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教育比较.docx
- 文档编号:29935146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1.35KB
世界各国教育比较.docx
《世界各国教育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各国教育比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各国教育比较
第一章学校教育制度比较
第一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各国学校教育制度
一、中国的学制
二、日本的学制
三、美国的学制
四、法国的学制
五、德国的学制
六、英国的学制
七、俄罗斯的学制
第三节世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
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逐渐扩展义务教育的范围,不断延长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促进了各种学校的建立。
1、学前教育
自从有了人类,实际上就有了对幼儿的教育。
现代学前教育则是从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发展的。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大批的劳动力包括妇女劳动力进入市场。
妇女就业造成了不少幼儿无人照顾、流落街头等现象,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建立专门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来照顾幼儿便成了一种社会需要。
1770年,法国牧师奥柏良(JeanFrederickOberlin,1740-1826)办了一所慈善性质的“编织学校”,招收本教区贫民的3岁以上的幼儿。
该校是法国“幼儿学校”的开端,也被认为是现代学前教育机构历史的开端。
此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bertOwen,1771-1858)于1816年在苏格兰的纽兰纳克创办了第一所具有教育职能的幼儿学校,专为2~6岁的工人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W.Frobel,1782-1852)在德国的布兰根堡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
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学前教育机构迅速发展。
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国政府于1881年明令组织“母育学校”,从而将原来由私人经办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转变成了国民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1887年法国教育部又颁布法令,指出母育学校是初等教育机构,招收2~6岁的男女儿童,照顾他们体、德、智的发展。
英国政府于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招收5~7岁幼儿的幼儿学校为初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2、初等教育
在15世纪前,欧洲各国已经存在各种类型的初等学校。
这些学校主要由教会兴办,招收贵族子女,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学等方面均未建立起正规的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等级性和非正规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15世纪开始,初等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出现了一些由教会和慈善团体为劳动阶层子女开办的世俗初等学校。
从18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广大劳动者进行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欧洲各国初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
到了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开始从教会手中取得教育的领导权,纷纷兴办公立小学,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的知识与技能,灌输资产阶级的道德精神。
从19世纪后半叶起,欧洲各主要国家相继通过立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推行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制度。
英国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建立了5~12岁的七年初等义务教育制度。
德国1872年颁布《普通教育法》,规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
法国于1881年和1882年先后颁布教育法令,规定对6~13岁儿童实施免费的、世俗的初等义务教育。
3、中等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学校、行会学校是现代中等教育机构的前身,现代意义上的中学产生于16世纪。
14-16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颂扬和肯定人的能力,要求人性的解放,主张在一切领域中都贯穿“抑神扬人”的原则,反对神权和愚昧。
这一思想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其主要特色表现为冲破中世纪的神学束缚,建立新型学校和教育体制,力图培养具有新世界观、掌握广泛知识和文艺修养、能力得到发展的新人。
1537年,德国教育家斯图尔谟(JohannsSturm,1507-1589)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城市立拉丁学校的校长。
以人文主义原则为指导,斯图尔谟对该校进行了改革,他把学校分为10个年级,儿童7岁入学,17岁毕业,每年都有隆重的升级仪式;学习的课程有拉丁文、希腊语、音乐、修辞学、逻辑学、初等数学、几何学、天文学、戏剧表演等,课程的门类和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扩展。
很快这所学校就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拉丁学校,也是历史上第一所文科中学。
仿照斯图尔谟的文科中学,德国许多地方在16世纪下半期开办了大批中学。
同时期,法国南部波尔多城的文法学校、英国的伊顿文法学校都是贯彻人文主义精神的新型中学,足以和斯图尔谟的文科中学相媲美。
到19世纪,文科中学已成为欧洲国家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这类学校的一端并不和小学衔接,而是和预备学校或预备班衔接;另一端则和大学相衔接,它的目的是为大学培养新生,为教会培养僧侣,为国家培养官吏。
1708年,德国教育家席姆勒(C.Zemmler)首创实科中学,称为“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比较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的教学。
同一时期,法国圣乐会创办了具有实科方向的中等学校,教授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英国也设立了实科性质的中学。
到19世纪,实科中学已经成为普通教育中的一种类型。
尽管当时实科中学的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其毕业生只能升入低于大学水平的技术学院,但实科中学担负着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它比起文科中学来更接近生活,更适应生产需要,因此它更具有鲜明的现代中学的性质。
4、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古已有之,如古希腊柏拉图在公元前386年创办的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吕克昂学园等。
产生于12世纪的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
中世纪大学既有教会创办的,也有市民自发成立的。
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这些大学具有独立自主性,分设艺、法、医、神四科。
艺科为低级科,是其它各科的预备科,法、医、神为高级科。
各科都设有规定的课程。
大学设有学位制度,通过考试确定学位候选人资格,逐渐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作为大学教育某一个阶段正式完成的标志。
