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段启明讲三国字幕.docx
- 文档编号:29950626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69
- 大小:84.44KB
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段启明讲三国字幕.docx
《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段启明讲三国字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段启明讲三国字幕.doc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尔雅公开课四大名著段启明讲三国字幕
49.《三国演义》引言
(一)
那么我们的讲座,
从今天开始,今天是第一讲,
第一讲我们定一个题目,
叫做“引言”。
那么由这开始,
引起下面的一系列的讲座,
那么也就是
一个绪论的意思吧,
《三国演义》
这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
中国小说史上,
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是它的文学史、
小说史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它写的内容,
写的人物故事,
又是我们中国老百姓
特别熟悉的,
所以我们来讨论
《三国演义》的问题,
大家都不会陌生,非常熟悉,
那么,在中国这个小说史上,
《三国演义》跟小说史里边的
很多问题都是有关系的,
那么中国的小说史,
可以说是渊源流长,
它有一个很漫长的
一个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这里面,
大体上可以把它分成两种类型,
一个是,
可以看作是文言小说,
一个是白话通俗小说。
那么如果说类型的话,
那这就是两种类型了,
如果把它放在
中国小说史的发展的
过程里面来看,
那么它就形成了
两条发展的线索,
一个是文言小说的发展史,
一个是白话通俗小说的发展史,
而这二者,又是互相关联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地吸取。
而所谓文言小说,
所谓白话通俗小说,
当然,大家一想就清楚,
那么它的区别首先是在语言上,
一个是用文言写的,
一个用白话写的,
但是如果是进一步来看的话,
那么这个文言小说
和白话通俗小说的区别,
其实也不光是语言的问题。
从他们记写的内容,
从他们选择的题材,
都是有很多不同的,
这是中国小说史的
一个很特殊的情况,
它是由文言小说
和白话通俗小说,
这两个发展线索,交互影响
而形成了中国小说史的发展。
那么,《三国演义》
是属于白话通俗小说,
这样的一个
发展线索里面的一幅作品,
而白话通俗小说,
从总体上来讲,它是在
这个宋元的说话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所谓宋元说话,
或者“说话”,
说话是什么意思,
“说话”就是讲故事,
那个“话”就是故事的意思。
比如到今天也是,
我们说请一位朋友,
请一位同志,
给大家讲个笑话,
笑话实际上,
也就是一个可笑的、
令人发笑的一个故事,
所以说话就是讲故事,
就是讲故事。
那么,它在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它是一种,
作为一种伎艺了,就是艺人,
以这样一个说话的
这样一个伎艺,
作为自己的谋生的手段,
特别的兴盛发达,
当然说话这种伎艺,
那在宋元以前早就有,
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远的不说,
到唐代那就已经很发达了,
唐代已经很发达了,
唐玄宗作了太上皇以后,
后来高力士给他请,
请这个说话人,
到这个后宫来给他说话、
讲故事,白居易、元稹这些人
也一起来听这个讲,
听这个说话,听讲故事,
所以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那么关于宋代的说话里面,
这里面有一些情况
跟《三国演义》的关系
太密切了,
所以我们略微做一点介绍,
你比如说,现在我们根据
很多这个文献资料知道,
就是说,宋元时期,
特别是就是说宋代,
特别是南宋时期,
说话的这个行业
是非常的兴旺的,
有很多文献记载,
说当时有说话四家,
所谓四家也就是四种类型,
就是整个的说话的这个伎艺,
这个伎艺,它有四种,有四类,
这个问题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看很多很多的
一些文献的记载,
比如说这个孟元老的一部书,
叫做《东京梦华录》,
讲这个问题讲的很多,
吴自牧的《梦粱录》,
周密的《武林旧事》,等等,
这些书都是宋朝人写的,
这里面对于说话的情况
有很详细的记载,
这里面也就都提到了,
当时说话分为四家。
但是他们在谈到
这个说话当时的种类的时候,
50.《三国演义》引言
(二)
那么讲史里面,这种平话,
所以现在还流传下来一些,
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比如说,这个元刊的,
元代刊刻的,
这个所谓平话五种,
这个平话五种,
就是这五种平话。
元刊的五种平话流传下来了,
全部都是讲史的,
全部都是讲史的,
还有比如说流传下来的元刊,
《新编五代史平话》,
还有一部比如说,
这个《薛仁贵征辽事略》,
这也是一种平话,这些都是,
在讲史的这个说话的基础上,
经过话本而形成平话,
流传下几篇,流传下(几篇),
那所谓元刊平话五种,
其中就有一种《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
那么这个《三国志平话》
那对于《三国演义》
来讲的话那就太重要了,
这个我们讲成书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提到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平话它比较的粗,
线条很粗,这个文字,
这个都不是很讲究的,
但是,它确实是
这个流传当中的三国故事的
最早的写定本,价值非常的高,
这我们以后再讲。
那么这样,这些平话,
流传下来,我们刚才讲的
都是讲史这一部分的,
比如其他的门类的
也有一些平话流传下来了,
比如说,说经这一类,
讲史、说经、铁骑儿、小说,
