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918257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78.84KB
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docx
《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练习: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更新)
一、填空1、___认为,“每一件艺术总要涉及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是:
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2、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西方有____中国有“感物说”。
3、实用说”的文学观是从___来界定文学的,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
4、__认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5、从历史上看,将文学的审美特点归结为的美,是中外文学理论界定文学属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6、文学的审美性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还表现在文学所包含的上。
7、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
8、文学的显示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9、文学给予我们的形象感,是我们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才形成的。
10、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的结果,它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11、从____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表现主体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理想,是文学的基本性质之一。
12、____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人类的社会实践与动物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具有___性和___性的性质。
13、人类的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____关系。
情感的诗意化具有作家___特征。
14、人类在生活活动中实现“__的自我确证”。
15、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必然的与偶然的,真相与假相?
?
,都是___真实。
16、艺术真实具有合____、合性质。
17、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___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8、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_性和___性。
19、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是___、_、__。
20、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_基础__,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___和概括。
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的基本手段与途径是___概括。
21、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完成于___时期,在西方完成于___世纪。
2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漫长的__中形成的。
23、美,从根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___显现。
24、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是形式美,还包含丰富的___内涵。
25、对于任何个体而言,语言具有___性。
26、先于个人的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所以,接受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一种___并受其___的过程。
27、语言先于个体存在而产生的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结构、___和____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
28、互文性又叫_____,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29、语言很少受____和____的限制,对表现社会人生有巨大的容量。
30、“形象”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本义是“__”、“__”、“___”,这个概念最初被用在_艺术上,主要是指
__形象。
31、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形象通常被称为“_”,或者干脆简称为“___”。
32、文学形象是审美创造的结果,是___与__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汇之后的产物。
33、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是用___塑造形象。
34、文学形象往往通过___概括一般,通过____表现必然。
35、叙事文学的艺术概括主要表现在上。
36、中国抒情文学的艺术概括主要体现在__、意境上。
37、概括诗人体会到的某种感情、某种精神境界的,属于___文学的艺术概括。
38、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通过对特殊对象即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___意义的。
三、选择1、西方“实用说”文学观的代表人物是()A亚里斯多德B艾勃拉姆斯C贺拉斯D华兹华斯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来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方式。
这种文学观念是()A表现说B模仿说C实用说D客观说3、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行分类,可以把艺术分为:
()A造型艺术B表演艺术C语言艺术D综合艺术4、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是()A、摹仿说B、感物说C、诗缘情说D、再现说5、把摹仿视为艺术发生的根源的西方理论家是()A、黑格尔B、亚里斯多德C、赫拉克利特D、柏拉图6、检验文学艺术真实的测度有()A、心理测度B、反映测度C、再现测度D、表现测度7、“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段话来自于()A、《周易·系辞》B、《论语》C、《孟子》D、《老子》8、音乐属于()A、语言艺术B、表演艺术C、造型艺术D、综合艺术9、现代文学理论中的语言“结构”指先于个体存在的()A、语言规则B、语言形态C、文体D、叙述模式
10、仅仅将语言作为文学表达方式、手段、技巧等来看待,属于()A将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来研究文学B将语言放在“语言工具论”范畴来研究文学C将语言作为语言学来研究文学D将语言作为修辞学来探究文学。
11、最早提出类型化概念的是()A贺拉斯B黑格尔C柏拉图D福斯特12、《文赋》是作者是()A、陆机B、刘勰C、司空图D、孔子13、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A、《文赋》:
“文不逮意”。
B、《庄子》: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C、普济:
“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D刘勰:
“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14、文学形象分为()A意象B、语象C、形象D、表象15、文学形象具有的特点是()A间接性B、心象性C、概括性D、直接展示形象四、判断题:
√×1、语言直接塑造形象。
()2、大量使用成语可以产生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3、个人先于语言而存在。
()
4、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因而,文学可以是概念化的。
()
5、在西方现代文论中,文学形象只指视觉形象。
()6、中国抒情文学往往通过“形”概括难以言说的“神”。
()7、文学中有用语言描摹的形象,可以有视觉感,但是更多的是,文学语言所可能引起的联想并不限于视觉形象。
()8、语言文字创造的形象都是现实生活的现象。
()9、文学形象的塑造应该从概念出发。
()
10、“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表现。
()11、“客观说”的文学同尤为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12、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13、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性。
()
14、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
()
15、作为虚构性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于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建构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
()
16、巴赫金认为,“虚构的对象,只能是事件中主观上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某种东西,某种针对人有价值的东西。
”其意思是说,文学虚构的意义就是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
17、文学形象不是一种凭借着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
18、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
()
19、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艺术概括的结果,它是通过对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
第一章参考答案
1、_艾勃拉姆斯__2、模仿说___3、_功能角度__4、贺拉斯5、讲究语言形式6、人文内涵7、审美关系8、虚构性9、想象和联想10、艺术概括11、_审美_12、有意识的生活__合目的___合规律__13、诗意情感__个性体验_14、“_人的本质力量_15、_生活__16、_目的性___、规律性17、_假定性__18、_主观性__诗艺__19、反映测度__、表现测度_、心理测度__20、_基础___提高___艺术__21、_魏晋___16-18__22、_社会实践_23、_感性__24、__人文内涵25、_先在__26_文化__同化27、话语____互文性___28、_文本间性___29、_时间__空间__30、“_肖像_”、“_影像__”、“_映像__”视觉31、“意象”“__象__”32、_主观__客观_33、_语言34、个别_偶然_35、人物塑造36、意象37、抒情38、普遍_二、选择
1、C2、B3、ABCD4、B5、B6、ABD7、A8、B9、ACD10、BD11、A12、A13、ABCD14、ABC15、ABC三、判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四、简答
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1)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2)意境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
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其特点是虚实相生。
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其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意象及象外之象而领悟人生意蕴。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1)模仿说:
这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
(2)“实用说”:
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3)“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这种观念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产生广泛影响。
