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9914366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7.79KB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编制和实施好《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促进贵州工业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而带动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逐渐跟上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的有关精神,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04〕76号)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贵州工业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全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运行调控,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出比重上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2005年,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14.7亿元增加到711.86亿元、年均增长12.8%,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3%,比2000年提高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50点,比2000年增加74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5亿元,是2000年的5.4倍。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西电东送”预期目标完成。
至2005年,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相继投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比2000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外送能力达到400万千瓦,五年新增装机容量824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06亿吨和786.78亿千瓦时,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1.94倍。
烟酒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药制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获突破性进展。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技术创新总投资32.2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3倍以上,全省现有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比2000年底新增37户。
技术改造投资大幅增长,建成投产技术改造项目近4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12.78亿元、年均增长16.9%。
4.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工业经济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得到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企业资本结构通过调整进一步优化,逐步向实现形式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成功上市,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和兼并、破产、重组,焕发新的活力,“十五”期间累计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29户,上市9户。
非国有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非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5%,2005年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00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工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
企业重组取得实效,先后组建和重组了化工、冶金、煤炭、卷烟等大型企业集团,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67%,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格局,发挥了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资源节约的地方性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有所降低,环保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骨干企业。
200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年均综合利用率达33.7%,比“九五”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九五”提高5个百分点。
6.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
对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关闭破产,逐步退出市场;煤炭、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淘汰关停了一批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小煤窑、小水泥、低水平纺锭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
贵州工业在“十五”期间的成就,为今后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小,与东部及其他省区差距仍在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位靠后,制造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较低,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工业整体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支柱产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以高能耗、附加值低为基本特征的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较短;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大,就业与再就业困难,企业不稳定因素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弱、工业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高层次开发人才,许多行业的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外向度仍较低;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工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尤其是城乡环境容量的矛盾突出。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是贵州工业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国际资本及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国内部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给具有资源优势和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贵州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西南六省区市经济技术协作的不断深化,必将为加快贵州工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全省交通、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区域关联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我省能源、矿藏和生物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组合比较优势。
中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明确提出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发展步伐不放慢,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的同时,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措施,并将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接替区,必将为贵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
“十五”期间贵州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今后贵州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西部大开发对全省发展影响深远,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拉动了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发展,煤化工蓄势待发,一些煤化工项目已经或即将启动实施,将对我省工业产生重大影响,夯实了重化工、机械装备等产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五年发展,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增长方式有所改善,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特色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步伐加快,贵州工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工业经济运行的持续快速平稳增长,有利于“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为进一步探索建立我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此同时,加快贵州工业发展也面临挑战。
首先,受贵州工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制约;其次,东部发达地区利用人才、资本、信息和市场优势,不仅在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领域捷足先登,已经或正在迅速填补高技术产品的市场空白,而且在原材料加工业、制药、农产品加工、烟草等传统工业方面也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工业发展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面对全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能源、矿产及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加速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工业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加快贵州工业发展,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推进。
坚持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依托优势资源,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着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百亿元企业”,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升贵州工业整体竞争力和加快工业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以提高集约化水平为目标,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在保持工业增长过程中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工业快速发展。
——坚持推进工业发展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相结合。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产业为增长点,推进资源型产业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优势资源就地加工增值,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坚持推进工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坚持生态立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工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改制改组改造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及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
切实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坚持市场配置为主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准入,避免恶性竞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坚持推进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相结合。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提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为提高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可靠的物质、人力和市场基础,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
(二)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有较明显转变,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左右百分点;力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西部平均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健康成长,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明显改善。
基本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优势原材料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基本形成能源及优势原材料产业群、以烟酒工业、医药工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产业群、以航空航天和信息产品制造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等三大产业群;基本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工业体系。