这四家,
说经这一家留下来的平话,
比如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话,诗话也就是这个平话,
它通过里边的韵文的分量
更多一些,
或者有其他的原因,
那么这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其实对后来的这个神魔小说
《西游记》的形成,
那就,有关键利用的作用,
总之,这些东西的流传下来,
对于后世的小说的发展
至关重要。
回到讲史,
讲史的情况
就确确实实的就是这样,
在平话的基础上,
后世的文学家,大文学家,
创作而成了历史演义,
历史演义,那么也就是
我们今天说的长篇历史小说。
那么比如说,
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
到了罗贯中的时候,
中国文学史上
这位非常了不起的,
非常伟大的这个作家罗贯中,
那么他就又创作了
《三国志演义》,
这样一部作品。
那么这个就这样的一个
由说话到平话本,平话,
而形成了《三国演义》,
这个形成了历史小说,
而后,那么又在
《三国演义》的这个带动下,
这个文人创作的这个历史小说,
明清两代,
可以说是蔚然成风,
作品非常之多,作品非常之多。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
中国历史上,
在中国的小说史上,
这个历史小说,
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
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那么,其实直到今天,
就是说以历史的事件、
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包括现在的影视剧等等,
这些都是,
这样一个传统下来的。
所以说,就是说以历史为题材,
所创作的这样一些历史小说,
明清两代是蔚然成风,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我们进入《三国演义》的讨论。
那么《三国演义》
作为这个历史小说,
这个整个历史小说的情况,
也非常值得注意。
比如说是,
中国这个古代小说史上,
这个历史小说,
可以说是久胜不衰,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
它一直是非常的兴盛的,
读历史小说的人很多,
创作历史小说的人也很多,
这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久胜不衰,
我们说久胜不衰,
不是说这么一句空话,
它是确确实实
是有一些具体的内容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久胜不衰,
这是有具体的表现,
比如说,数量非常多,
数量非常多,
那么,到底有多少,
这个大家
这个有不同的统计的情况,
为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对于
所谓历史小说的这种界定,
这种界定,现在,在学术界,
在研究者当中,
其实并没有取得共识,
因此,那么有的人
就把这个历史小说划的很宽泛,
那么有的,又根据
一定的标准把历史小说划的,
圈子比较小,甚至于还包括,
就是对于
5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一)
这个《三国演义》
这部作品的成书的过程,
就是这部书
是怎么一步一步一步,
最后形成的,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有一些了解的话,
那么,对于我们了解
这个《三国演义》,
这个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是会很有帮助的,
所以跟大家来谈一谈。
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翻开《三国演义》就知道了,
这是一部
描写汉末三国时期的,
政治斗争、军事斗争,
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
但是有一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这个注意过没有,
这个,历史上
每一个朝代的年限,
就是它的划分朝代的年限,
跟《三国演义》
所写的这个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说,从史学的角度来讲,
从历史本身发展的过程
来看的话,
所谓三国,这个历史阶段,
是指的公元220年
到公元280年,
这个这段时间叫做“三国”,
为什么呢?
因为公元220年,
这个曹丕,
过去叫篡夺了,篡汉,
好,建立了魏,
汉到公元220年终止了,
然后,开始了三国的历史。
那么,到公元280年,
灭了吴国,
这个晋武帝灭了吴国,
好,三国结束,
那么,这一段时间,
就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
这就叫做三国,
这就是历史时期的划分
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看看《三国演义》
所写的,它叫“三国演义”,
但是它并不是严格地按照,
历史上所说的
三国这段时期来写的,
翻开书就看到了,
它写的实际上
是从黄巾起义开写的,开始的,
黄巾起义是在公元184年,
所以,叫“三国演义”,
它实际上所写的历史时期,
其实并没有局限在
历史上所划分的三国时代,
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写的,
所以如果从184年到最后,
灭吴,到280年,
那么,从这个“三国演义”
所写的内容看来,
实际上它是写了97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是个近百年的
这样一个历史风云,
这个它叫“三国演义”,
但是,它跟历史上的三国
这个历史的这个时段,
是不完全一致的,
因此鲁迅先生说,
鲁迅先生说,
说这个《三国演义》所写的
“凡首尾97年”,
从开头到结束97年,
这个97年,就是指的
公元184年到公元208年,
首尾97年事史,
所以我们说,
《三国演义》是一部
写了百年历史的这样一部,
历史小说,
这样一部百年历史,历史小说,
那么,鲁迅先生
他谈了这个问题以后,接着讲,
那么这部书
它是怎么写成的呢?