中世纪大学与古代大学相比,已有了很大区别,基本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内涵。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欧洲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干预,高等学校逐渐转化为国家主办,基本清除了宗教的影响。
各国政府通过改革中世纪大学,创办新大学,逐步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17世纪中叶,英国对牛津、剑桥大学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增设了许多新学科,如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化学等。
英国还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创办新型理工科大学,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这些新型大学有1836年建立的伦敦大学,1851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学院,1862年建立的南安普顿学院等。
德国于1694年创立哈勒大学,该大学以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基本办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上采纳了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从而使大学的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F.W.V.Humboldt,1767-1835)创建柏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力图把柏林大学办成科学和学术的中心。
在柏林大学的影响下,德国陆续新建了一些大学,如1818年建立了波恩大学,1826年建立了慕尼黑大学。
一些旧式大学也仿照柏林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整顿。
5、职业技术教育
近代的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18世纪后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大工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以传授现代生产科学原理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
德国早在18世纪40年代末就创立了柏林实科学校。
19世纪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在农业、渔业、矿业、工业、商业、交通等部门都创办了各种专门学校,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法国在18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如土木学校、矿山学校、船舶学校等。
英国虽然是最早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但它的职业技术教育并不发达,职业训练以传统学徒制为主。
进入19世纪后,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先后创办了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有1800年创办的皇家学院,1845年创办的皇家化学学院,1851年创办的皇家矿业学院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国先后通过立法建立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初、中、高三个层次。
6、师范教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但古代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有知识、有经验的人都可以担任教师。
直到17世纪末期,才产生了师资培养的机构——师范学校。
1684年,法国神父拉萨尔(J.B.deLasalle)在兰斯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但现代师范教育是在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儿童入学率的提高,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欧洲各国都建立师范学校或者采取其它方式来培养师资。
法国于179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1833年,法国通过了《基佐法》,规定每省办一所师范学校。
德国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建立了一批师范学校。
到19世纪20年代,小学教师必须出自师范学校在德国已成定规。
到1831年,德国各地都建立了师范学校。
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于1839年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随后各州也相继办起了师范学校。
英国于1840年创办了教师训练学校,1888年在大学设师资训练系,培养小学师资。
7、成人教育
现代成人教育产生于18世纪以后,是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
随着欧美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产生,急需培养民众的民主思想及政治能力,向劳动者传授新知识及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
英国是成人教育的先驱。
初期的成人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多为补习性质。
1711年,英国基督教知识促进会设立成人夜校,教贫穷的人读书、写字、计算,目的在使一般穷人能读《圣经》,接受上帝的福音,成为宗教的信徒,这是英国成人教育的第一声。
此后,另一类为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教一般民众基本知识、技能的成人学校不断出现。
如创办于1799年的工人学习班,创办于1824年的民众学院。
这一时期,美国设立的成人教育机构有公立图书馆、夜校、游行讲演团、工人学院、女工暑期学校、博物馆等。
丹麦设立的成人教育机构有民众高等学校、补习学校、公共演讲、图书馆、合作社等。
19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用立法确立了成人教育的地位,从而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1919年,英国复兴建设部成人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史密斯报告》,该报告对成人教育的特性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成人教育是一种永久的需要,是普及的和终身的,它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德国1919年宪法中也明文规定各州都要促进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大众教育制度。
虽然从16世纪开始,西方各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就逐渐出现了,但在19世纪末之前,各种学校教育机构还处于游离状态,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程度上的区别,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别的衔接关系。
即使程度相近的学校,彼此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后学校的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并解决上下级别学校衔接、不同类型学校分工以及办学权限等问题。
于是,使大量散落各方的学校逐渐聚合成为学校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被提上西方各国的议事日程。
大约在19世纪末,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行政体制比较
第一节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
第二节各国教育行政体制
一、各国教育行政体制
二、各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第三节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㈠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㈡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㈢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㈣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对几个主要国家的现行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各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学习目标]
