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志畜牧志.docx
- 文档编号:29934160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91
- 大小:202.10KB
辽宁省志畜牧志.docx
《辽宁省志畜牧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志畜牧志.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志畜牧志
辽宁省志
畜牧业志
(征求意见稿)
二○○二年十二月
《辽宁省志·畜牧业志》(上卷)编辑部
主任赵索魁
副主任姜新发王喜才于文蕴
委员赵索魁王喜才张德斌赖志杰
刘恩荣吴隆成杜维强崔思顺
责任编辑杨景华麻志杰
摄影徐志礼王翠兰
《辽宁省志·畜牧业志》(上卷)编委会
(一)
主编赵索魁
副主编姜新发王喜才于文蕴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丁志本勾千一刘文秀向铎
李东都韩显达吴孤樵张成武
张德斌孟泽人高玉福黄金顺
商树歧赖志杰
参加评审(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宪章刘文戈向铎齐克强
苏长春张加恩张吉涛张庆恩
李兴源宋克磊李春英杨景华
吴铁成李满沈嘉枫周锦成
赵世铎赵启泰姜燕平唐万泉
梁传民麻志杰魏振凯
《辽宁省志·畜牧业志》(上卷)编委会
(二)
主编韩荣生
副主编宋树才付景武
顾向孟泽人赖志杰
编委丁志本勾千一刘文秀向铎
李东都韩显达吴孤樵周锦成
张成武张德斌高玉福商树歧
参加评审王宪章刘文戈向铎齐克强
孙殿林苏长春张加恩张吉涛
张庆恩李兴源宋克磊陈明华
李春英杨景华吴铁成李满
沈嘉枫陈曦赵世铎赵启泰
姜燕平唐万泉梁传民麻志杰
魏振凯
目录
概述
第一篇 畜牧业生产……………………………………………
第一章 草地与饲料……………………………………………
第一节 草地…………………………………………………
第二节 饲料…………………………………………………
第二章 经营体制………………………………………………
第一节 官办畜牧业…………………………………………
第二节 国营畜牧业…………………………………………
第三节 集体畜牧业…………………………………………
第四节 个体畜牧业…………………………………………
第五节 牧工商联合体………………………………………
第三章 畜牧业投资与税收……………………………………
第一节 畜牧业投资…………………………………………
第二节 畜牧业税收…………………………………………
第四章 畜禽生产………………………………………………
第一节 生猪生产……………………………………………
第二节 马、骡、驴生产………………………………………
第三节 牛的生产……………………………………………
第四节 羊的生产……………………………………………
第五节 家禽生产……………………………………………
第六节 经济动物生产………………………………………
第七节 畜产品流通…………………………………………
第五章 畜禽饲养管理…………………………………………
第一节 生猪饲养管理………………………………………
第二节 大牲畜饲养管理……………………………………
第三节 羊的饲养管理………………………………………
第四节 家禽饲养管理………………………………………
第二篇 畜禽品种与改良………………………………………
第六章 畜禽品种概况…………………………………………
第一节 本地品种……………………………………………
第二节 引进品种……………………………………………
第三节 育成品种……………………………………………
第七章 种畜(禽)繁育基地……………………………………
第一节 种畜(禽)场的建立…………………………………
第二节 种畜(禽)场的类型…………………………………
第八章 畜禽改良………………………………………………
第一节 马匹改良……………………………………………
第二节 黄牛改良……………………………………………
第三节 绵羊改良……………………………………………
第四节 猪种改良……………………………………………
第五节 家禽改良……………………………………………
第三篇 畜禽疫病防治…………………………………………
第九章 畜禽疫病种类…………………………………………
第一节 疫病发生情况………………………………………
第二节 疫病种类与分布……………………………………
第十章 畜禽疫病防治措施与效果……………………………
第一节 疫病防治措施………………………………………
第二节 主要疫病的防治……………………………………
第十一章 兽药生产与检测……………………………………
第一节 兽药生产与供应……………………………………
第二节 兽药检测……………………………………………
第四篇 畜牧业科技教育………………………………………
第十二章 畜牧兽医科技………………………………………
第一节 畜牧兽医科学研究…………………………………
第二节 技术推广……………………………………………
第三节 技术交流……………………………………………
第十三章 畜牧兽医教育………………………………………
第一节 院校教育……………………………………………
第二节 职工培训……………………………………………
第十四章 学术团体……………………………………………
第一节 学会组织……………………………………………
第二节 畜禽育种协作组织…………………………………
第三节 省际间兽医协作组织………………………………
第五篇 机构与队伍……………………………………………
第十五章 畜牧行政机构沿革…………………………………
第一节 省级畜牧行政机构…………………………………
第二节 市、县级畜牧行政机构………………………………
第十六章 兽医卫生机构………………………………………
第一节 防检疫机构沿革……………………………………
第二节 兽医卫生站…………………………………………
第三节 动检站………………………………………………
第四节 铁路兽医检疫站……………………………………