怎么写成的呢?
鲁迅先生提了这样几点,
一个,叫做这97年,
解“排比陈寿《三国志》
及裴松之注”,所谓排比,
也就是说
按照陈寿的《三国志》
和裴松之注,
来按照它这个结构,排比,
好,这是一个。
然后是,
“间亦仍采小说”,
按照《三国志》和裴注,
来整个的安排这个结构,
但是,它同时还吸取采纳了
一些小说,所谓的小说,
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小说,
就包括了一些传闻故事,
流传当中的一些,
这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人物故事这种,这是第二,
第三句话叫做
“又加推演而作之”,
然后根据这些,
根据正史的记载,
根据它所采纳的小说传闻,
然后,推演,经过罗贯中的
这种巧妙的安排,
其实这里面也就是一种创作,
而形成了《三国演义》,
所以鲁迅先生
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边的
这一段话,其实就是概括了
《三国演义》的
这样一个成书的过程,
成书的过程,
首先它谈到的就是,
这个《三国志》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讨论《三国演义》
成书的时候,
我们也就从《三国志》说起,
因为大家知道的,
这个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
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记载,
当然最权威性的,
或者说是最为人们所重视的,
当然就是指的陈寿的
《三国志》这部史书。
在他写《三国志》以前,
这个魏国和吴国,
都是有史书的,
那么就在这个魏国、吴国,S
52.《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二)
曹操说“哎呦,
中风了,中风了”,
所谓中恶风,他叔叔,
作为他的侄儿,
他当然很关心他了,
于是他就赶紧就告诉了
这个曹操的父亲,说不得了,
说这个孩子得病了,
嘴也歪了,眼睛也斜了,
这个就告诉他父亲,
曹操的父亲也很着急,
马上就喊曹操,怎么回事?
就自己的儿子出了大毛病了,
曹操来了,曹操来了,
一见到他父亲的时候,
完全正常了,
嘴也不歪,眼也不斜,
完全正常,他父亲就说,
这个叔叔告诉我,
说你这个中风了,
这个嘴歪眼斜,怎么回事?
曹操说,没有,从来没有,
叔叔这个不喜欢我,
所以他经常是跟我这个瞎告状,
这样,曹操的父亲一看,
这个是事实,
曹操并没有这个问题,
他叔叔却告诉他
有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从此以后,
曹操的父亲就不太听信,
曹操叔叔的这个话了,
这个小故事,裴注,
裴松之就把它,加在这个,
这一段话的里边,裴注,
那么我们这样读《三国志》,
我们读到说是,
陈寿讲这个太祖少机敏,
这个任侠放荡,
到底怎么样呢?
