播。
杜甫自幼饱读诗书,教养深厚,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
“臣之近代陵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炤耀于明时。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③。
意思是说要通过做官来推行儒家之道。
以“奉儒”、“守官”并举,且置“奉儒”于“守官”之前,这意味着他重“守官”,尤重“奉儒”,杜甫一生都执着地恪守封建伦理秩序,有着很强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表现在对待国家、君王、家人、朋友等诸多方面。
这些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于迂腐、保守,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精神恰好是杜甫家族浓厚儒学传统的绝好体现。
虽然杜甫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是杜甫思想的全部,从他的诗歌作品来看,杜甫还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而道家“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的生态智慧和佛家“慈悲为怀”的众生理念无一不是当今生态美学思想诞生的历史基础,其中包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显而易见。
中国文化源流中的生态价值观念,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④。
这里的“天命”,应该是指上天的意志,即自然规律。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学说,奠定了儒家思想仁的基础,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是又不局限于孔子的思想,他把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在《孟子.尽心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仁民爱物”的学说,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的“仁民爱物”,都是对一切生命的关注,都是尊重自然界和人类生命价值意义的表现。
而道家的“道法自然”和“道为天下母”的思想,论述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成上有共同的本源,人要崇敬自然和尊重自然,这一点更加契合当今的生态美学思想。
佛教的禅宗思想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佛家讲究顿悟,追求境界,这些都包括对人与自然的深刻反思与理解。
佛家从来不追求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当然也不畏惧自然,而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佛家的寺院一般都建在深山,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和佛家回归自然的心态是相互照应的,也是佛家生态美学思想的良好体现。
儒释道三家虽然思想存在差异,但是在生态价值观念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注:
③《杜甫全集》[M](第三卷).珠海出版社,1996年11:
1779.
④韦雨.《四书五经》精华本[M].(论语卷),新世界出版社,2004,6:
46.
杜甫深受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也必然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理论,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三、杜甫诗歌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及表现
(一)对人民生命的无限关怀
对人民生命的深切关注,是杜甫诗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首先关心的就是天下人民的疾苦。
我们说杜甫的诗歌是史诗,就是因为他的诗歌是所处时代历史的深刻反映,一部杜诗,就是一部历史,他的诗歌是在时代的浮沉中碰撞出来的精品,饱含着沉重的生命吟唱和血泪情深。
杜甫是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是开元盛世自始至终的见证人,他和开元盛世一起长大,看着它从兴盛走向灭亡,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玄宗后期,李隆基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朝政开始逐渐荒废,大权先后旁落到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手中。
奸臣当道,真正有才能的士人无法得到重用,杜甫就是一生落魄的士人的代表。
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大唐朝终于爆发了一场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历时之长,破坏性之大令人咂舌,据统计从安史之乱开始到乾元三年,即公元760年,这五年的时间,全国人口从5288万锐减至1699万,一个强大帝国的瞬间坍塌,这巨大的破坏性几乎使唐朝走向灭亡。
人民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处在这样社会环境中的杜甫用自己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是最早而且是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的,杜甫用他深沉悲怆的诗歌语言,为我们记载了历经战乱的整个唐朝社会的广阔画面。
在杜甫的全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的占有很大的比重。
面对动乱的现实,杜甫深切地了解和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达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在安史之乱前期,他在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
”他指出,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都被达官贵人们掠夺去了: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他尖锐地揭露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岁晏行》中,他写到贵族们的生活是:
高马达官厌酒肉“,而普通来百姓却是:
“此辈杼抽茅茨空”。
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他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苦。
杜甫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还表现在他能够推己及人,这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有鲜明的反映。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儿子的饿死使他想到自己身为小官,“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而普通百姓要负担徭役征赋,生活的困苦益发难以想象,由此痛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后期再流寓西南期间的一些诗篇,同样表现了他的这种关心人民、忧虑人民痛苦的感情。
在《又呈吴郎》中,他要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因为这是“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已是:
“已诉征求贫到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歌 生态 美学 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