第十七章 家畜(禽)改良机构…………………………………
第一节 畜禽改良机构沿革…………………………………
第二节 家畜输精站…………………………………………
第三节 冷冻精液站…………………………………………
第十八章 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科研机构沿革………………………………………
第二节 省、市两级畜牧兽医科研所…………………………
第十九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科技队伍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科技队伍构成………………………………………
第三节 科技队伍的来源与培训……………………………
修志始末……………………………………………………………
附插图目录…………………………………………………………
附录 1、畜牧工作大事年表……………………………………
2、主要文献辑存…………………………………………
概述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北纬38°43′-43°26′,东经118°53′-125°46′之间。
全省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59.80%,平原占33.40%,水域面积及其它占6.80%。
海岸线长达2,187公里,岸线曲折多港湾岛屿。
全省地势由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
山地、丘陵大致分布在东西两侧,中部为广阔的平原。
兼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形态。
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为4.6-10.3℃,冬季气温低于零下10℃的天数63-110.1天,对家畜繁殖和生长有一定影响。
全年无霜期为124-215天,年降水量为440-1130毫米,能满足大多数牧草和饲料作物播种对日照和水量条件的要求。
辽宁省植被分长白、华北和蒙古三个植物区系。
长白植物区系沿长白山脉伸入到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脉的边缘地带,主要是森林植被,以针阔混交林和大面积阔叶林为主,形成辽宁省东部山地森林草甸草场。
华北植物区系,位置在辽宁省西部及东部沈丹铁路以南,所占面积最大,以松柞林为主,大部分地区的森林已演替为灌丛和草场,主要是低山丘陵草原草场。
蒙古植物区系,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与内蒙自治区接壤,属于蒙古植物区系的南部边缘地带,以草原植被为主。
全省有牧业专用天然草场3296.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06%。
这是辽宁省发展草食家畜的一大资源优势。
辽宁省畜牧业有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据考证,早在4000-5000年前就驯养狗和猪,早商和春秋战国时代驯养了牛、羊、马和鹿,西周时代鸡、鸭已成为家禽。
根据沈阳、大连博物馆考古资料,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连广鹿岛吴家村和郭家村挖掘的古代文物中,有完整的猪骨架、狗骨和鹿骨;装饰物中有陶猪,其年代大约距今4000-5000年。
在北票丰下遗址中发现猪骨和牛、羊的遗骸,考证是早商文化,距今3500-4000年。
在喀左南洞沟、朝阳十二营子挖掘的文物中有马衔、马镳和双钮铜铃,考证为春秋战国燕文化遗物,距今2500年左右。
在喀左小转山子出土的西周“鸭形尊”,造形优美、形态逼真,说明养禽已有2000-3000年的历史。
马是历代战争、仪仗、骑射、狩猪、交通、驿传、农耕中的重要工具,同一个王朝的军队强弱、国势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统治者都把养马做为要政,并设立有管马的专门机构。
元代在辽宁设置群牧使司,极力发展军马。
明代设行太仆寺,后改为苑马寺,主建马场,豢养军马。
清代在辽宁除发展军马外,开始大群牧养其他家畜,并且引进国外优良种畜,对当地家畜进行改良。
据记载,清初,奉天省设置辽东、辽西游牧总管,以司群牧事宜,并先后在锦县大凌河和彰武县等地建立牧马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2年)在黑山县吴家屯一带建立了“奉天官牧场”,旨在改良当地马、牛、羊等畜种,后因经费拮据而停办。
同时,农民个体饲养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据奉天咨议局调查,1907年奉天省共有马67万余匹,牛58万头,羊36.7万只,猪297.4万头。
清末(1898年),沙俄强行租借大连、旅顺、夺得在东北地区铺设铁路权。
随后,日本觊觎东北南部地区。
1904年日俄因争压势力而爆发战争,沙俄战败,将旅顺、大连租借地和南满铁路相关权利让给日本。
在新金县普兰店以南地区成立所谓“关东州”和“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主宰该地区的一切畜牧业生产。
公元1912年清政府被国民革命军推翻,成立了国民政府。
当时,国民政府,曾采取引进优良畜种和学习国外畜牧兽医先进技术等措施,力图发展畜牧业生产。
据辽宁省档案资料记载:
民国六年(1917年),奉天省产绵、山羊毛13.1万公斤,绵、山羊皮14.8万张,向朝鲜输出4000张。
又据《奉天通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奉天省出产牛皮34.5万张,马、骡、驴皮37.4万张,绵、山羊皮82万张。