⒈了解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⒉了解主要国家的现行教育行政体制,理解其类型。
⒊掌握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知识点选摘]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行政体制是随着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前,西方各国教育掌握在宗教团体和私人机构手中,国家和地方行政机构没有直接参与教育事业。
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近代国家的建立,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发生相应的变革。
近代国家认识到教育的生产性和公共性,为了满足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实现国家的目的,于是大力兴办教育,逐渐加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从此,教育的世俗化和公共教育制度得到迅速发展,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事业。
公共教育制度与国家教育行政是密切相关的。
公共教育制度的出现,势必要求国家对它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公共教育制度是教育行政存在的前提条件,而教育行政是公共教育制度运行的保证。
这样就出现了现代意义的教育行政体制。
国家为了规范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地发挥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直接参与和控制。
自19世纪下半叶起,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以立法形式相继建立起公共教育制度,健全教育管理机构,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使国家教育管理的权力不断强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管理权力。
例如,英国教育长期为教会把持,在1833年之前,英国没有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教育事业完全由私人及宗教团体举办。
1833年,国会通过以2万英镑补助初等学校建筑用费的决定,这是英国教育从仅仅作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
但是,国会最初仍将教育补助金的管理与分配交由两个教派团体负责。
后来,随着补助金的增多,需要加强管理,英国政府便于1839年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监督已成为年度拨款的教育补助金的分配和使用。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是英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开端,标志着国家干预教育的开始。
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成为政府负责初等教育的机构。
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建立了公共的初等教育制度,赋予教育局以更大的职权,规定教育局负责办理公立初等教育,监督学校委员会的征税、办学,并授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负责公立初等学校事务。
1900年成立中央教育委员会,接管原教育局、科学与艺术局及慈善委员会的工作。
1902年颁布《巴尔福教育法案》,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制度。
按照这个法案,各地普设地方教育委员会,兼负推行初等和中等教育两方面的职责,逐渐形成郡、市、镇、乡四级地方教育行政单位。
根据《1944年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部,1964年又与科学部合并,改称为教育与科学部。
美国在殖民地早期,教育由各村镇自行办理,市镇会议承当教育行政职责。
以后随着人口增多和市镇的扩大,市镇当局无法包揽一切教育事宜,便设立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教育事务。
独立后,美国通过制定宪法,确定了由地方(主要是州)掌握教育权的原则。
1825年,北卡罗来纳州创设州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基金。
1837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法令设立州教育委员会,以负责州教育行政工作。
1839年,康涅狄格州创设教育委员会。
从此,州教育委员会这种教育行政机构在各州逐渐设立。
由于确立州掌管教育职权以及成立州教育委员会为实行教育领导职权的机构,美国教育由放任自流走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学校日增。
南北战争后,美国各级教育日趋发展,但各州各自为政,迫切需要协调配合。
联邦政府在教育行政方面虽不能集权,但也不得不加紧过问和处理教育事宜。
1867年,国会通过法令设置联邦教育部,负责收集全国各地教育发展的统计资料,交流全国教育情报。
但教育部成立不到一年便被降级为教育署,附属于内政部,成为一个负责教育调查统计的机构。
1870年又改称教育局。
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教育署或教育局,其职权均未有实质的变化。
他们仅仅是一种服务性的机构,而不是管理领导教育的权力部门。
法国在近代以前,没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主要由教会和私人办理。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兴起,众多启蒙思想家看到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力量,纷纷要求打破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家,建立国家的教育制度。
这些主张为国家从教会手里接管教育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在大革命时期,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教育,试图建立统一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领导机构,以培养新一代成为合格的共和国公民。
1799年,拿破仑时代开始。
拿破仑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措施。
在1806年颁布设置“帝国大学”的法令,1808年又公布“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宣告“帝国大学”正式成立。
规定帝国大学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而且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为保证帝国大学能忠实地为帝国服务,拿破仑还规定全国所有从事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的人员都必须加入帝国大学,并宣誓忠于职守,绝对服从帝国大学校长的领导。
至此,法国正式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章学前教育比较
第一节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各国学前教育目标
一、各国学前教育目标
二、各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
第三节各国学前教育机构
一、各国学前教育机构
二、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
第四节各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各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二、各国学前教育内容的区别
第五节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二、学前教育模式不断融合
三、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
[内容提要]
