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9937258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87
- 大小:254.07KB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设计.docx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设计.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设计
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教案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2011年11月于荆门)
A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公输》(九年级下)黄石市第16中学盛曦
2.《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天门市江汉学校冯丽君
3.《伤仲永》(七年级下)武昌水果湖第二中学刘光龙
4.《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鄂州市第一中学陈郭
5.《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年级下)宜昌金东方学校·初中景书芳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7.《爱莲说》(八年级上)襄阳市第二十六中学赵艳
8.《公输》(九年级下)荆门市钟祥兰台中学聂晶
9.《马说》(八年级下)潜江市刘岭中学刘丽萍
B组参赛选手讲课教案
1.《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中心学校魏华
2.《小石潭记》(八年级下)恩施州来凤县实验中学周荷慧
3.《口技》(七年级下)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中学孙丽
4.《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随州市广办中心中学傅爱芳
5.《满井游记》(八年级下)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刘兰兰
6.《三峡》(八年级上)仙桃三中张霞虹
7.《狼》(七年级下)江汉油田油建学校申红燕
8.《满井游记》(八年级下)武汉市第六中学初中部汪霞
9.《小石潭记》(八年级下)咸宁市赤壁市第五初级中学饶爱华
10.《木兰诗》(七年级下)荆门钟祥市东方之星外国语学校 沈红丹
《公输》教学设计
黄石十六中盛曦
【文本分析】
《公输》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均为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学习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丰富文言知识的同时,充实自己的心灵。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
文章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辩性散文之一。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工匠学者,墨子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
不过,他最为关心的依然是社会政治问题。
墨子和孔子一样讲“爱”,但墨子讲爱,与儒家讲仁爱有亲疏尊卑之分,讲爱有差等不同,墨子讲爱无差等,一视同仁,“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
儒家讲义,墨子也讲义,但他的义,即是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原则出发,他主张“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在课文《公输》中墨子强调要讲利人的大义,反对伐无罪之国,并以实际行动来制止战争,不仅表现了一个思想巨人对时代、对社会的思考,还以“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的牺牲精神践行着自己的主张。
文本教学资源丰厚,是不可不重视的经典名篇。
首先,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宋顿成危卵之势,在此关头,墨子只身往楚。
先见公输,公输服;再见楚王,楚王曰“善”;可楚王并未因此而放弃攻宋计划,甚至在推演不胜的情况下,公输又起杀墨子之心。
再者,墨子不是逞口舌之能的说客,而是有着博大思想的思想家,文中的两处论辩集中反映了墨子“兼相爱”的主张。
还有墨子的劝说技巧高超,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论说逻辑严密,类比譬喻,精辟传神。
说公输时,墨子先以“借子杀之”为喻,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来做文章,连用五个“不可谓”,深入揭露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和“义”的虚伪性,层层推进,句句在理,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纸上,使公输盘最终不能不服。
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
旁敲侧击,由一个完全有悖事理的情形谈起,看似随性无意,却突然话锋一转,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
捧人贬己,绵里藏针,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教学取向】
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要了解古贤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要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克服文字障碍,自主地循文入义,并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亲近经典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思考。
语文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先秦散文叙事简洁,字字有味,而本文在记叙论辩的时候,却又不惜笔墨,或气势如虹,直指主题,或字字珠玑,意蕴悠长。
非诵读涵咏不得其真,非仔细对比不得其味,非还原场境不明其理。
结合本文特点,拟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研读中了解墨子在文中的思想,进而了解墨子其人,初步感知诸子散文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传统文化,用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灵。
【过程设想】
一导入课文
由诸子百家导入,简单介绍墨子及其主张。
二熟悉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默看课文,看懂文意
2切入课文,梳理文脉
转换人物角度用一句话梳理课文。
三研读课文
1品一品:
墨子说公输的技巧,墨子对“义”的诠释
(驳论点)批驳公输“义”的虚伪性,诠释“义”的内涵:
智、仁、忠、强、知类。
层层推理,逻辑严密,咄咄逼人。
2练一练:
墨子说楚王的技巧,墨子对“利”的理解
(驳论证)类比设喻,论证攻宋对楚无“利”。
捧人贬己,绵里藏针。
3辩一辩:
墨子达到目的,是“说”起到的作用吗?
为什么?
(显力量)光有口舌之利,不足以令楚王打消野心,模拟攻防,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才让墨子全面胜利。
四小结提升
思考:
墨子要完成劝说的任务,让野心勃勃的楚王停止攻宋容易吗?
