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9952318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73KB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研究
王紫澄?
刘嘉纬
本论文在分析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基础上,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现状条件和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开发的思路,构建了西南联大文化旅游主题商业带、西南联大文物保护展示区、西南联大精神文化体验区、西南联大教学科技区“一带三区”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了保护开发措施,认为规划理念将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一定借鉴,如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公众文化生活的关系、修复旧址的空间环境等。
一、前言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整个民族发展史的见证。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规模正日益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难题。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复制,具有不可再生的唯一性特征,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遗产见证城市生命历程。
在历史性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2)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遗产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是今天我们可能触摸到的尚未消逝的历史真实。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历史遗迹以满足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是为了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延续我们的城市文化甚至生活本身,使今天和今后世代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
(3)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没有城市特色。
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捍卫,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平衡点,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价值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及相关的历史遗迹、校园环境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质载体,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精英艰苦环境下以“刚毅坚卓”的精神以及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民族气节,体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民主、自由、团结、实干”校风和治学态度,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的物质象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是“一二?
一”运动的重要遗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承了五四传统,被誉为“民主堡垒”。
爱国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之中,其中的“一二?
一”运动更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旧址中的四烈士墓和火炬柱以及馆藏文物等正是其重要见证。
旧址中的闻一多、李公朴先生衣冠冢以及相关历史遗迹,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联大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热情,是联大精神的重要组成。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是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史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短暂的八年时间内,育才八千,成绩斐然,很多人才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功勋人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条件下的高成才率,以及在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重大学术成果,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
奇迹。
(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开发的意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替代的奇迹,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丰碑。
对于国家来说,研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模式,保护和开发这样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遗产,将带给现今大学很多启迪,也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的延续。
对云南省来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精神与云南精神具有一致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是对云南“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精神文化的有力补充,将进一步使云南精神得以升华,助推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
对于昆明市来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旅游开发使昆明多了一张走向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名片,且云南师范大学也秉承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传统和精神,传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育报国”的高尚品质,为新中国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文化驱动力。
对于云南师范大学来说,云南师范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脉相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成就和贡献丰富了云南师范大学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将学校的发展与旧址的打造紧密结合,增强了学校的历史厚重感。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概况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置及保护区划定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内。
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地处昆明市城市中心区,隶属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
南临一二一大街,西有城市干道建设路,昆石铁路将校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临昆明理工大学,东临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向南可达文化巷及翠湖,是昆明城中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区域。
此外,周边配套设施较齐全,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可达性。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区划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核心区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一二一校区东北角,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遗迹重要的分布区,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包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核心区以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遗迹、相关纪念物和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所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自三校北返后一直留昆明独立办学,并发展壮大至今,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脉相承。
云南师范大学范围为一二一大街、建设路、文昌路和昆石铁路围合而成的区域,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
(二)历史沿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与抗日战争相始终的战时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存教育与文化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长沙,组合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随后,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四个月的长沙临大辗转西迁云南。
1938年4月,长沙临大师生陆续抵达云南,长沙临大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三校完成历史使命北返,留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本部为校址,独立办学,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昆明师范学院。
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概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包含不可移动文物、相关纪念物和文物环境。
不可移动文物包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一二?
一”运动四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李公朴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一二?
一”运动始末记》火炬柱、悼诗录浮雕石屏、雕花火焰剑
石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相关纪念物包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新中国诞生献出生命烈士纪念碑、三校纪念亭、昆明师范学院校友亭。
文物环境包含旧址核心区环境、民主草坪、梅园以及云南师范大学人文环境。
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旧址核心区与学校教学区相互干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核心区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东北角,该校区同时承担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活动、住宿等多种功能,学校缺乏合理的功能区规划,致使核心区与教学区相互干扰,对旧址的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占地面积狭小,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相对狭小,与周围建筑物远不能留有足够的保护距离。
(三)文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旧址核心区文物处于生活区包围之中,污染问题突出,特别学生食堂位于核心区的上风向,食堂产生的灰尘、油烟等加快了文物风化、腐蚀、
损坏。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内部的游览环线、标识系统、休息设施、游览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不能适应未来保护发展需求;现状消防、安防系统缺失,旧址核心区安全不能得到
保证。
(五)交通组织混乱。
滇缅铁路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所在地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分为前院、后院,破坏校园的完整性,且铁路旁边有小摊贩售卖小吃,影响校园景观。
