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docx
- 文档编号:29906535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81KB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docx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
篇一:
教育名著读后感
书海作舟,做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城阳五中程巧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鲁迅也曾经说过:
“教育植根于爱。
”的确,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
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是师德的灵魂。
可以说,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在于成就高尚的师德,就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而要想成就教师的师德,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尤其是教育名著,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以求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师德高远,因爱岗敬业而不懈追求。
西塞罗曾经说过:
“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
”师德,一个教师的全部责任便体现在爱岗敬业之中:
因责任的担当而起舞三尺讲台,一支支粉笔写下了教师的青春无悔;因责任的担当而坚守方寸书桌,一本本教案写下了教师的辉煌人生……“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教师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奔波忙碌于充满生机的苗圃,以高度的责任感塑造了学生,更涅槃了自己。
师德芬芳,因热爱学生而历久弥新。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一切成功的教育,究其根源,皆出自于爱心。
”的确,爱心构筑真诚,爱心催生理解,爱心孕育希望。
我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
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爱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
如:
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
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我。
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
的难能可贵!
我联想到我对待学生的教育上,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确实缺乏很多耐心、细心和用心。
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对学生的热爱不仅塑造了学生,更成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当教师饱蘸深情悉心教育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倍感无穷欣慰与动力;当教师倾注师爱赢得家长、学生的肯定,深感育人使命之重。
热爱学生,是师德永恒不竭的动力,让师德历久弥新,飘洒醉人的馨香。
师德悠长,因为人师表而孜孜不倦。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师本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言教更要身教: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师德无言,却深沉凝重,它以爱岗敬业作依托;师德无声,却馨香远播,它用无私的师爱来浇灌;师德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以为人师表作支撑。
有了教育经典阅读的根基,教育之高峰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凌绝顶而览众山。
篇二:
教育著作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杨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教育著作读后感
。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
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
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
?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
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
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
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杨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
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
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
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
读书吧,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杨静“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名著读后感一、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
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
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爱的教育》读后感杨静《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
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
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
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
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
《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
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
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
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
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
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
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书中关于儿童爱国的那些故事来,那时我常常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觉得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曾联系得如此紧密,这不是小丸子她们可以说明的一种东西,
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
而国家,正处在惊人的变动中。
我喜爱的一本教育教学书籍——《班主任工作》杨静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
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
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生怎样做人,教会了做人的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
魏书生老师“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
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
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
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
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
”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
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却不懂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
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杨静近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对于我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他的
一句话:
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我们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
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
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前人尽皆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
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
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
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
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
”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教育者一样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残障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
魏老师说得好: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短文章后,由此我也深深懂得:
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
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残障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
听《韩玲讲座》有感杨静一、要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第一:
第一次在全体学生面前亮相要打动学生的心。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尽管这种最初的印象没有经过有意识的综合分析,但总会被深深地保留下来,朦胧地将你归为“什么样的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就以班主任为例吧。
第一次在教室里和全体同学正面接触其实这段时间我们班主任老师体现个人魅力的时间。
作为一名班主任,你的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你有没有能力统帅这班人马?
学生心中有杆称。
这帮学生们到底买不买你这个班主任的帐,就看这一段时间你自己的表现了。
表现好了,学生们服了,买你的帐了,那么,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怎么管怎么有理。
要是学生们不服,不买你这个班主任的帐,那么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是把命都拼上,把心都掏给他,也不管用。
因为他不服你,反过来,他就瞧不起你,他要是瞧不起你,他就会犯上作乱,你要管他,他就跟你顶,跟你犯浑,会搞得你筋疲力尽。
也就是说管理班级工作的前题是学生服你。
“服”指的是佩服、信服,从而学生认可、服从。
韩老师的一个案例:
9月开学第一天的早晨,学校广播说剩下时间由各班班主任支配。
我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满怀激情地跟我的学生们说:
同学们:
人到中年,我闯京城,来到平谷,我是人生地不熟;但来到了峪口中学,我遇到了你们,我感到非常荣幸。
你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在北京、平谷、峪口的亲人。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我们将朝夕相处,晨昏相伴,我守着你们,应该说我在守着一个未来的奇迹。
我愿意在你们身上“押宝”。
因为,你们是我命中注定的知音,我愿意和你们一起用功,一起拼搏,一起摸爬滚打。
和你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是一
个非常幸福的人!
