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听课记录高三语文听课笔记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9922701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80KB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高三语文听课笔记总结.docx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高三语文听课笔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听课记录高三语文听课笔记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高三语文听课笔记总结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一:
荆轲刺秦王
师:
回溯历史的长河,穿越时间的长空,在那军阀混战,战火分飞的民国年代,我们见识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毛泽东;在那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春秋时期,我们见识到了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多谋善辩的烛之武;在那揭竿而起,马革裹尸的秦末汉初,我们看到了骁勇善战,骄横自大而又优柔寡断的项羽;今天我们在那硝烟不断,金戈铁马的战国年代又将与谁相遇呢?
他有着什么样的性格?
请翻开课本《荆轲刺秦王》。
师:
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一生:
《战国策》
师:
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一生: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
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
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一生: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
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
师:
很好,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
二)整体感知课文,文言知识分析。
要求:
(1)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2)划出疑难词句。
同桌和前后桌同学为小组互相讨论解决,如仍有争议的留下师生共同探讨。
生:
(安静看书,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
师: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同学帮助共同解决。
一生:
穷困是贫穷吗?
另一生: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
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
一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是什么意思?
另一生: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一生: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是什么意思?
另一生: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给(jǐ),供应,供给。
职:
贡赋,赋税。
一生:
“北蛮夷之鄙人”中的“鄙”是和《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一样吗?
另一生:
不一样,这一句中“鄙人”理解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
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
边疆,边远的地区。
一生:
“王负剑”中“负剑”是什么意思?
另一生:
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生:
……….
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大家通过一问一答,互相解决了问题。
但是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侧重基础知识的整合积累,下面把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完成如下工作。
一组通假字
二组词类活用
三组特殊句式
四组古今异意
互相交换整理的笔记。
同学们整理得非常的好,下去后每个同学把本文的文言知识整理上笔记本,加强巩固积累。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二:
诗经•卫风•氓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诗经》中的经典名篇——《氓》。
初中时我们已经接触过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学过什么篇目吗?
(生)《关雎》和《蒹葭》。
(师)大家一起把这两首诗背诵出来。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男子对心仪的女子强烈的思慕和热烈追求。
那今天我们要来赏析的《氓》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它讲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呢?
下面请听老师朗读。
听读过程请大家注意屏幕上的读音,并用心体会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读)
(生鼓掌)
(师)大家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
(生)哀怨、悲伤……
(师)好,下面请大家认真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
(请一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
(师)那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是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
那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
(生)三个:
恋爱、婚变、决裂。
(教师板书:
恋爱——婚变——决裂)
(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
那么大家觉得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生)诵读……
(师)对,就是诵读。
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出味道来。
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
这就需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去体味其中情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这时女主人公正处于恋爱的阶段。
恋爱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
(生)甜蜜、幸福……
(师)对,那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前2段。
看看是否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书上的文字是平面的,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要让这些文字立体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还原一些场景。
而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
那就是……
(生)淇水。
(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
请大家先把第一处找出来。
(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
子是谁?
(生)氓
(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
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望复关。
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担忧、焦急。
(师)看不到他来,内心忐忑焦虑啊,他是不是不要我了?
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而看到了,马上就破涕为笑。
让我们试着将女主人公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不错。
当她再次来到淇水旁她已经世易时移了。
请找出第二处淇水的描写。
(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师)此时的“淇水”是怎样的?
(生)“汤汤”。
(师)“汤汤”是怎样的状态?
(生)水势浩大。
(师)水势浩大,把车帷幔都给打湿了。
车上坐着谁呢?
(生)女子。
(师)她要去哪里?
(生)回娘家。
(师)为何回娘家?
(生)丈夫变心了。
(师)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
她想到了什么呢?
(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矣”作为结尾。
“矣”,什么样的语气?
(生)无奈、叹息……
(师)女子所有的哀怨化作了声声叹息。
并且这一段应该是声声推进。
到哪里达到情感的高潮?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师)我想这应该是女子最不堪的回忆。
从前信誓旦旦的丈夫,婚后竟然对自己拳脚相加。
而她的万般痛苦却无人理解,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于是渐渐地冷静下来了。
好,请大家一起把她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来。
(生饱含深情地朗读)
(师)最后她再次在淇水边徘徊时,看到的淇水又是怎么样的情境?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师)她由此想到了什么?
淇水尚且有岸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的。
如果在和这个男人过下去那我只会苦海无涯,还是算了吧。
这一段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哪一句?
(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既然你违反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这样了结了吧。
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果断、坚定。
(师)好,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通过鉴赏,我们发现这三处淇水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她感情生活的三个阶段。
在这里淇水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生)见证者
(师)对,见证她爱情的整个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
比方说第二次淇水。
女子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
(生七嘴八舌)写她回家时所看到的情景……烘托情感……
(师)景物描写一般是烘托人物的心理。
这女子内心的愁思不正像这眼前的淇水一般汹涌澎湃吗?
不仅是比喻,还借着淇水来引起下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说。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写法”,叫做兴。
这里既有比,又有兴。
这就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了。
因此淇水不仅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多么巧妙的写法啊。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部分恋爱的甜蜜应该用深情、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二部分婚变的痛苦则应该用哀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最后决绝的清醒应该读出果断、坚决的语气。
好,请大家一起来把全诗读一遍。
(学生们一起朗读,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
读完,学生们为自己精彩的朗读而鼓掌。
)
(师)经过了感性的读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理性的品。
人物是叙事诗的一个核心要素。
刚才同学们已经在朗读中和女子同欢喜、共悲伤。
那么你们怎么评价这位女子呢?
(生)忠贞、贤惠、坚强……
(师)老师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所写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刚好看到书上对《氓》这首诗的女主角有这么一句评价,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生:
想!