“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像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对狭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4)“客观说”尤其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制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这种观念在20世纪的西方形成一种思潮。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
(1)“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2)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
20、“感物说“、“诗缘情”、“诗言志”、“摹仿说”等完全否定了文学源于生活。
()
21、文学的主体性就是文学出自主体(作家)的内心。
()22、文学具有审美属性,“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23、文学之所以是“人学”,是因为文学是人创造的。
()24、凡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就有意境。
()
25、现代文学理论中的语言“结构”指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形态。
()四、简答
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4、简述类型化五、辨析与理解
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
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
为什么?
)
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4、刘熙载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六、论述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请予以系统论述。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即庄子所说的“意这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
(3)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限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即禅宗中的“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4、简述类型化
“类型化”的最早提出者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主张描绘人物形象“必须注意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
类型化是以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越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
由于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所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
类型化人物的性格简单整一、缺少变化,但优秀的类型化人物也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五、辨析与理解
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
(1)文学的虚构不等于虚假。
文学的虚构并不是说文学的想象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胡编乱造,文学的虚构要符合事理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要符合艺术真实。
(2)艺术真实是判断文学真实性的尺度,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
它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3)当文学同时实现了以下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
一是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二是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三是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
为什么?
)
不矛盾。
(1)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它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特殊享受。
(2)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3)丑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展示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都可能达到极高的审美价值;即使作品表现了丑暂时压倒美的情况,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取得审美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的“摹仿说”都是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2)不同之处:
中国的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而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4、刘熙载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1)这句话揭示了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形象传达意蕴。
“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意即诗之精神必须寄寓于形象之中。
形象可以使某些不具形体的心理感受变得具体可感。
(2)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形象与意蕴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所谓山之精神,春之精神,均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或审美认识,文学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将其转化为感性对象,以此来传达意蕴。
(3)这句话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
“以实写虚”。
在诗歌创作中,这是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方式,以烟霞写山之精神,以草树写春之精神,往往会情景交融,境生象外,在虚实相生中传达出韵外之致。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不对。
(1)文学的审美特性决定了文学具有虚构性。
因此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包含了虚构、想象的成分。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出发点,用文本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2)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3)对艺术真实的判断,既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也要考虑不同文类的要求。
表现论的文学观或诗歌这种文类不以如实描摹见长,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它是真实的,而自然主义的一些如实摹写虽然达到了逼真的程度,但由于未能把握生活的内蕴,所以便不能简单地判断它是真实的。
所以“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的观点是错误的。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
请予以系统论述。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
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在对人生的表现上,文学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让人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把握的另一层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人生意蕴,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
文学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而对人的愿望和期盼的表现及对现实的超越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
因此,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
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
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特点。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例如,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的父亲以一个亡灵的身份出场,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这一个特点,它不受时空的限制,让这个亡灵及时的出场,进而引出接下来的故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例如,哈:
{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这段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心理,面对父亲死亡的真相,他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语言十分细腻生动,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心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例如,哈:
又来一个!
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
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
哼,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卷、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
这一段语言十分幽默诙谐,既表现了哈姆雷特的评价,又体现了人物此时的特定心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它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
但对于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老外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诗句,因而也毫无“如画”的形象感可言。
(2)心象性:
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感知的审美对象。
心象性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不能把文学形象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
它既有“图画”的物象,又有作家的“意象”、“心象”成分,或者没有“物象”,整体上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无物象可言,但是诗人却把那种因为时空无限、人生短暂而生的感慨,以及渴望有所作为但实际上却无奈的悲怆之感,在一唱三叹中形象化了。
(3)概括性。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概括了读书给人带来的那种智慧之光启迪心智的精神升华和享受,说明了学问境界犹如源头活水,要常读常新,才能日新日进的道理。
(4)符号性:
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性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寻找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月作为一种天体是再普通不过了,但文语言中明月常常被寄托为思念、团聚之意。
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概论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