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docx
- 文档编号:29943995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46.86KB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docx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日期: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科学论文
学生科学观察的问题与对策
王为
科学观察能帮助人们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对事物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观察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科学学习的成败,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是科学课堂的教育目标之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观察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是人对客观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科学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变化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解决科学问题或验证科学假说,是对观察对象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发现、准确观测并进行客观记录的综合活动。
具体来说,科学观察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丰富细致的信息,就是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二是准确严密的说明,观察后需要对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对这些特征进行说明时,除用文字进行定量描述、定性说明外,还可以用图画、图片进行说明;三是客观真实的记录,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还要说明观察者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观察”的,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意性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常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安排了观察鼓发声时鼓皮上的米粒会怎样这一内容,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但课堂上,许多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停留在怎样使鼓皮上的米粒蹦得高,从而不断用力敲鼓。
2.主观性
观察的结果应直接来源于人的感官获取的事实,不能渗入个人任何主观的判断。
如《消化与吸收》一课,有的学生会把观察结果描述为“我发现了胃”“我发现了肠子”等,这实际上是基于人的生活经验。
3.笼统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往往满足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式的观察,而不善于作全面细致的观察,因而经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观察表面,不观察内部;只注意现在,不注意过去;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大树和树叶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粗细、高矮、颜色、形状、大小等,不论观察什么,都要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
但是小学生的观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叶忘了权,摸了树干忘了根。
在感官的运用上,也往往专注于一种或两种,未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
二、对策
1.激发观察兴趣,保障观察时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
小学生好奇心特强,爱活动,喜欢提问题,富于幻想。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总是渴望认识生活,认识世界。
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等都会引起他们的遐想,使他们产生许多的疑问。
教师应珍惜和把握好这些机会,鼓励、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观察兴趣,让他们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参观、采集等活动,在这些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时间是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活动会使学生的科学观察流于形式,更不要说是有效的了。
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
课堂上观察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在教学《校园寻宝》一课时,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在校园里随意找来一些物体,并不能达到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发现的目标。
教师可以设计“寻宝清单”,为学生准备放大镜、装宝物的纸盒和纸袋,特意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园里寻宝。
不同植物的落叶、茎、一支羽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不同的石子、蜗牛和蚂蚁等小动物、有洞的树叶都成了孩子们的宝贝。
在亲自捉蚂蚁的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到蚂蚁喜欢生活在有土有草的草丛和树丛里,学生就用树叶、小树枝把蚂蚁捉到盒子里。
这样,不但观察到了蚂蚁的形态,还观察到蚂蚁搬运食物,传递信息等现象。
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珍爱生命观念的形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观察水沸腾冲起壶盖开始的,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结论。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要想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培养好其观察品质。
(1)注重观察的全面性。
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
四年级教材中设计有一个内容,希望学生以观察种子为载体,学习顺序观察、对比观察、细节观察,教师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拟定好观察的程序:
先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然后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利用工具等进行细节观察;再将不同植物种子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种子的相同结构,画出种子构造图。
这样,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观察要全面。
所以,科学观察要求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周密细致、精细地观察,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把所要观察的现象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注重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教师应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做到真实记录,不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改或人为伪造结果与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
(3)注重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时要细致,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之处,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规律。
许多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
(4)注重观察的持久性。
对复杂事物的观察,特别是创造性的观察,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有顽强的毅力。
有些现象稍纵即逝,需要进行重复观察;有些现象变化缓慢,需要长期观察;有些现象因实验失败,需要再实验重新观察。
这些都需要耐心,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可靠、准确、理想的观察结果。
“植物的一生”和“我们来养蚕”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坚持观察记录辣椒和蚕的生长变化,这对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的。
学生一开始兴趣盎然,但没过几天就热情减退。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评价他们前期的观察记录情况,及时肯定鼓励,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观察记录的形式,在教室里张挂各组观察记录竞赛表,每天评出“今日观察记录能手”,用多种方法来引导、锻炼学生观察的持久性。
(5)注重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不仅要具有全面性,对客观事物的全貌有所了解,而且还要精确、深刻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分析比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溶解》一课时,学生对食盐在水里溶解比较好理解,但对于沙子和面粉却常常因为它们刚放进水里时的浑浊现象而误认为也是溶解了,还有的将冰融化也认同为溶解。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经过沉淀后的现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沙子和面粉在水中有着和食盐本质的不同现象,再经教师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了。
3.教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法是小学科学学习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更好地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1)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就是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
如观察消化器官,可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由表及里有顺序地观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观察消化器官有哪些,各部分有什么作用,逐渐使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
(2)解剖观察法。
解剖观察法就是把被观察的物体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来,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
例如《花开花落为哪般》一课认识花的构造,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花,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孩子们的汇报多是形状、大小、颜色、花瓣等表面上的不同特征。
怎样找到花的共同特征?
可以引导学生用镊子从内到外把花解剖开来,把相同部分摆放到一起,在观察比较中达成共识,知道花的各部分的名称,如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
学生继续观察发现,白菜花、油菜花等各部分俱全,南瓜花、丝瓜花等缺少一部分或多部分,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概念。
(3)比较观察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有比较才有发现,比较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课都运用了比较的观察方法。
如《飞回来的小水珠》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在两个烧杯里倒入等量的温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装冷水和热水的培养皿,教师要求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装冷水的培养皿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装热水的培养皿下没有小水珠,进而分析出原因。
教学《认识水》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及水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用一杯水和一杯牛奶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水是没有颜色的;再用一杯白酒进行比较,明确水是没有气味的;然后再和一杯糖水进行比较,得出水是没有味道的;接着和玻璃、毛玻璃比较,得出水是透明的;最后再和石头进行比较观察,得出水是一种液体的概念。
4.指导正确表达
(1)观察结果的描述。
对现象或事物进行观察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步学会把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描述出来。
描述的方式可以是语言、动作、图画等,还可以采用比较、打比方、统计等方法。
如描述大树时,我们可以用手势动作描述树干的粗细,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树有几层楼高,也可以用打比方来描述树叶的形状,还可以用拓印树皮、测量、统计等方式进行描述。
(2)观察资料的收集。
学生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结果、资料积累下来,可以用图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说话要有证据,思考要有依据。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几月几号播下辣椒种子,几月几号长出了小苗,长出来的苗有几片叶子,大约有多高,都要让学生记录下来,每个星期测量、记录,一直到开花结果。
将来等到完整观察过辣椒一生的生长周期就会发现,这些数据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汇总这些数据,画出一个生长的曲线,曲线能够告诉我们生长的规律。
如果没有数据的积累,这个规律就无法发现、无法认识了。
在教学《我们来养蚕》这一单元时,小蚕每天的身长都不同,每次观察都应该量一量蚕儿有多长,然后记录下来。
这样学生就学会用记录数值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凡是让学生观察了、测量了、做实验了,都要要求他们尽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
科学观察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在训练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
要相信:
没有不具备观察潜力的学生!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唐兴寺学校
(411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 科学 观察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