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905108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77KB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霍保军
第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道小题共60分)
1.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涉及农业生产的卜辞。
“年”,在甲骨文字中是由“禾”、“千”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表示谷物累累丰收之意。
卜辞中,常见“求年”及“求雨”、“宁雨”等内容。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当时谷物丰收是因为铁器牛耕的推广B.“求年”“求雨”反映了“天人感应”
C.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D.有利于当时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
2.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
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3.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4.《小雅·鹿鸣》本是西周贵族宣扬宴飨之仪的乐歌,后扩散到民间,在乡人宴会上也可传唱。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周人生活较为富足B.礼乐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C.乡人社会地位提高D.贵族奢靡之风波及民间
5.《荆楚岁时记》云:
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
”据此可知,社日的民俗功能主要是
A.联谊乡邻B.颂扬盛世C.缅怀先祖D.助危济困
6.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7.“百姓”一词,辞海注释:
“书尧典: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
‘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语富辰曰:
‘百姓兆民’”。
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封建地主阶级B.战国的“平民”
C.奴隶主贵族D.西周的“国人”
8.《论语》中记载:
“子曰:
‘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表达此观点是基于周
A.突出的文学成就B.完备的礼仪制度
C.平等的教育制度D.是夏商王朝的正统继承者
9.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10.文献《三辅旧事》载:
“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
江充曰:
‘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
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
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C.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
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
1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明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时时刻刻修炼自己,与这一主张相吻合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C.天道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2.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D.“世官制”的废除
1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14.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15.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
“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
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B.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16.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杀“术士”,长子扶苏劝谏说:
“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反映当时
A.统一进程曲折B.地方治理不畅
C.始皇灭儒崇法D.儒学影响较大
17.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1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
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19.《汉仪注》记载:
大祠日饮酎受金。
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
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0.《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21.《晋书》记载: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
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D.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22.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
“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科举制的发展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家族团结的需要
23.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
“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十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2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
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
这反映了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2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2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7.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8.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中贪腐现象严重
C.科举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较浓厚
29.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
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30.“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
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说明富绅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D.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31.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C.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D.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词章
32.《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
年份
农业两税
茶、盐、酒、商等
总税收收入
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
2321万贯
1238万贯
约3559万贯
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
2762万贯
2936万贯
约5723万贯
神宗熙宁年间
2162万贯
4911万贯
约7070万贯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农业生产破坏严重D.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33.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
34.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35.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
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三公”的权力发生变化 B.权力逐步集中于君主
C.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
36.元代马祖常诗云:
“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37.元代诸王、后妃、大臣等通过其奴仆进行商业活动,对贵族官僚经商,只纳税,不做任何限制,政府还通过政策保护商业贸易。
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义利观念的突变
C.游牧文明的影响 D.匠籍制度的废除
38.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
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
由此可知元朝
A.元朝保留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 B.宗法制色彩浓
C.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 D.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39.“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40.有学者发现:
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41.(15分)雅典卫城和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遥古县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
主次分明,城墙高耸……乔家大院建筑上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较为低矮,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8家票号。
“日升昌记”票号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曾享有“汇通天下”美誉。
——李凯《浅谈平遥古城的建筑风格》
材料二在古希腊人建造的公共建筑物中,以雅典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
卫城建在高出地面7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的天然平台上,在沿坡而下的低处砌上围墙。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
帕特农神庙的位置雄踞雅典卫城山巅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建筑则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
……神庙不仅建筑外观宏伟壮丽,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也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描绘了诸神与巨人对抗以及希腊人勇斗半人半马怪兽的战斗场面。
——戴尔·布朗主编《失落的文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古城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经济地位。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
(3分)
(3)文化的积淀是古城建筑的灵魂。
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平遥古城设计和雅典卫城建筑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依据。
(6分)
42.(10分)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xx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
……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请回答: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
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3分)
43.(15分)
材料辽统治者耶律德光灭后晋后,入晋宫召集百官时,他“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对群臣宣布“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
并任命了一批汉官主持汉地事务。
耶律德光认为他的军事、政治目标已经达到,成了夷夏共主。
于是下诏“自今节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战马”。
他“服通天冠,绛纱袍,登正殿,设乐悬、仪卫于廷。
百官朝贺,华人皆华服,胡人皆胡服,立于文武班中间”。
耶律德光与其父兄一样能积极吸收汉文化,对后世辽朝诸帝和贵族、百官都产生了影响。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德光统治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耶律德光统治的影响。
(9分)
邢台一中xx--xx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5CCDBA6--10CCBAC11--15DCAAC16--20DDDDB
21--25CBADC26--30DADDB31--35BDBDB36--40CCCCA
二.非选择题:
41.(15分)
(1)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之一;平遥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升昌记”票号是全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
(6分)
(2)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方式自由活泼;主次建筑分明,重点突出。
(3分)
(3)前者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等;后者是是人文主义,如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和野兽的战斗场面。
(6分)
42.(10分)
(1)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
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
价值:
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
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
方法: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43.(15分)
(1)学习汉文化,重用汉官;轻徭薄赋;抑制地方割据。
(6分)
(2)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承中原文化。
(9分)
邢台一中xx--xx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5CCDBA6--10CCBAC11--15DCAAC16--20DDDDB
21--25CBADC26--30DADDB31--35BDBDB36--40CCCCA
二.非选择题:
41.(15分)
(1)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之一;平遥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升昌记”票号是全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
(6分)
(2)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方式自由活泼;主次建筑分明,重点突出。
(3分)
(3)前者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等;后者是是人文主义,如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和野兽的战斗场面。
(6分)
42.(10分)
(1)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
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
价值:
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
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
方法: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43.(15分)
(1)学习汉文化,重用汉官;轻徭薄赋;抑制地方割据。
(6分)
(2)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承中原文化。
(9分)
330428112脒>3786993ED鏭386779715霕293017275牵sZ2090251A6冦365298EB1躱2662267FE柾X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下学 第二次 月考 期中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