)他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大家赞不赞同这个观点?
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
也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进行观点大碰撞。
(学生讨论)
(师)好,大家在刚才的讨论中碰撞出了什么?
(生)火花!
(生笑)
(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进行欣赏一下。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1)我赞同他的意见。
因为女子在面对变心的丈夫时,她表现出坚强的一面。
(师)好,不错。
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2)我也赞同。
女子对丈夫很忠贞。
(师)从何看出?
(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爽”是什么意思呢?
(生2)差错,不专一的意思。
(师)好。
还有吗?
(生3)我也赞同。
她结婚后非常勤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师)能翻译一下吗?
(生3)多年当你的妻子,没有家务不做。
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3)她还很坚强。
面对丈夫变心坚决离开,不留恋。
(师)好。
坐下。
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赞同的。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沉默)
(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啊?
(59个!
)难道我们59个同学都是一个看法吗?
(生)不是啊……
(师)那就来说说看呀。
(大家推荐了一位同学)
(生4)我不赞同。
我觉得的不完美在于她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很好地看清楚这个男子的本性,被爱冲昏了头脑。
(师)非常好。
敢于发人所未发,角度新颖。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5)我也是赞同的。
(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是赞同鲍鹏山的意见。
而刚才说她不够完美的同学主要是把矛头指向她婚前被爱冲昏了头脑。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
作为一个恋人,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爱他所爱。
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你看她在恋爱中是如何的?
能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吗?
(生)体贴、温柔、多情。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
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
她的多情还体现在待嫁的等待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何等真率,何等痴情。
就算没带眼识人,让爱冲昏头脑,这不也正好说明她爱得纯粹吗?
而作为妻子,她是贤惠、勤劳、忠贞。
虽然氓家境贫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
而最后遭遇丈夫背弃,作为弃妇,她没有产生仇恨、报复心理,撒泼弄刁,死搅蛮缠。
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她选择了离开。
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重。
因此,不管是哪个角色她都是做得恰如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完美不为过。
那既然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
那我们不妨将他和其他一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女子来进行比较。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齐读
(投影——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
(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呢?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口。
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断。
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
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忘。
同样是弃妇,这两位有何区别?
(生)这个还妄想丈夫回心转意。
(师)是的,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有恨也有怨,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
既然丈夫已经不爱我了,那我又何必苦苦留恋呢?
就这样算了把。
并且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了一个教训?
什么教训?
找出来。
(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师)没错,她要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去告诫全天下的女性千万不要在恋爱中迷失了……
(生)自我!
(师)这实际上是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板书)这种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
所以《氓》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典型。
甚至对后代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江自尽的歌妓杜十娘,在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卫国女子的影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最后最能显示她性格光辉的一段来齐读一遍。
(生)及尔偕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叙事诗的鉴赏要点:
1.反复吟咏,感受音韵之美。
2.结合情节,把握形象特点。
老师给大家留个课后作业,并推荐2本书。
安意如的《思无邪》和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
这两个作家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经典,相信同学们会喜欢的。
最后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让我们祝愿每个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完美的幸福。
好,下课!
高三语文听课记录三:
归园田居
师:
1600多年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性情高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思想深刻,为我们留下了桃源盛境;他隐居山林,采菊于东篱之下;千年已过,至今,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是谁呢?
生:
陶渊明
(师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饮酒》)
师: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他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去感悟他归隐的情怀。
(请学生齐读课文)
师:
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
jīzhuōyìnàifán
羁鸟守拙荫暧暧樊笼
师:
刚才同学们读的很整齐,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
(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二、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师:
俗话说“眉目传情”,对一首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
师:
也就是说,“归”是诗眼。
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围绕诗人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四个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三、从何而归?
师: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考虑诗人是从何而归的?
生:
尘网樊笼
师:
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
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
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
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
“误”蕴含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感情?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师: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
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
是由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
“误”蕴含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感情?
生:
体现了诗人悔恨交加的情绪。
也夹杂着些许的无奈和辛酸。
师:
“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
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总结:
诗人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
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四、为何而归?
师: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可见,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目的何在呢?
(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齐读课文)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
“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
“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
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
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
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鸟和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
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
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
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
“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
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
有诗文为证。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
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
精神的自由。
师:
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的意思)
五、归向何处?
师:
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
(师生一起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讨论: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幅画中,哪句最美?
生1: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
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
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
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
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
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
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
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
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配乐朗诵)
在那长满庄家的绿油油的田野上,坐落着一个农家小院,院中散落着八九间草屋。
屋后榆树柳树郁郁葱葱,依依的柳枝垂挂在屋子的后檐,像碧绿色的丝绦在清风中荡漾。
堂前桃树李树缀满了红白相间的花朵,一阵微风拂来,香气扑鼻,引来了做客的蜂蝶。
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大地度上了一层金黄色,远处的村庄轮廓模糊,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暮色渐浓,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更为这和平宁静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寂静。
总结:
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师:
“无尘杂”“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
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
“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拓展理解: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
“但使愿无违”中“愿”应如何理解呢?
生:
是指诗人在田园躬耕劳作,过着顺应本性的生活。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以“归”为诗眼,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七:
思考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你是陶渊明,这道是“归隐”还是“做官”的人生选择题,你会如何做呢?
(学生各抒己见。
)
师:
陶渊明的归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原则,他们守护者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们把“自然”提高到一个审美的境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溪流。
如:
王维隐居于辋川别墅,绘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清幽宁谧之景;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豁达豪迈的诗句。
(并结合当代一些实例阐述)
总结:
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即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也就是诗中的“守拙”。
因此,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
(师生再一次齐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听课 记录 笔记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