看到这条注释,
那么我们就觉得,
又生动又有趣,所以这样,
就裴松之所增加的这个注释,
对于《三国志》的
这个内容的丰富和充实,
起了很大的作用,
裴松之所加的注释,
其实都被后来罗贯中
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
把它吸收了,就是绝大部分,
他都把它吸取了,
所以,罗贯中
创作《三国演义》,
这个《三国志》,
陈寿的《三国志》
包括裴松之的注,
这是它最重要的依据,
最重要的依据,
那么当然,裴松之,
这个裴松之注释,
当然包括这个陈寿的
《三国志》,
那么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
一个重要的依据了,
那么,同时也是罗贯中
创作《三国演义》的
重要的根据,这是。
但是,随着这个历史的发展,
到了两晋以后,两晋,
西晋、东晋以至于后来的,
那么就是对于三国的历史,
包括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的,
就是记载这些历史的,
比如说,文人的笔记,
文人的小说,大量的出现了,
大量的出现了,
比如大家熟悉的,
像这个《世说新语》,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
《世说新语》里
就有很多是讲了,
这个三国的这个事情,
三国的故事,三国的人物,
而且也都被后来的罗贯中
创作《三国演义》吸收了,
吸取了。
比如大家看《三国演义》,
你看这现在讲这个,曹操,
望梅止渴的这个情节,
带领着大兵,大军这个行军,
没有水喝,
大家都渴的不得了了,
曹操这鞭子一举,
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
我们到那就可以这个解渴了,
怎么样,说说说,
他这么一说,
大家一想到梅子的这种酸,
这些将士的话,
就分泌了很多的唾液,
所谓的止渴,
其实,曹操哪看到了前面梅林,
没有,他就是这样一说,
那么这个故事的话,
其实就是《世说新语》里面
就写到了,就写到了。
还有比如说曹操,
《三国演义》里面也写了,
曹操说我这个人,
如果谁要是想来行刺我,
或者是怎么样的话,
我就要心动,
心动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就是我会有一种感应,
我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感应,
有人要害我,所以,
你们不要随便到我身边来,
他讲这个话。
那么而且他为了让大家相信,
那么他还做了一个
很残酷的事情,
他让他身边的一个人,
说,你呢,就我休息的时候,
你就到我身边来,
那么,我呢,
就说我心理感应到了,
起来我就把你抓了,
这个怎么样,
我一定会这个好好地酬谢你的,
他身边这个人傻乎乎的,
说好吧,既然是丞相这么讲了,
那么他就到他身边来了,
这个曹操马上就,
醒过来以后,
喝令所有的人把这个人抓了,
而且出去把他杀掉了。
用这样一个事实,
用这样一个
很残酷的事
53.《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
那么这些孩子,
大家关键是这些孩子们,
就在那去听,听的非常认真,
非常的是这个投入,
好,苏东坡写,说是,
当他们听到讲到
刘备失败的时候,
刘备失败的时候,
这些小孩就在那哭了,
非常难过,非常同情刘备,
但是一讲到,
这个曹操失败的时候,
比如说讲到赤壁之间,
最后是曹操大败,
这些小朋友们,
就是拍手称快,大家高兴极了。
这个材料,《东坡志林》
里面记载的这个,
这个王鹏所讲的这个故事的话,
说明了这个当时,
说话里面讲三国的故事
是很普遍的,
小朋友们都可以去听,另一个,
就是说当时说话中
讲到的这个三国故事,
其实已经有了很明确的,
拥刘反曹的
这样一个倾向,是吧?
因为那个孩子们的那个反应,
听到刘备失败了就哭泣,
听到曹操失败了就高兴,
其实这是艺人的一种,
讲述者的
这种感情的产生的效果,对吧?
所以这说明,在这个时候,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当中,
那么,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
已经是很明显了,
已经是很明显了,
所以说宋代的时候,
三国故事流传很多。
那么这些都为后来,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
所吸取,所吸取,
那么宋以后,宋以后,
到了元代,大家知道这个元代,
这是个了不起的时代,怎么呢?
它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兴盛了,
元杂剧里面就有大量的,
这个表演三国故事、
三国人物的戏曲的作品。
后来的三国戏,比如说,
这个明清的这个三国戏,
那么它们可能是受到了这个,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影响,
而元代的三国戏,
那个时候没有《三国演义》,
他们所演的那个三国里面的
故事和人物,那么他们就是
当时在社会流传的东西,
这些戏剧家把他们所听到的,
把了解到的,关于三国故事、
三国人物的这个传说故事,
把它们编成戏曲表演出来。
而这些东西对于
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
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有人统计,
根据一些元杂剧的剧目的
这个资料,
大概有60余种三国戏,
就在元杂剧里面有60多种,
是以写三国故事为题材的
这样的戏曲,这样的戏曲,
当然这是剧目的统计,剧目,
那么实际上
现在保留下来到今天的,
我们还能看到的,
大概有21种,
元杂剧里边21种有,
21种是表现三国故事的,
表现三国故事的,
这个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一个问题,
它不是后来的根据
《三国演义》编的戏,
它是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
它直接从民间取来的三国故事,
编成的戏,
所以它对于后世的
《三国演义》的创作,
它是一个很大的,提供了很,
它是一个很重要的
一个资料来源、
题材来源、素材来源,
那么这些戏,
有的写的是很好的,
非常有意思的,就是,
大家所熟悉的
那个元杂的著名的作家,
著名的作家,是吧?