”就这么几句话,别的都不用说。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学生们的眼睛都在放光,学生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让学生服还表现在第二:
第一次上课要牵引学生的魂。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书教的不好,怎么育人?
一个班主任教书不行,那么他就是再会忽悠也不成。
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就要拿出我们自己看家的本事,通过这第一节课要牵引学生的魂。
让学生们佩服、信服,从而认可、服从。
哪怕你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已经特别熟悉也要精心准备。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备学生。
学生不一样了,所以讲课的套路都得改,在备课这一环节要做到“背你千遍也不厌倦”。
这样也就促进我们教师必须尽快成为一名教课能手。
这也是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话题。
那么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
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改进教学方式,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
2、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3、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4、要讲究语言艺术三、教师必须要具备灵活应变的思维能力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充分利用当时的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
案例一:
新学期开学,高高兴兴、胸有成竹地拿着学生的花名册就走进了教室,开始点名。
点着点着,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不上来:
李亓。
这个“亓”当时真的拿不准怎么念,可当时既没办法问别人,也不可能去查字典。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这个名字就隔了过去,等到点到最后,我说:
“还有哪位同学没有点到?
”只见一位女同学举起了手,我问:
“你叫什么名字?
”他站起来清脆的回答:
“老师,我叫李亓qi”好险啊,如果刚才贸然念出来肯定会出笑话,多亏了当时的灵机一动。
四、发火要怒有所值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门道,教书也好,当班主任也好,其中有一招就是:
要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而这个老师做起事来又不厉害。
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让学生们感觉这个老师很厉害,他们日后犯错误,我们即使是对他们进行很严厉地不讲方式地批评,他们也能够接受,因为他们潜意识中会认为:
这个老师就这个脾气。
(脾气秉性跟学识与能力两码事。
)我们要是再对他们好了,他们就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们会觉得:
老师这脾气这么大,唯独对我这么好脾气,那就是老师喜欢我。
但如果我们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是不厉害,老好人,很好说话,日后,我们对他们的好,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日后,如果他们犯错误,我们批评他们,他们会难以接受,他们会觉得:
这个老师对谁都是好脾气,唯独对我这样,那就是这个老师故意找我的碴,老师因为这点小事就批评我,我多没面子!
这样一来,学生在找面子的过程中,不知道要作出什么事来。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要让学生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呢?
我们就要学会制造怒气。
找一个适当的时机,选一个适当的事件,发一次火,火气要大;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非常厉害,惹不起。
一定要注意:
这个故意找碴制造出来的怒气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针对某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
让我们的“怒”有所值,达到用“怒”来管理的效果。
前提是“怒”的动机、出发点是对学生的爱。
所谓“怒发冲冠”缘由是“怒其不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盛怒之下理解老师,从而达到对其心灵的震撼,这个过程往往是“快乐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
也就是说,发怒得有效果,得让学生买我们的帐。
发完怒,还得会收。
得让学生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而这个老师做起事来又不厉害,很亲切。
那么,怎么让学生们觉得这个很厉害的老师,又是那么得可亲可敬可信任呢?
很简单,只要掌握称呼学生的艺术就可以了。
我们称呼学生整体。
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
教两个以上班级的老师不管和哪个班的同学千万不要说“你们班”改说“我们班”或“咱们班”。
岁数大一点的老师可以利用年龄的优势称呼他们“孩子们”。
我们称呼某个学生。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连名带姓称呼,除在一些正式点名的场合使用外,一般要少使用,太正统了。
(2)三个字的名字,叫起来要去掉姓,如果学生是两个字的双字姓名,去掉姓,就在名的前面加个小字。
这样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3)通称。
有些同学的名字不好记,叫错了不好,我们就给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学 名著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