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991801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19KB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docx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具有抽象、复杂、严格、灵活四大特点.他是以小学、初中数学为基础的,但与后者有三个方面的较大差别.小学、初中数学以看得见、摸得着、较单纯、少变化的知识为主体.学习它*轱辘、猜迷语式的“灵感”还能奏效.而高中数学比它们抽象得多、复杂得多、综合性也大得多.不少同学升入高中后,数学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而“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而能力则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一次大型考试结束,数学成绩的排队往往和总成绩的排队大体相当.这是有其内在道理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怎样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等,是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行为模式.这些新的教学行为模式,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上.学生有了动脑、动手的机会,有了发现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特别是现代手持教育技术──图形计算器及“以计算器为基础的实验室”,进入中学数学教学,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并在培养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形计算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让学生们”看到”他们以往只能想象的数学,”做”他们以往不可能做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数学.
二、研究的过程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快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及应用,2002年11月份,我校有幸成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实验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我们成立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实验研究小组,由校长赵尔明担任组长,副校长张洪志任副组长,数学组特级教师张智方,高级教师白波、于雷、谭武昌、谭亚岚等组成了实验研究小组;承担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子课题的研究,我校先后由高2005届4、7班,高2006届1、3班,高2007届9、10班参加了试验研究;在硬件建设过程中,根据学校的资金实力,购置了60台TI-92PLUS、120台信利图形计算器,为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学校给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扩建了校园网,以使实验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展.
(一)转变观念
我们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做好实验教师思想发动工作.所有这一切,让实验教师感到了压力,有一种不做不行的感觉,为学校的实验研究正式启动和顺利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安排实验教师积极参加云南省实验组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特聘北京二十中范登晨老师介绍他开发图形计算器的多种功能、计算机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应用、并对实验教师进行数学专业知识与现代手持教育技术——图形计算器整合的指导.充分利用云南省课题组每学期举办的专家报告会,不仅让课题组教师参加,而且让本校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接受专家引领,分别在大理、蒙自、曲靖等地聆听方明一、任子朝、章建跃、陶维林、范登晨等多位专家的教诲.我们还先后两次派出教师前往北京、上海两地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题年会”的学习与交流,特别是2004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数学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整合会议”上,我校白波、于雷、谭武昌、谭亚岚四位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会议,国外的专家报告让各位老师大开眼界,带回的大量资料,利用教研组活动对每一次会议带回的资料进行认真学习交流,让教研组的各位老师收益匪浅.
具体如下:
2002年8月,数学组高中全体教师参加“云南省TI杯高中数学说课大奖赛”.
2002年11月6日至8日,参加在昆明盘龙一中举办的《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
数学》(以下简称“整合本”)第一册(上)教材及技术培训.
2003年2月16日至18日,参加在云南蒙自一中举行的云南省项目实验学校课题课例展评、教材培训、课题实验交流与总结活动.
2003年4月20日至4月23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整合本”第一册(下)第5章“平面向量”的教材及技术培训.
2003年8月,于雷、谭武昌等老师到北京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年会”.
2003年10月17日至19日,参加在云南省曲靖民族中学举办的“整合本”第一册(上)、第二册(上)的教材及技术培训
2004年3月4日至7日,参加在云南蒙自一中举办的“整合本”第一册(下)、第二册(下)教材及技术培训,观摩专家示范课
2004年8月16日至18日,白波、于雷、谭武昌、谭亚岚等老师到上海参加第三届全国TI手持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年会
2004年10月21日~23日,参加在昆明八中举办的实验学校公开课观摩及研讨,TI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在“整合本”教学中的运用.
(二)师生技术培训
结合校本培训,我校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作为培训内容,由于《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数学组专门组织学习,采取集中培训与互相交流,并进行考核,使组内老师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应用中,老师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初中教师甚赞《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的功效,其动态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初中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函数”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把图形计算器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可以尝试他们想到的各种各样的函数,丰富了他们对函数世界的认识,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是课题实验的基础,开始实验时,我校两个实验班使用的是“信利TG202”图形计算器,实验班的师生利用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时及课外活动时间专门学习《几何画板》等数学常用软件的应用,学习《几何画板》仅用了十个课,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有部分学生仍有困难,经过调查30%的学生(多数为女生)还不能熟练应用,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班上的电脑高手充当“小老师”,组成互助组一帮一,使对技术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全体同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有利地保障了实验的顺利开展.2004年学校购置了70台“TI-92型”图形计算器,由于功能的增多,我们又进行了培训,“小老师”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甚至有的学生还成为图形计算器迷.