为什么他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师小结:
墨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非攻”“兼爱”的思想闪烁熠熠光辉。
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程中最辉煌的一页,她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拓展阅读先秦诸子散文,并与周围的人讨论各流派的基本思想。
板书设计:
公输
《墨子》
公输助楚攻宋未果
晓以大“义”
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示以“利”害
现以“力”量
楚王被迫停止攻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天门市江汉学校:
冯丽君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
本文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分“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期”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
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
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接受,从而使齐国得到大治。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
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之一——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
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争取尽量回避概念,而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的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
在重点解析类比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去积淀类比的精华,让他们在激情中,创造类比的神奇。
我们深知,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将先出示例题和示例,引导学生在示例中捕捉到类比的二者,理顺二者的相似特点,让同学们在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中进行创造。
【过程设想】
第一板块:
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俗语引入。
2、教师范读。
3、正音断句。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燕(yān)、赵、韩、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4、自由朗读。
5、释词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
采纳,接受。
谏:
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题解:
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5、翻译引路。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忌不自信:
(自信:
自信:
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与坐谈:
(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王之蔽甚矣(敝:
被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闻:
使……听闻)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
6、角色翻译。
7、订正点拨。
第二板块:
精读文本,突破类比。
1、领略比美。
2、赏读进谏。
3、解析类比。
邹忌:
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受蒙蔽
齐王:
宫妇私王朝臣畏王四境求王
所以齐王也蔽甚矣
类比解析图(两次叠影在上图上,引导同学们思维,而后消失)
甲:
abcd
乙:
abc
所以乙也d
4、类比特点,以小喻大。
类比
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皆以美于徐公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客求臣四境之内,莫不求王(国家大事)
以小见大
5、解读赏谏,点破烘托。
三问
比美
三答
进谏三比
三赏
赏谏
三期
结果四国朝齐
三、四段写齐王接受进谏之后,颁发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战胜于朝廷。
这除了能表现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从谏如流以兴利除蔽的性格特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从侧面烘托邹忌的重要,烘托邹忌的高超,从而表现了邹忌的性格特点。
(录音)
进谏进谏技巧实事求是,精于思考,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第三板块:
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1、延伸类比,升华积淀。
2、示例引路,凝神创作。
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发表议论。
(例题、示例录音)
例题:
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十二三岁的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
请你们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示例:
老人家,您看到了窗外的那些树吗?
这些树大都高大茂盛,它们之所以能够挺拔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因为它们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更因为它们承受着风雨雷电的打击。
而它身旁的那棵矮小丑陋的树,却因长年躲避在大树脚下而显得矮小,没有一点活力。
人和树一样,过度的呵护与宠爱是有害无益的,我想您一定会希望您的孙子长成参天大树吧。
题目:
用类比的方法发表议论。
老师上届送走的毕业生中的张明考上了北大附属高中。
他大脑灵活,基础坚实,学习勤奋,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本届毕业生中的李华,在以上方面和张明一样,就是时不时出现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
请你用类比的方法为老师设计一段鼓励李华的话。
3、激情展示,精当点评。
4、小结课堂,寄语学生。
《伤仲永》教案
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刘光龙
文本分析:
《伤仲永》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早慧少年因不继续学习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作者由此生发议论,表达了“先天禀赋固然可贵,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的”观点。
文章简短,内容浅显,初一学生基本读懂它没有大问题,只是有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必须加以强调,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
另外,文本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最后一段议论,首先这一段理解就较困难,相较故事本身而言,其义更为抽象。
加之这一段可以说是点明文章中心的段落,集中而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此在这一段的教学上应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完全理解,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从这个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学取向:
鉴于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故首先应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能,即在不读错字的基础上,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次是让学生关注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教给他们对相同类型的文言词语进行归类总结,同类的实词的解释规律,把虚词的多种用放放到一块去比较,以提高积累文言词语的效率。
第三是把文章的最后一段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段话的意思,并对作者所讲道理进行分类。
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主旨,从而受到教益,同时为下一步的拓展延伸作铺垫。
最后即是本文的拓展延伸部分。
讲述几个早慧少年最后落得让人扼腕的结局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受于人”是否仅指“文化知识教育”“获利的教育”。
实际上王子先生所说的“受于人”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应包括道德品质和思想性格方面的教育,一句话,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就是“现代仲永”
过程设想:
一、导语引入,由项橐、甘罗、周瑜等古代少年成名的英杰说起,引入反面的例子少年方仲永,从而引入文本,激发学生兴趣。
二、检查预习,学生朗读全文
正音的同时,对有些节奏把握不到位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改正。
正音谒邑称扳泯
节奏:
见课后练习二
补充: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父/利其然也,……
三、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
以师生对话形式去复述课语言一二自然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归纳总结。
意动用法,归类:
异、奇、伤、利、宾客等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读该段并对其重点分析,以使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目的,从而受到教育。
虚词“于”的几种用法的小结。
