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9941307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2.37KB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
2019年教师资格面试《高中语文》考题汇总
高中语文《包身工》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天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包身工》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掌握“包身工”吃住情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你在授课中是如何体现文章中的感情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进行范读,在黑板上强调一些易读错的生字。
【明确】猪猡、弄堂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关于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题材之一,是速写,特写等文学样式的总称,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样式。
那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旧中国一群包身工生活的。
【明确】分别从吃和住两个方面描写。
(三)深入研读
1.那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包身工的日常生活呢,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读一读。
【明确】吃—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
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
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的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2.读到这些,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人活得不像人,没有人的尊严,人权受到了侵犯。
3.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小组合作讨论:
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呢?
【明确】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利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
三个原因:
可靠、安全、廉价。
4.能够看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的这篇文章?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包身工的处境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同情、悲愤。
(四)迁移拓展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习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
【明确】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侵略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夜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我们学习《包身工》这篇文章,了解了他们遭受的非人待遇,知道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更要珍视现在的美好,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业:
1.当我看到包身工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我感到了幸福。
当我看到芦柴棒身患重病,仍遭到老板毒打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百般呵护,我感到了幸福。
请以“当我看到……的时候,我想到了……我感到了幸福”为句式,写一段幸福感言。
【答辩题目解析】
1.《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你在授课中是如何体现文章中的感情的?
【参考答案】
在本堂课的讲解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感情的渲染和体悟。
首先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感触,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种子。
其次,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和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初步体情。
重点通过研读课文的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和情景想象的方式鼓励学生品析词句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整体包身工生活日常、个别包身工被虐待等场景的体会,感悟文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进而深层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包身工的境遇和作者的愤怒之情。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参考答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四川省绵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归去来兮辞》
3.基本要求:
(1)带领学生朗读理解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3)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答辩题目
1.简要说明什么是辞赋?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
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
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感受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
(三)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文本作答。
明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②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明确: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明确: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四)拓展延伸
谈谈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总结,深化感情。
(陶渊明,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摒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作业:
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向往田园
归隐
淡泊明志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说明什么是辞赋?
【参考答案】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
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
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参考答案】
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
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逍遥游》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安徽省芜湖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逍遥游》节选
3.基本要求: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形象;
(2)细细品读文本,体会庄子博大思想;
(3)适当的板书设计,试讲时间10分钟。
答辩题目
1.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2.这节课你是如何安排课堂活动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同学们以前学过庄子的《秋水》,还记得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
)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
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今天,我们来学一个赫赫有名的故事——《逍遥游》,看看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板书题目)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疑难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映的共同问题。
3.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明确】
(1)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
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2)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明确】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齐声朗读第一段。
思考:
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也”“以息相吹也”。
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3.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
【预设】鲲鹏。
4.鲲鹏的形象如何?
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
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
女同学思考:
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明确】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5.有人说:
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
那么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
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
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
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
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
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作业:
请以“我真想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敝屣富贵、淡泊名利
【答辩题目解析】
1.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
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
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
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
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
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
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
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
人总是会死的。
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
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
天人合一。
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这节课你是如何安排课堂活动的?
【参考答案】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较难,所以,在导入环节,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让大家温习旧知识,唤起学生对庄子的相关知识的记忆。
在新课教授的环节中,我先采取的活动是让大家自读课文去查找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自主合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一起分享。
对于庄子思想的理解,安排小组合作讨论,让大家结合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去探讨庄子思想的内涵,并且理解。
这样的安排我认为能够突破重难点,达成我这节课设立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望海潮》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望海潮》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这节课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
为什么这么安排?
2.柳永的词都有哪些特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著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
(板书:
望海潮)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1)上片:
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2)下片:
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三)深入研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鉴赏。
(每人也可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交流。
)
【明确】
(1)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2)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2.探究赏析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4)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明确】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
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明确】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小结作业
小结: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作业:
用散文化的语句描述《望海潮》中你所喜欢的词句内容。
【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生活图景
赞美
【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法?
为什么这么安排?
【参考答案】
这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上课前让学生猜谜语,引出杭州这个城市。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谜语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本课的兴趣,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本篇课文要讲的就是关于杭州风光的宋词,这样的导入方法和本课有着恰当好处的关系。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柳永的词都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
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马嵬》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省东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马嵬》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表达效果;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置?
2.简单介绍李商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追忆逝水年华般的怅惘之情,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会。
回顾往事,不堪回首的不仅仅有李商隐,今天,我们通过《马嵬(其二)》一起走近另外一个惘然伤怀的灵魂。
(板书:
马嵬)
(二)初读感知
1.读诗。
(1)两人读,齐读一遍;
(2)教师范读,划分节奏后的诗,两人读,齐读一遍。
2.解题
(1)同学们,我们反复强调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看的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2)这首诗的题目是《马嵬(其二)》,你从题目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明确】
(1)马嵬之变: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
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
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
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
另一幅为毕沅所题: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2)吟咏历史事件———咏史诗。
(3)诗文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关。
(三)深入研读
1.读翻译
同学们,现在一人模拟玄宗读前3联,一人模拟义山读尾联,其它人尝试进行理解。
【明确】
陡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怎么你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
2.情感基调。
哪位同学想再来读一读,其他人思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讽刺批判。
3.
(1)既然诗歌的题目是马嵬,那么诗中哪两联描写了马嵬之变?
【明确】颔联和颈联
颔联写声音,颈联写时间。
(2)小组讨论:
颔联写了哪些声音,颈联写了几个时间段?
分析其内涵。
【明确】
(1)禁卫军夜间巡逻用的梆子声,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点?
【明确】
一个是警戒之声,紧张危急,一个是报晓之声,宁静安详。
———昔安今危
一个是逃难生活的惶然无措,一个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纵情欢乐。
———昔乐今苦
总结:
两种声音进行对比,将唐玄宗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中还有两个词是互相呼应的:
空闻和无复。
【明确】无复———再也没有,表现玄宗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怀念,渴望重享昔日的欢乐。
空闻———虎旅传宵柝的目的本来是保护玄宗和贵妃的安全,但现在这一声声梆子声让玄宗心惊胆战,因为他们要发动兵变啊。
(2)此日和当时都指的是时间,此日指的是杨贵妃的死日,当时又怎样呢?
【明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发誓要生生世世做夫妻,永不分离,而且嘲笑牵牛织女一年才能相见一次。
但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
玄宗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吗?
【明确】没有,杨被赐死。
总结表现手法:
对比。
总结:
没有当时七夕笑牵牛的荒淫无道,哪有六军同驻马的痛心疾首?
所以杨贵妃的悲剧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明确】悲剧的承受者恰恰是悲剧的制造者。
4.那句话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首联。
结合注释一的典故。
杨妃死后,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诺言,这可信吗?
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 面试 考题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