──重点企业优势明显增强,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支柱产业的企业资产及生产经营集中度分别提高3个和5个百分点,在能源、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或超过同期国内先进水平的大企业大集团5~8家;依托优势产业及企业,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及企业群体,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有较大提高;全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超过100户,功能较为完备的全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引进一批境内外优强企业和战略投资参与企业重组、资源开发和发展特色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率、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利用外资额、境内外合作项目数及签订合同金额均高于“十五”时期。
──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符合省情的工业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规范实施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比重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以内。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到1人以下,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下降到10人以下,百万吨煤炭死亡率下降到3人左右。
四、“十一五”产业发展布局及重点
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依托优势资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优势原材料新兴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工业园区及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
(一)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各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现实条件,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规划,兼顾现实,按照“择优扶强、以强带弱、突出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省内不同经济区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贵阳市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重点,经济建设强县为支撑,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鼓励相关产业向规划区域集聚,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环保设施与园区其他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加强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发展通道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特色经济。
积极参加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合作,鼓励和支持省域周边县市加快发展,推进跨区域的联合与合作。
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强重点开发区和经济强县建设。
积极支持资源集中地区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深加工等后续产业和多元化发展,超前考虑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
(二)进一步做大做强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
1、能源工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坚持节能优先、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围绕西电东送,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支柱产业,构筑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体系,到2010年,把我省基本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能源基地。
——坚持水火并举,继续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基地,有序推进电源项目建设。
加快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流域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开发建设,建成构皮滩、思林、光照等水电站,积极推动地方中小水电站开发建设,重点开展乌江流域抽水蓄能试点项目前期工作。
在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的基础上,建成一批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大型坑口电厂,加快建设第二批火电项目建设,建成纳雍二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大方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大龙电厂和水城电厂技改工程,适时开工建设黔东电厂、兴义电厂、习水二郎电厂等火电项目。
力争到2010年,全省总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外送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
在有资源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煤矸石、煤泥和煤层气等发电,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到2010年,力争形成煤矸石、煤泥、瓦斯综合利用发电的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32.5亿千瓦时。
继续加强输电通道和省内配网建设,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
完善省内500千伏及以下环网,建成500千伏变电站5座(独山变、八河变、兴义变、黎平变、贵阳西变),建成兴义—独山—黎平500千伏外环网,进一步完善50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
为向广东送电新增400万千瓦配套建设“两交一直”500千伏输变电通道。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积极推动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努力扩大参与直接交易用户的范围,不断提高直接交易电量的比重,推动桐梓电厂和都匀、清镇、毕节头步等直供电厂建设和技术改造。
——加快煤炭工业建设。
按照“大煤保大电”要求,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路子,优化提升煤炭产业结构。
以大型煤矿建设为重点,加大新井建设和老矿井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以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大中型骨干矿井为主体、以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小型矿井为补充的电煤基地、出口煤、优质工业原料煤基地,稳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煤炭供应能力,确保煤炭供需平衡。
到2010年,力争全省煤炭产量突破1.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
根据贵州煤炭资源分布特点调整布局,基本形成以毕节、六盘水、黔西南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
在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六盘水矿区,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生态产业,加快建设炼焦精煤、焦炭和优质动力煤生产、出口基地,适度开发优质主焦煤。
大力建设黔西北煤化工基地和优质无烟煤生产、出口基地,毕节开发建设一批动力煤和煤化工项目,基本形成新型煤化工生态产业区;织金矿区和盘江矿区的马依煤田实施煤液化,打造循环经济生态型能源工业产业基地;加快桐梓矿区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着力提高煤炭生产安全和技术水平。
重点建设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生产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安全控制智能化的年生产规模百万吨以上矿井30对以上和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区6个。
加快煤——电、煤——化工及煤——电——铝——体化步伐,力争建成一批年产原煤2000万吨以上、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煤气、煤矸石、煤泥)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煤的精加工。
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快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推动水煤浆、煤炭液化、煤炭地下气化、工业型煤等研发、应用和生产,积极发展煤矸石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产业。
加强水资源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减少或避免对水资源、耕地和地表的影响,努力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型矿区。
到2010年,全省煤炭工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85%;洁净煤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明显增加,原煤入选比例提高到40%以上,其中大型煤矿原煤入选比例达到70%以上,全省洗煤量在“十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0万吨。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集中、正规开采、保障安全的原则,以产业规模扩张和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对小煤矿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小煤矿联合、改造、重组,大力支持大型煤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或联合重组等形式改造改组小煤矿,提高单井规模,减少小煤矿数量。
积极推进规范的采煤方法,及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小型机械化,促进小煤矿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以防治安全事故、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在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00%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和完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县级联网。
2、原材料工业
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以实现资源就地增值最大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煤——电——冶(化)一体化联产联营,推进资源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产业带建设,按照“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汰劣、渐次调整”的要求调整优化高耗能工业,把煤化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发展为新型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以煤化工、磷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
依托煤磷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优化调整结构,统筹整合优化煤磷资源,提高煤磷产品加工精度和深度;推动煤化工和磷化工联产互动,促进煤——电——磷跨行业、跨区域联合与协作,组建大企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努力实现煤磷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就地增值最大化。
(1)煤化工
按照“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做强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一体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托六盘水、毕节、黔西南、遵义等优质煤炭产区,以煤制醇醚燃料、煤炭液化制油、烯烃、煤焦化和合成氨等产品为重点,着力建设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黔中和黔北煤化工区,尽快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上下游配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努力在我省建成南方重要的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到2010年,力争全省煤化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20亿元以上。
根据我省资源状况和能源工业发展布局,以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
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的优质煤炭产区,以煤炭就地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着力打造以焦化、新型能源化工为产业链的西部煤化工产业带;在贵阳城市经济圈及遵义市优质煤炭产区,依托信息、技术、人才和区位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打造以精细煤化工、煤磷化工为产业链的黔中煤磷化工产业区和黔北煤化工产业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煤化工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甲醇工业。
鼓励建设大型煤制甲醇装置和回收利用焦炉煤气联产甲醇,力争到2010年醇醚及甲醇加工产品形成200万吨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十一 工业 发展 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