五、讲故事,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王子所说的“受于人”的内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鄂州市第一中学陈郭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第六单元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经>两首》这五篇古代诗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这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借鉴意义。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1段写邹忌进谏的依据;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成效。
从全文看,第1段的叙事是第2段设喻说理的前提,第2段是设喻说理的本身,第3段则是第2段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段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避免了直接批评、触犯龙颜引起的杀身之祸,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易于接受。
他之所以成功,全在于他善用设喻说理的“讽谏”艺术。
其次,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听到他们的赞誉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他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尤其能“暮寝而思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说明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于是入朝见威王”又显现他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鲜明地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
再次,语言简练、生动。
简练:
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而用语极为简洁。
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
生动: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教学取向】
作为课程资源,本文主要让学生学习邹忌的说话方式,学习他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现在的学生,一般自我意识强,说话不太为对方着想,不怎么注意别人的感受。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如何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自己于事理中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这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规定,“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由此,本课的教学以“对话文本”---“对话情节”----“对话人物”----“对话生活”四个环节展开,现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设喻说理、委婉劝说的方式,使道理浅显易懂,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2.过程与方法:
本文浅显易懂,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初级目标),演出对话情境(高级目标)。
在多次的诵读中,逐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际交往中尽量用委婉劝说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
二、教学重点:
1、多种形式诵读,理清文章情节。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参与表演。
3、学习运用设喻说理、委婉劝说的方式,使人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三、教学难点:
1、自编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2、揣摩人物心理,参与表演。
四、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和白话文阅读一样,也要坚持整体阅读。
不要陷入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字词句分析的老套路中。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1.以读代讲。
由于课文比较浅显,对照注释能弄懂大意,所以学习的重点不需要放在讲解上。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课文。
2.引导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赏析人物。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可让学生自我想象表演这段对话。
3.合理想像,培养学生想像力。
齐王听到谏言心理怎么想的?
齐王会有怎样的表现?
4.教学中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的互动,提倡师生同读、同议、同品,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同伴和向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过程设想】
预习目标:
1、读熟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读懂文意。
能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试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简介《战国策》。
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对话文本: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
2、巧编练习。
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三、对话情节:
1、解读课题。
根据课题,将文章内容划分为“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两大部分。
2、分男、女生再读文本,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讲述“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的故事,注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情节。
四、对话人物:
1、结合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借助多媒体投影出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本环节可通过读出不同的语气来体会人物心理);
2、结合对话内容,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
用自己的话设计人物对话之前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3、用自己的话概括邹忌的人物形象;
4、师生合作读第三段,对话齐王;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你是齐王,准备采纳邹忌的谏言前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准备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现在请你来作一场现场报告。
五、对话生活:
1、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口语运用训练(三选一):
a、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b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c、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六、小结。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齐
忌王
讽纳
喻谏
以战
小胜
见于
大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初中景书芳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的内容,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士”人邹忌委婉地劝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语言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文字言简意赅,意蕴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战国策》内容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邹忌便是齐国的“士”。
“士”,作为独特的阶层,是古代知识分子里杰出的代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尤为让人注目。
“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这些“士”人,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邹忌作为“士”人的代表,《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初中阶段让学生了解“士”的一个窗口,编入九年级教材,理应成为师生了解“士”的一个通道。
而本文里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又显得极为高明。
其高明之处,课题里的“讽”字尽显其妙。
从内容上看,文章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邹忌在家与徐公比美,没有被妻、妾、客三人的赞美所迷惑,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为后文铺陈;第二部分写邹忌用自身经历类比,讽谏齐王除蔽纳谏,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纳谏的成效和深远的意义。
从情节发展来看,“讽”字在全文一线贯穿。
邹忌为什么采用“讽”谏的方式、如何“讽”、“讽”的成效如何,便成为情节发展之脉络。
由“讽”识士之智、明士之聪、窥士之美,可为教学之突破点。
【教学取向】
《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青年教师 优质课 竞赛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