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1.docx
- 文档编号:2994382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6.71KB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1.docx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1
理论部分
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
(一)基本组织形式
1.方格网式:
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1)棋盘式道路网:
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
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
(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
2.放射式:
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
形式:
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
3.放射环形:
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
缺点:
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4.自由式:
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
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
缺点:
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
方格网+环形放射式:
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
1.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二.城市设计
(一)定义: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图底理论:
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漠视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提供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
二维空间静态分析(3)传统城市的3种实体形态:
[1]公共纪念物或机构[2]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3]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4)城市外部空间5种虚体形态:
[1]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2]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办公私密性过渡空间[3]与街坊外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4]与城市建筑形式相反地公园及庭园[5]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性开放空间系统
2.连接理论:
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成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
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重:
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元素。
建立:
连接关系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
[1]物质层面:
连接表现为用“线”将客体要素加以组织及联系。
[2]内在动因:
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丹下健三:
该理论的先驱[2]槇文彦:
在《集体形态之研究》中,将连接关系视为外部空间的最重要特征及法则,并提出了城市空间分为三种不同形态,即组合形态,超大形态及组群形态。
3.场所理论:
是城市设计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法》指出:
场所就是具有特殊网格的空间。
(三)城市设计内容:
(1)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2)构造城市景观体系(3)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4)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四)城市最近用地分类:
(1)居住用地:
R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3)商业服务也设施用地:
B(4)工业用地:
M(5)物流仓储用地:
W(6)交通设施用地:
S(7)公共设施用地:
U(8)绿地:
G
三.居住区
1.住区规划结构演变(发展理论)
(1)里坊制:
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市里坊制城市的典范,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的指导思想。
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2)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①被称为美国最早的有计划的住区模式,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与1868年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河滨小镇提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以后一个多世纪许多城镇住区发展的指导方针②特征:
采用曲线型结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成部分.
(3)邻里单位模式:
①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住区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②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思想对世界各国城市住区规划建造实践影响深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①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②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从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规模一般已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入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置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①扩大小区:
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
②居住综合体:
在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得到了体现,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也是十分有利的。
③居住综合区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6)新城市主义模式:
①与19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由安德雷杜案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提出的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由彼得卡尔索普倡导的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②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彼得卡尔索普的”交通导向开发”基本模型,即TOD模型,策略就是提出城市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应该朝着公交(轻轨或公共汽车)导向,而不是汽车导向发展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③TOD社区是指围绕着公共交通车站或公交枢纽建设的一个高密度多功能混合社区④一个典型的TOD住区规模从20-40hm2不等,其构成包括1000-2---户以公寓和联排为主的不同类型住宅,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
TOD社区
(1)中心区距边缘地区步行距离约为5-10分钟路程(400-600米)
(2)社区活动集中于中心地区:
有公共汽车站、商店、饭馆和服务设施、小商行、社区会议厅、地方图书馆、可有一个托儿所,小型的公共广场或绿地。
靠近该中心地区的边缘,还可有一所小学。
(3)中心地区住宅是高密度、层数少的无电梯公寓或市内住宅。
中心地区外围是低密度的联排住宅。
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有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该优先考虑。
特征:
(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通行路线(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公共使用的街道(4)为了围和街道空间以行驶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脊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2.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1)按功能要求划分:
①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
②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核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④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需要。
⑤道路的走向和线形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2)住区道路分级:
①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②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③组团级道路:
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④宅前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
②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③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何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函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该注意减少土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④在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⑥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只要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⑦如果道路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设置车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铺设。
⑨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力地结合。
⑩应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
(4)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①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
②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③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
(5)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①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②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查过10%。
③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④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
3.住区景观:
(1)住区内绿地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2)住区室外水体环境:
排水系统、雨水收集、景观水。
(1)景观水:
景观水应自然融汇在绿化和建筑之间,岸型曲线流畅,水面与地面接近,应注意亲水空间的安全性。
景观水应为流动循环水。
在具体设计方面,大水面以不规则为宜,从而反映自然水体意象。
4.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部分局势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避免缺点,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的手法。
(2)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
优缺点:
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部分建筑朝向较差,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结构、施工较复杂,不利抗震,造价增加。
(3)混合式布置:
以上两种形式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形式呈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
优点:
创造丰富的外部空间和独特景观。
建筑界和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5.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
R01
(2)公建用地:
R02(3)道路用地:
R03(4)公共绿地:
R04
四.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优缺点
1.再开发:
是将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复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