同年,执行国民政府农工部颁发的《检查出口毛革肉类章程》,并向日本输出肉牛1.5万头,骨粉22.8万担。
到国民18年(1929年),全省有马70万匹、羊40万只、猪329万头,与清代1907年相比,分别增长4%、8.9%和10.6%。
但牛的头数下降,由1907年58万头,减少到1929年的52万头,下降10.3%,其原因不详。
几乎在同期,日本也采取了掠夺东北畜产资源的对策,从日本国和朝鲜引进优良种马和种猪,在铁路沿线的铁岭、熊岳城、抚顺、辽阳等地设立种猪场或种马场,对当地的猪、马进行杂交改良。
然后,再将改良种马补充军马,杂种猪运回日本。
1925年“满铁”还在奉天设立兽疫研究所,占地面积37公顷,投资额为91万日元。
主要制造疫苗和血清,防治牛瘟和炭疽等疫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进攻。
在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随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黑暗统治。
伪满洲国,把辽宁划分为奉天、锦州、安东3省,其畜牧业机构是各省设实业厅,县设实业科,下设畜产股主管畜牧、兽医行政事务。
伪满洲国的各省接管了“满铁”在铁岭、抚顺、辽阳、朝阳等地的种畜场,以及奉天兽医疫研所。
但由于日本长期对畜产资源的掠夺,加上封建官僚地主的盘剥,农民终年劳苦所创造的畜产品价值,大部分被他们剥夺消耗,农民过着“奴役”的生活,缺衣少食,挨饿受冻,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频繁,水旱灾害不断,使畜牧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生产每况愈下。
据1943年官方统计,辽宁境内共有马14.4万匹,骡18.8万匹,牛35万头,羊26.3万只,猪102.6万头,分别相当于1929年的20.5%、62.7%、67.3%、65.8%和31.2%。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辽宁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畜禽饲养头数没有多大变化。
1949年10年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畜牧业在落后的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开始起步,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养畜养禽积极性很高,畜牧业生产恢复很快,畜禽存栏头数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1952年与1949年相比,大牲畜、生猪和羊的存栏头数分别增长94.4%、42%、和68.3%。
1953年至1957年,全国实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同时,在农村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由于对大牲畜计股入社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影响一部分农民养畜积极性。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大牲畜存栏下降14.5%,其中牛下降25.6%。
生猪存栏基本持平,羊存栏增长33.7%。
1958年至1966年,辽宁畜牧业生产虽然遭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自然灾害等严重挫折,但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仍取得不少成绩。
生猪存栏由1957年的407.2万头增加到482.0万头;大牲畜由336.88万头增加到380.54万头;奶牛由10236头增加到11574头。
唯有羊存栏有所减少,其原因是西部山区封山育林,对养羊采取限制所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了最严重的损失。
当然,辽宁省畜牧业也深受其害。
多数地区对农民家庭饲养业采取了禁养限养的政策,并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横加批判;关闭了城乡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强行推广所谓的“社会主义大集”。
在这种极“左”错误的影响下,全省大牲畜存栏数一直徘徊不前,绵山羊存栏数10年只增长8.7%。
至于生猪生产,由于贯彻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问题的一封信”,多数地方“奉命养猪”,大办集体猪场,使生猪存栏数成倍增加。
但由于片面追求“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因饲料不足而“穷养猪”,不但延长了有育肥期,降低出栏率,还破坏了料畜平衡,造成畜牧业内部的比例失调。
畜牧业始终没有跨出传统经营阶段,长期不得不采取派购政策和凭票办法来维持城市低水平的肉、蛋、奶供应。
1978年12月,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辽宁畜牧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开始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畜牧业商品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市场肉、蛋、奶已敞开供应,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其主要标志是:
一是肉、蛋、奶产量大幅度增长。
据1985年统计,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1.4万吨,比1980年的44.4万吨,增长38.2%;蛋类总产量达到30.4万吨,比1980年的11.4万吨增长1.68倍;奶类总产量达到10.2万吨,比1980年的6.480万吨增长57.4%。
全省按人口平均畜产品量,肉类为16.66公斤,蛋类为8.25公斤,奶类为2.77公斤。
畜牧业产值达到22.64亿元,比1980年增长81.1%,5年平均递增12.6%。
这些数字表明,过去的几年,是建国以来辽宁畜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二是畜牧业多种经济形式竟相发展。
辽宁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畜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农村集体饲养场大都解体或承包给个人经营,形成了以家庭饲养户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畜牧业专业户开始登上农村经济的舞台。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畜牧业专业户,首先出现在沈阳市郊区,1980年就有各类专业户上千户,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中央和地方决策者的确认。
但是在社会上对专业户的反映却褒贬不一。
有人对新城子区养猪专业户苏玉兰贷款问题,向辽宁日报社投书,提出异议。
据此,辽宁日报编辑部特在报上开辟专栏刊登来信,并以《六千元应贷给谁》为题开展一场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这次大讨论,对于解放思想,明辨是非,清除“左”倾错误思想影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苏玉兰也名噪全省。
由于各级政府对畜牧业专业户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加上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使畜牧业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省农村发展起来。
据1985年统计,全省已有畜牧业各类专业户9.5万户,肉类产量达到1.5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0.4万吨,产品收入达到4.7亿元。
畜牧业专业户的饲养规模也由小到大,向着万只鸡、千头猪、百只羊50头奶牛的经营规模扩展。
还涌现一批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等专业村,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
在专业户发展的同时,合作性质的经济联合体、牧工商联合体也在兴起。
据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各种类型的联合体2500多个。
经济联合体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科技兴牧取得了显著进步。
几年业,由于采取科技兴牧的发展战略,适用的现代畜牧业技术被广泛地应用。
猪的经济杂交,基本实现了父本猪优良品种化,母本猪地方品种化,一般瘦肉率达到50%左右,肉料比由过去的1:
4.0减少到1:
3.35。
繁殖技术的冷冻精液授精由牛普及到马和羊,经过杂交育成的细毛羊、半细毛羊占全省存栏总数的77.2%,改良肉用牛占全省存栏总数的78%。
黑白花奶牛已育成大批高产牛群,全省有3000多头奶牛平均单产突破7000公斤大关。
良种鸡已遍及全省农村,专业大户蛋鸡饲养实现了工厂化,存栏达1000多万只,平均每只产蛋200枚左右。
肉鸡生产集约化程度更高,以屠宰加工为龙头,带动周围专业户饲养种鸡、肉仔鸡,并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全省有肉鸡加工生产线20多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8万吨。
其他如牧草加工技术、秸杆氨化技术、经济动物饲养配套技术、人工移植牛黄技术、活熊取胆汁技术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畜禽防疫技术方面,已由过去的单一注射方法发展到用饮水、喷雾新技术,提高了免疫效果和工作效率。
由于实行畜禽防检疫和兽病医疗技术承包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兽医技术人员积极性,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到1985年,在全省范围内消灭了牛瘟、牛肺疫、马鼻疽;控制了马传贫、牛羊炭疽、猪瘟、猪肺疫、猪炭疽、猪副伤寒、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等主要疫病,保障了畜禽的发展。
在畜牧业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1985年,全省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共获科研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32项。
