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29943897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50.94KB
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docx
《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教案讲义完整版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考核方法:
1、《经济学基础》于期末进行统一命题的考试,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2、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对理论认识理解,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安春梅等: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微观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1
3.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许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厉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本篇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用此来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在初级经济学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了解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了解模型基本假设或条件与现实的关系,掌握数理分析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标是:
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微观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训练学生对现实问题抽象化、理论化的能力及经济思维习惯,通过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从复杂的现实过渡到简单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技巧。
教学内容:
本篇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个体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理论。
如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
其中供求理论是基础,也是核心。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基础课
主要参考书目:
《经济学》十六版萨缪尔逊华夏出版社1999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曼斯费尔德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
经济学的前提:
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
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本章小结: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1.西方经济学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
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组成。
(1)微观经济学: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本质:
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基本假设:
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市场出清。
(2)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
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缺点。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两种基本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
(2)计划经济。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法。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1)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2)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
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第五节 蛛网理论
一、蛛网理论
二、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
讨论题:
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谷贱伤农
案例二,易腐商品的售卖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
“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
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本章小结:
◆需求理论
1.需求: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P↑,Q↓;P↓,Q↑。
3.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3)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
4.相关商品:
(1)互补商品:
两种商品互相补充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如汽车与汽油。
(2)替代商品:
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如牛肉与羊肉。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理论
1.供给: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定理:
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P↑,Q↑;P↓,Q↓。
3.影响供给的因素:
(1)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2)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
(4)政府的政策。
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求均衡理论
1.均衡:
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2.均衡价格:
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
过剩与短缺。
市场价格>均衡价格:
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需求者压低价格,供给者减少供给量。
价格必然下降,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反之如此。
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
3.供求变化。
(1)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求定理: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弹性理论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弹性分类。
(1)E=0完全无弹性。
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
急救药)。
(2)E=∞无限弹性。
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
(3)E=1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如运输、住房服务。
(4)E<1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食品、药品。
(5)E>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奢侈品。
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可替代性。
可替代程度大Ed大,飞机。
可替代程度小Ed小,胰岛素。
(2)用途的广泛性。
用途广泛Ed大,电。
用途小Ed小,小麦。
(3)重要程度。
需求程度大Ed小,必需品,粮食。
需求程度小Ed大,奢侈品——旅游。
(4)支出中比例。
所占的比例大Ed大,汽车。
所占的比例小Ed小,香烟。
(5)调节时间或使用时间。
时间长Ed大,耐用品——冰箱。
时间短Ed小,非耐用品——报纸。
◆其他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收入弹性分类。
正常商品Em>0有三种
(1)收入富有弹性Em>1;如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奢侈商品。
(2)收入单位弹性Em=1。
如衣服。
(3)收入缺乏弹性0<Em<1。
如必需品(4)收入无弹性Em=0。
如食盐。
(5)收入负弹性,Em<0。
劣等品、吉芬物品。
如肥肉、土豆、籼米、公共交通等。
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4.恩格尔定律:
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
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恩格尔系数:
联合国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
30%以下最富裕,30~40%富裕,40~50%小康,50~60%勉强度日,60%以上绝对贫困。
第三章 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教学重点:
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
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五节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一、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讨论题:
比较分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异同
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简述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负。
5、试说明恩格尔曲线的经济含义。
6、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7、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正。
本章小结: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效用U: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2.两种效用理论。
(1)基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2)序数效用: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3.总效用TU:
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1)当MU>0,TU↑。
(2)当MU<0,TU↓。
(3)当MU=0,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解释:
(1)生理原因:
兴奋度递减。
(2)心理原因:
人性。
(3)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6.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货币也适用。
随着货币的不断增加,货币边际效用递减。
7.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假设前提:
消费者偏好(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
消费者均衡:
(1)把全部收入用完。
(2)每一元钱都化在刀口上,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效用最大化原则:
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8.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
价格P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边际效用递减,随着购买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愿意出价递减。
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增加,MU递减。
为了保证MU/P恒等于λ,商品价格要同比例于MU递减。
9.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序数效用论
1.理性消费者三大偏好:
(1)完全性。
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不同商品组合。
要么AB。
(2)可传递性。
如果A>B,B>C,那么,A>C。
(3)非饱和性。
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
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
2.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
线上任何一点X1与X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2)凸向原点。
(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预算线
1.预算线:
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线。
预算线上的每一点,X1X2两种商品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2.预算线的移动。
(1)平行移动。
收入减少,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2)两种商品的P同比例变动:
上升,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下降,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3)旋转。
其中一种商品P变化。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最优购买行为条件:
(1)把钱花光,买到商品的最大数量。
(2)追求最大的满足。
收入既定,预算线必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2.收入效应:
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
价格变动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其需求量的变动。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教学重点: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学难点: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和技术约束
二、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生产阶段的划分与生产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两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一、等成本线和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二、生产扩张线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与替代弹性
第五节规模收益
讨论题:
结合1958年大跃进案例讨论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在两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生产的经济区域?
4、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5、什么是规模收益?
怎样判定规模收益的类型?
6、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组合。
7、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组合。
本章小结:
◆厂商的目标:
利润最大化。
◆要素的连续投入
1.总产量TP:
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2.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3.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4.等产量线: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等成本线:
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
5.生产者均衡: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要素最适组合。
6.规模经济:
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2)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第五章 生产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机会成本。
成本曲线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成本的性质
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1、私人成本
2、社会成本
四、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成本
2、长期成本
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
1、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成本曲线
1、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二、成本弹性与函数系数
第四节成本的动态变化: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二、范围经济
三、学习曲线
第五节收益函数
一、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1、总收益曲线
2、平均收益曲线
二、边际收益
1、边际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第六节利润函数与利润最大化
一、利润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设
1、利润和利润函数
2、利润最大化假设
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思考题:
1、简述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私人成本与会计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
2、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3、试说明总成本曲线、总变动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
4、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怎样导出的?
5、简述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和适度规模的含义及确定适度规模的原则。
6、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7、简述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
8、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
本章小结:
◆生产成本:
生产一定产量所支付的费用。
机会成本:
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显成本:
会计学成本,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
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短期成本曲线。
短期:
部分投入可调整-可变成本VC: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包括:
原材料、燃料支出和工人工资。
部分投入不可调整-固定成本FC:
固定不变,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短期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要素费用。
包括:
厂房和设备折旧,及管理人员工资。
长期:
一切成本都可以调整,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
◆边际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1)SMC与AVC相交于AVC最低点。
(2)SMC与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
(3)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
短期。
◆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MR>MC,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MR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教学重点: 厂商的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四种市场的特征和均衡。 教学难点: 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寡头垄断模型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厂商的需求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曲线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基础 教案 讲义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