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9943900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90KB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教师版.docx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德育目标: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诵读、讨论、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2、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3、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4、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5、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
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史书体例
①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
1.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v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v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v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v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v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二、课文学习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补充:
1.晋侯、秦伯:
晋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郑:
郑国国都新郑。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v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v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v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提问:
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第二自然段
思考1: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烛之武临危受命)
思考2:
这一段分别讲了哪三个人物?
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行为。
佚之狐:
荐
烛之武:
辞
郑 伯:
责
提问:
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思考1:
第三段写了怎样一件事?
(烛之武说退秦师。
)
思考2:
秦王放弃攻郑,为什么还要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明确: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讨论:
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分几步来进行的?
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郑既知亡矣。
)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
邻之厚,君之薄也。
)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
君亦无所害。
)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
明确: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一)善于利用矛盾。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三)善于揣摩心理。
四)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自然段
思考:
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
(晋文公不攻秦师。
)
提问:
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
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
第三课时
二、归纳本文的叙事结构及写作技巧
1.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五、文言现象归纳
1.词类活用(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1.词类活用(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1.词类活用(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1.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1.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1.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2.特殊句式(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2.特殊句式(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2.特殊句式(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2.特殊句式(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若不阙秦(缺)
4.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补充:
(1)音节变化现象
单音节词→双音节词
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淋坏”。
(2)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
晋军 秦军 妻子 子孙 绝境 中间 亲戚 作文
(3)双音节词较少,翻译不能拆开作单音节词,
如:
执事 宾客 布衣 可汗 阿爷 鞠躬 春秋
六拓展延伸及其答案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公曰: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其爱之也?
桓庄之族何罪?
而以为戮?
不唯逼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
公曰: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
“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
借) B.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从:
跟随)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
浓郁的香气)
D.虞不腊矣。
(腊:
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析:
B应为“听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
C.①桓庄之族何罪 ②虢,虞之表也
D.①师还,馆于虞 ②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析:
C(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表率领。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对于。
)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公认为: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②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
虞公为什么会灭国?
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附参考译文: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戒虞公说:
“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
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
”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
”宫之奇回答说:
“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
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
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
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
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
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
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
”
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
“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
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又说:
‘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
’又说:
‘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
’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
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
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
”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
“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
”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捉住了虞公。
3、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七、本课验收(课堂测评)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晋军函陵(军:
军队)
B.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
这)
D.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6、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
② ;
③ ;
④ 。
八、《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1.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
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
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
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2.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
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
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
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3.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
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
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4何谓君子之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
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
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6.“酒香不怕巷子深。
”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
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
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7《只靠一张嘴》
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
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
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8.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
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
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
烛之武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
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
唯有心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
9.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
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
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虑与渴盼。
如果没有对国家坚固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
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0.岁月给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满腹才学,却无人欣赏。
岁月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增加了他的才干,他虽满腹牢骚,可锐气未减,也未自暴自弃,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明白机会只会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而不同的只是时间而已。
11烛之武&佚之狐:
佚之狐乃狐,自知其力不足,国危之时,上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获得伯乐之美称。
但此事之前,佚之狐不用此人,怕的是失宠,畏的是失权。
则佚之狐是狐也。
烛之武乃虎,在深山“养精蓄锐”,在危难当前一跃而出。
他具有虎的品格,为保其国,不畏生死,奋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
“果断,从多方向围攻”。
烛之武是虎,是从高山冲下捍卫国土的虎。
1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
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
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退秦师导学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