比如说这个关汉卿、王实甫,
这个尚仲贤,等等这一些,
元杂剧当中的著名作家,
都写过三国戏,都写过三国戏,
而且大家看最著名的就是,
关汉卿写的
那个《关大王单刀赴会》,
这个戏,这个戏在我看来,
这是元杂剧里边的
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关汉卿的剧作里边也是很,
也是很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它里面表现的
关公的那种气势,
非常感人的,非常感人,
所以元杂剧,
它们所塑造的三国人物,
其实,有的已经是很定型了,
后来创作《三国演义》的人
就直接选取了
这样的一种形象。
比如关羽,就是这样,
在元杂剧里就已经是
这样的一种形象了,
有气势、讲义气,无所不惧,
这个无所畏惧,鲁肃把我,
喊我去,驾着一叶小舟,
带着周仓这么两个人去了,
而到那,你鲁肃要跟我要荆州,
不给,不给,那个英雄,
英雄的这种形象,
英雄的气势,写的非常好,
写的非常好,所以元杂剧里边
所表现的三国故事,
也是非常丰富的,S
54.《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一)
字幕内容
那么我们今天,
首先要来谈一谈,
就是,《三国演义》的
作者是罗贯中,
或者说是罗贯中是
《三国演义》的作者,
这个问题的确认,怎么能确认,
它的作者是罗贯中呢?
这个,必须要有材料
作为依据了,
现在看来,现在看来,
恐怕有两方面的材料,
是完全可以确认
这样一个问题的。
比如第一,
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
一些早期的版本,
《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
主要是明刻本,明代的刊本,
这里面的所谓的每一部书,
都有一个所谓的这个题署,
就是说它要署名,
作者要有署名,
那么这些早期版本的署题,
或者叫题署,就是署名,
都非常明确地提到了罗贯中,
罗贯中编次也好,
是罗贯中这个,
反正罗贯中这个名字,
跟这个书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这是一个非常,
这个非常硬的材料了,
可以确认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
就是《三国演义》
现在的最早的版本,
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
最早的版本,
就是所谓嘉靖元年的刻本,
嘉靖元年的刻本,
那么这个本子,
他书名叫做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
最早的一种版本,
那么这个版本上,
就非常清楚的,题署,叫做,
“晋平阳侯使传”,
下面一句,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就是这个嘉靖本的题署,
那么这个题署,
这两句,确认了一点,
那么它是根据的是,这个,
陈寿的这个《三国志》,
而编次,把这个根据《三国志》
所形成的
这样一个《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谁?
是“后学罗本贯中”,
那这个里面,
大家看有一点值得注意,
这别看这几个字,
就是说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个“后学”,
当然就是一种谦称了,
自谦的这样一种自称了,
我是后学,晚辈,
所以就说明,有这样一个
后学这两个字摆在这里,
可以很充分的说明,
这个题署,就是罗贯中本人的,
本人作的,要不然的话,
何必要自谦呢?
称作“后学”呢?
所以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
不是别人给加的,罗贯中编次,
是罗贯中自己写的,
自己题写的,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罗本贯中,那么这样一种,
这样的一种的行文的这个习惯,
那当然就是说他是姓罗,
名本,字贯中,由他来编次,
所谓编次,因为他前面
有一个陈寿的史传摆在那里了,
那么所以他在里不敢说,
是罗本贯中这个传,
或者是这个他所编著,
而用编次两个字,
其实是对前面的
史传的一种尊重,
这个书是陈寿的史传,
我呢,只不过是后学来编一下,
这是一种自谦的
这样的一种表述,
但这里却确确实实是指出了,
这个罗本,罗贯中,
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这是很清楚,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顺便说一下,
这个前面这一句,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这几个字里有毛病,
有毛病,陈寿,
这个我们上次讲
这个成书过程中,
做过一个简单的说明,
这个人根本没有做过
什么平阳侯了,
没有做过平阳侯,
而这里所谓的晋平阳侯,
实际上这里,
很多学者都指出来了,
这里实际上是说他是
“平阳侯相”,
平阳侯手下的一个官员,
平阳侯手下的,
平阳侯相陈寿史传,
应该是这样,这里,
这个掉了一个相字,
就变成平阳侯了,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
一个不准确的地方,
那么除了这个,所谓嘉靖本,
这个题署以外,其他的很多,
比如说现在
所说的自传本,等等等等,
都挺有这种题署,
有的写东元,
就是说从他的籍贯来讲了,
东元罗贯中,东元罗贯中编,
东元罗贯中编次,等等等等,
这样子,所以就是说,
从这些早期刊本的这个题署,
可以确认,
《三国演义》的作者
就是罗贯中,这是一方面材
55.《三国演义》的作者、版本及全书概况
(二)
字幕内容
这个,贾仲明的
这个《录鬼簿续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尔雅 公开 四大名著 启明 三国 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