校园内道路多为人车混行,消防通道缺失,存在安全隐患;车辆大都停放在校园道路两旁,校园内存在尽端式道路,通行不畅;校园停车位不足,无法满足办学和参观接待需要。
(六)文物展览形式单一,宣传效果差强人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展示方式以现状展示为主,辅以纪念馆专题展示,缺乏互动生动的展示方式。
旧址室外展示区及校园内均缺乏统一、清晰的展示说明设施。
此外,现状纪念馆内展陈设施相对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参观学习的需要,导致参观人数寥寥无几,宣传效果不佳。
(七)核心区周边非文物建筑与核心区环境不协调。
核心保护区四周为学生生活区,其中,位于烈士陵园北侧的专家公寓与西侧的锅炉房由于高度较高且风貌较差,对陵园的风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核心区距离学生宿舍较近,学生的一些不当的日常生活活动会对核心区的文物环境及庄严、肃穆的氛围造成影响。
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一)保护和抢救是第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本体和环境以及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都是西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价值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文物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面系统、可操作的保护框架,以保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文物本体与环境的完整性。
力争将遗产保护、校园建设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场景再现,特色发展。
通过旧址内的景观建设、建筑风貌整治、文化内涵展示,强化旧址内的文化氛围,增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校园场景感;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延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弦歌不辍的办学,打造一个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综合体。
(三)连片开发,集聚发展。
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核心,整合周边文化资源,策划主题游线,形成不同层次的小环线,增强旧址的文化凝聚力;同时加强与昆明周边文化资源体的互动,抱团发展,增加旧址的区域竞争力。
(四)确保城市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昆明市政府提出从认识、目标、规划、生态、文化、开放、体系、配套、保障等9大方面入手,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创造了20世纪教育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奇迹而享誉世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复员北返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历史遗迹。
充分利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挖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文化资源,把它建设成为昆明市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品牌,对于宣传昆明,提升昆明民族文化形象,扩大昆明在国内与国际的文化交流,创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确实有必要。
五、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与开发
(一)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开发规划
1、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切实做到先保护后开发。
规划深入研究历史文物资料及保留文物建筑的材料做法,以图书馆、校舍、教室为参考,根据“修旧如旧”及“场景重现”的复原设计准则,复建相关历史建筑,使其承担接待、游览、藏书和住宿等实际功能。
对文物建筑进行日常保养,不扰动建筑结构,不更换构件,仅包括屋顶补漏、木构架油饰保养、墙面修补、排水道疏通等维护措施。
对于石质文物除进行日常除污保养外,还要由专业地质勘探人员进行勘探,探明水源,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处理,以保证文物安全。
2、优化功能分区。
对一部分影响文物环境的建筑拆除、改造,恢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格局,最终形成“一带三区”的整体空间格局。
其中一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旅游主题商业带,以一二一大街上的临街商铺和文昌巷沿街宿舍的建筑风貌改造和业态置换为基础,以主题酒店、西南联大文化街等项目的建设为支撑,植入西南联大的文化内涵,开发体验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一个集文化体验、餐饮、住宿、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主题商业带。
三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物保护展示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文化体验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科技区。
其中西南联大文物保护展示区包含篮球场和联大路东侧华文学院专家公寓与红烛路之间的区域。
西南联大文物保护展示区依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以西南联大纪念园、西南联大讲坛等项目的建设为支撑,强调西南联大的精神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开发文化体验和教育旅游产品,打造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运动展示为主,集文化体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
西南联大精神文化体验区范围为联大路东侧,红烛路与一二一大街沿街商铺之间的区域。
西南联大精神文化体验区依托民主草坪、梅园、砚池、三校亭和师林等资源,强调西南联大的精神文化,通过联大路沿线和民主草坪上的主题景观小品建设,开发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一个以西南联大精神风貌展示和精神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公共开放空间。
西南联大教学科技区范围为联大路和建设路之间除去篮球场、排球场和师林在内的区域。
以西南联大科研教学培训产业中心的建设为支撑,通过会奖活动和教育活动的策划,赋予西南联大旧址以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完善的旅游功能,增强景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开发会奖旅游和修学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构建一个集教育科研、商务会奖、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旅游区。
规划既做到科学分区,又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传统历史格局得到最大程度的还真。
3、完善基础设施。
将旧址核心区基础设施统一纳入学校基础设施系统中,确保供应安全。
其中,在博物馆首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主机,其余单体设置区域报警机。
可实行全校联网,以达到及时了解全校消防情况;建设由专线供水的消防水池,在博物馆及其管理用房、文物保护建筑处增设室外消防栓及手持式灭火器。
建立覆盖全区的监控系统,在出入口、主要道路、各停车场、各单体建筑内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安装摄像头,掌控区内安全动态。
4、科学规划道路系统。
规划形成人车分流、动静分离的交通体系。
对红烛路以南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路路段、现状旧址南侧主要道路及田家炳教育书院以南小路等进行机动车限行,以满足文物保护及安全管理的要求。
结合校园环境改造,打通校区交通环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路东侧为单行道,西侧为双行道,达到车辆通行和消防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及校园师生出行的需求。
此外,在校园主要出入口位置设置地面停车场,满足外来车辆停泊要求。
5、创新展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文物展陈方式打破传统展览馆的展览方式,采用照片、文字、电动图表等传统展示手段和场景修复、多媒体、硅胶像、雕塑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相结合,多角度、新视觉、大信息量的解读历史,打造“活着的博物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投影显示技术建设地面投影场景参与系统,营造一种奇幻动感的交互体验;开发微博、微信等公共交流平台,提高参观学习的兴致。
6、风貌改造,重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神韵。
拆除核心区以西的餐饮中心、锅炉房等对旧址安全及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建筑群,拆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办公室,恢复旧址核心区重要的历史格局,重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
对田家炳书院、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核心区东侧学生宿舍、核心区北侧专家公寓进行立面整饰及功能置换,建筑整饰打造民国时期风格,以使其与核心区环境和谐。
(二)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极力打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品牌
充分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并组织撰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内涵、名人大师、抗战故事等文学、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提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知
名度。
(三)充分发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把发展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旅游纳入昆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
在加强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提下,要下功夫打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化旅游精品,如精心建设西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旅游文化街等,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与文化巷、翠湖、云南大学、陆军讲武堂连成一片开发。
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学习。
六、结论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既要解决保护的问题,更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复兴问题。
本文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开发规划实践中,对如何挖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处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保护开发与云南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昆明市建设发展、公众文化生活的关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如何合理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提出保护为主、延续历史,修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空间环境;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带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塑造历史场所氛围,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神新地标等保护开发策略。
希望对同类型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规划提供一定的案例借鉴。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立 西南 联合 大学 旧址 保护 开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