(三)实验研究阶段
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高中每个年级有两个实验班,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
数学》.实验教师承担一个实验班与一个非实验班的教学任务,既有利于同行交流,又有利于对照实验.在具体操作中,通过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交流讨论、授课、评议等环节组织了若干节研究课.在日常教学及研究课的过程中都坚持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课后认真作记录,定期在课题组内对记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思维锻炼与对数学本质的一次再认识.
实验初期,师生都不适应,在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现在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情况下教学,实验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我们采取每周叫学生写小结,反馈教学情况及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实验教师据次不断调整课堂组织形式,摸索出上课以教师演示与学生展示为主,课下学生自己探究,定期交流课内外结合、师生互动的模式.
随着实验的深入,我们采取了实验教师上公开课,请专家点评、同行评议逐步完善的方式,提高教师水平.如2004年8月,实验教师于雷老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全国TI手持教育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年会”上,交流了论文;2004年10月,在昆明八中举办的“实验学校TI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在整合本教学中的运用研讨会”上谭武昌老师的《函数增长的几种模型》公开课、于雷老师的《函数的实际应用》公开课得到了专家及同行的好评.
三、实验研究结果
自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以来,在云南省课题组负责人白涛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在我校课题组的诸位老师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通过进行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组老师的带动下,形成全组老师、不分老幼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教改精神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课题实验过程的专家引领得到很大的提高.其间,课题实验老师撰写了10余篇论文,其中有数篇在全国获奖.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比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发现实验班同学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非实验班,且学习较为轻松.在昆明市举行的高中数学竞赛中,八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获奖同学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实验班.
除上述成果外,通过实验更重要的成果与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典型案例分析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第二章《函数》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数学学习较充分的一章,特别是图形计算器画函数图象的功能、列表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师生教与学的空间,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较易实现.
案例一渐近线
在一次测验中,为了考查学生对基本函数图象的掌握情况,设置了一个画函数图象简图的题目,其中一个函数是(测验时不允许使用图形计算器),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实验班(使用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并配有图形计算器的班级)的部分同学“画蛇添足”,在y轴负半轴的某个位置画了一个空心点,从这个点引出一条上升的曲线,而非实验班的同学却没有这样画的.为什么呢?
我找来出现此种错误的学生询问,他们指着图形计算器上的图象说:
“上面就是这样画的,考虑到对数的真数不能为0,而没有定义的点应当是空心点,就想当然地这样画了.”我回忆在两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非实验班)的教学中对函数图象的处理情况,实验班学生依赖图形计算器画图,师生都极少亲自描点作图,非实验班的同学没有机器可以依赖,尽管不能接触丰富的函数图象,可是所学的几个基本函数图象却是师生共同经历了计算、列表、描点、画图的过程,记忆相对深刻,考试中如果考查纸笔画图,他们未必处于劣势.看来,图形计算器在函数学习中的应用不能简单地仅画画图象,还应当将这一功能与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列表作图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更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追求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生在测验中的错误反映了他们并未真正明白对数函数在x=0附近的变化情况,对这种“无限接近”的理解有困惑,于是,我提前引入“渐近线”的概念,首先列出函数值表,改变步长(分别设步长为Δx=,,,……),观察函数值在x=0附近的变化,不论步长如何小,开头两行的函数值的差始终保持不变,体会第一行中“”的含义;然后又回到函数图象,在应该有图象而没有显示出来的地方,用计算器的局部放大功能(zoombox)放大,屏幕上出现一段图象,它与y轴*得很近,几乎与y轴平行.后来再次讨论函数时,我们也研究了它与函数的图象的关系,为了说明直线是函数的渐近线,仍然同时列出两个函数的函数值表,设步长为x=10,发现随着的增大,两函数值非常接近,有一个同学突然发言“怎么当x=100时两函数值相等”,这与推理结论相矛盾的“意外”发现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又有一同学提议输入函数看看,结果当x=100时函数值并不相等,经过讨论,终于认识到都是近似运算惹的祸,表格中的数据要求保留四位有效数字,两数的差如果小于,屏幕上的显示结果一样,当时,与的前四位有效数字一致,但的第四位有效数字是小数点后第四位,因此,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环境 数学 教学 设计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