这些科技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由于各级政府加大对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到1985年,全省共建人工草地149.4万亩,飞播牧草18万亩,改良天然草场24万亩,草场围栏40.5万亩,牧草种子田16万亩。
饲养工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新建、改建各种饲养添加剂厂、浓缩饲料厂和全价配合饲料加工厂154座,年生产配合饲料60万吨。
在种畜种禽方面,重点建设原种场及其配套体系,全省已有原种场、育种场5个,一些畜禽品种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辽宁绒山羊场最高个体产绒量达到1540克,净绒率达到76%以上,已推广到全国14个省、区。
沈空辽阳种鸡场饲养“星杂288”曾祖代蛋鸡、铁岭市豁鹅原种场选育的地方良种豁鹅,其产蛋量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已取得较大成绩,商品牛、瘦肉型猪、绒山羊等基地县已初步形成生产能力,并带有专业化、产业化的特征。
纵观过去,辽宁畜牧业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展望未来,正向畜牧业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迈进!
第一篇 畜牧业生产
在旧中国,辽宁畜牧业历来是作为种植业的副业而存在。
它不但为种植业提供了耕畜、粪肥,使种植业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为人们提供肉蛋等动物性食品。
但过去由于封建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迫使农民终年劳苦所创造的畜产品价值,所得无几,生活贫困。
特别是对自然灾害毫无抵抗能力,天灾人祸频繁,疫病蔓延不断,畜牧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分得土地的农民添车买马,生产积极性很高。
他们不仅参加田间劳动,而且还饲养畜禽,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一五”时期,由于辽宁省各级政府采取了繁殖和保护牲畜的政策,使畜牧业生产有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但是在1958年以后,由于“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使畜牧业生产遭到很大损失,畜禽存栏数几经徘徊,几经起伏,生产不稳定。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除生猪生产外,其他畜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科技兴牧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畜牧业新技术,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全省畜牧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一章 草地与饲料
第一节 草地
在明清时期,辽宁省西部草原广阔。
据《奉天通志》记载:
“奉有漠野广阔,土沃象甘水草丰茂,古称游牧最善之地”。
清康熙年间实行垦荒,使草原面积急剧减少。
由于轮荒和滥牧,原始草地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现存的天然草地植被,是经过多次利用而处于不同的演替阶段的次生植被。
大面积的连片天然草地日趋减少,已临濒危边缘。
1979年,根据国家下达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的部署,辽宁省开始了草地资源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由省畜牧局组织领导,责成省草原站具体主持实施。
全省共培训2500人,参加普查人员达5535人,调查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经过5年的努力,查清了草场面积、类型,评定了草场、等级和载畜量。
并编写了《辽宁省草地资源调查报告》、《辽宁省草地资源资料汇编》,绘制了《辽宁省草地资源图》。
此项调查成果,为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草地面积及分布
1984年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为5083.27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21,860.9万亩的23.25%。
可利用草地面积4858.9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95.6%,其中牧业专用草地面积3296.4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7.8%。
辽宁省草地面积分布,以朝阳、丹东、锦州地区为最多,大连、铁岭、阜新、本溪地区次之,沈阳、鞍山、营口、盘锦、辽阳地区最少。
辽宁省的草地规模小而分散,1984年全省共有299,765片天然草地。
其中,100亩以下的草地258,894片,占草地总片数的86.37%;100-1000亩的草地36,915片,占12.31%;1000-5000亩的草地3680片,占1.23%;5000-10000亩的草地212片,占0.07%。
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 省志 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