本章简要回顾了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国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并从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机构、学前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对各国的学前教育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世界学前教育的改革趋势。
[学习目标]
⒈了解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历史,理解各国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⒉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目的,掌握其共同点。
⒊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机构,掌握其特点。
⒋了解各国学前教育的内容,掌握其不同点。
⒌掌握世界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知识点选摘]学前公共教育的发展
学前公共教育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的生产力已发展到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特别是在几个发达国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和大农场。
城乡的独立手工业者和小农遭到破产。
妇女和儿童为生活所迫被卷入劳动力市场。
在许多家庭里,妻子和丈夫一样地外出工作,造成孩子无人照顾,安全得不到保证,这一现象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不得不为学前儿童设立专门的公共教育机构,以保证资本家获取廉价劳动力。
同时,另有一些慈善家,为了使那些无人照管的孩子生活下去,也开办了一些幼儿学校、婴儿学校或苦难儿童保护所。
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事业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了一定的发展。
阅读材料4-1
首批建立的学前教育机构[1]
年代
国家
学前教育机构
创办者
1770
法国
第一所编织学校成立
牧师奥柏良(JeanFrederickOberlin)
1816
英国
第一所幼儿学校成立
欧文(RobertOwen)
1837
德国
第一所幼儿园成立
福禄贝尔(F.W.Frobel)
1856
美国
第一所幼儿园成立
舒尔茨夫人(MrsCarlChurz)
1866
俄国
第一所幼儿园成立
1876
日本
第一所幼儿园成立
政府
1888
印度
第一所幼儿园成立
1903
中国
第一所幼稚园成立
湖北巡抚端方
从上表也可看出,各国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的先后是与其工业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出现得也较早;相反,工业发展较晚的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出现得也比较晚。
这个时期的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绝大多数属于保育和救济性质,其服务的对象多为今天所谓的“文化不利”儿童。
师资水平也比较差,多请一些不能从事专业化工作的中老年妇女担任教师,看管和照顾父母均外出工作的儿童。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国学前教育机构迅速发展。
如美国从19世纪初的10多所幼儿园,发展到了1887年的544所,1915年则发展为9486所。
英国在1870年7岁以下幼儿入园数为1802419人,到1900年则增至5299469人,3~5岁幼儿的入园率由1870年的24.2%上升到1900年的43.1%。
在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这一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因素有了很大增加。
20世纪初以来,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德克乐利(OvideDecroly)、格赛尔(ArnoldGesell)等人,陆续进行了一些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发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而实际的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早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前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因素逐渐超过了原来的照顾因素,教育功能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功能。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特别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学前教育开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趋向普及。
法国儿童入园率在1970年只有40%,到1980年,有45%的2岁儿童、90%的3岁儿童、96.6%的4~5岁儿童和98.9%的5~6岁儿童进入幼儿学校。
据1989年统计,法国3岁儿童入园率达97%,4岁和5岁儿童的入园率自1986年以来一直保持100%。
在日本,儿童入园人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长很快,由1950年的22万人发展到1987年的201.6万多人。
其5岁儿童入园率也由1950年的8.9%,1960年的28.7%,1970年的53.8%,上升到1987年的63.6%。
到1990年,日本基本上实现了4~5岁幼儿全部入园。
美国3~5岁儿童的入园率由1964年的25%上升到1975年的49%,其中5岁儿童入园率为87%。
到1987年,美国3~5岁儿童入园率为45%,其中5岁儿童入园率为96%,而到1996年,美国3~5岁儿童入园率为66%,其中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了97%。
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EllenKey,1849—1926)曾提出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预言成为现实。
进入21世纪后,学前教育发展更为迅速。
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学前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不再被视为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准备,更是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
第四章义务教育比较
第一节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立法
二、培养师资
三、免费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的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筹措
第四节世界义务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二、注意均衡发展
三、管理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
[内容提要]
本章简要阐述了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并从教育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的筹措及教育经费的分担等方面对各国义务教育的经费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世界义务教育的改革趋势。
[学习目标]
⒈了解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⒉掌握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
⒊理解各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异同。
⒋掌握世界义务教育的改革趋势。
[知识点选摘] 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
欧洲在16世纪就产生了义务教育思想,对义务教育的初步实践在17世纪也出现了,但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随着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19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开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各国 教育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