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docx
- 文档编号:29895076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96.02KB
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docx
《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
抽油泵使用与维护规定
Applicationandmaintencecriteriaofoilpump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抽油泵的使用与维护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淮适用于吐哈油田抽油泵的使用与维护管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PIRPILAR
SY/T5059—91抽油泵
3抽油泵检测
新购置的抽油泵在下井之前应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发放下井。
3.1检泵前的准备工作
检泵前应首先做好以下工作,并做好记录。
3.1.1查看抽油泵外表是否喷制有表明规格、型号、出厂标记、出厂日期、出厂编号等内容的字样是否打印有表明以上内容的钢印。
3.1.2查看抽油泵是否有出厂合格证及合格证编号,核对合格证上所反映的技术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
3.1.3查看抽油泵的结构、型式及参数是否与喷制字样相符;并确认是否与油田技术管理部门所指明的油井需要相一致。
3.1.3.1查看结构:
确认该泵是管式泵还是杆式泵以及其固定位置、固定方式。
若是其它特殊结构的抽油泵,应查看其结构是否与有关技术协议、合同、产品说明书相一致。
3.1.3.2查看泵径
在SY/T5059—91标准中,对抽油泵的公称直径作了如下规定:
表1杆式泵泵径系列
mm
公称直径
Ⅰ系列
32
38
44
44
56
63
Ⅱ系列
31.75
38.10
44.45
50.83
57.15
63.50
表2管式泵径系列
mm
公称
直径
Ⅰ系列
32
38
44
56
70
83
95
Ⅱ系列
31.75
38.10
44.46
45.24
57.15
69.85
82.55
92.25
3.1.3.3查看冲程
a.对于管式泵及其它允许柱塞上始点可稍冲出泵筒的泵型、泵筒长度(含加长短节)m≥冲程长度m+柱塞长度m+0.3m。
b.对于杆式泵及其它不许柱塞上始点冲出泵筒的泵型、泵筒长度(含加长短节)m≥冲程长度m+柱塞长度m+0.9m。
c.对于有其约定的泵型,应以约定的为准。
3.1.3.4查看联接尺寸
确认与抽油杆及油管联接的螺纹是否适合指定油井使用。
3.1.3.5查看各零件,是否有明显缺陷及损伤。
3.2拉动检验
将组装好的抽油泵水平放置,柱塞于泵筒内满行程行程往复拉动和转动柱塞,应轻快灵活、无阻滞,否则应寻找原因予以排除,并做好记录。
3.2.1柱塞在泵筒中拉动不灵活,应从以下各方面寻找原因:
3.2.1.1泵筒与柱塞配合间隙过小。
3.2.1.2泵筒与柱塞磨擦付匹配不当,应从以下各方面寻找原因。
3.2.1.3泵筒弯、扁及其它形式的变形。
3.2.1.4柱塞弯、扁及其它形式的变形。
3.2.1.5柱塞上的零件外径尺寸过大或其与柱塞不同轴。
3.2.1.6泵筒与桂塞配合面不干净、有异物。
3.3检查各联接螺纹的上扣扭矩。
对抽油泵各联接螺纹的上扣扭矩进行复查,对松动部位重新紧固,并作好记录。
3.3.1紧扣力矩推荐使用APIRPIIAR中提供的下列数值。
见表3。
表3
泵径规格mm
扳手柄长度m
作用力(或重量)
N
Kg·f
31.75
0.4572
333.6
34.02
38.10
0.4572
578.3
58.97
44.45
0.4572
667.2
68.04
50.8
0.4572
800.7
81.65
57.15
0.6096
800.7
81.65
69.35
0.9144
800.7
81.65
82.55
0.9144
1112.1
113.48
95.25
0.9144
1334.5
136.01
油管螺纹规格
扳手柄长度
作用力(或重量)
N
Kg·f
2-3/8TBG
0.9144
800.7
81.65
2-7/8TBG
1.5240
889.7
90.2
3-1/2TBG
2.1336
889.7
90.72
4-1/2TBG
2.1336
1334.5
136.08
注:
在使用本表推荐值时,不得隔件紧扣。
3.3.2紧扣时只允许两两紧扣,不得隔件紧扣。
3.3.3紧扣时必须用台钳、摩擦钳、专用开口扳手、勾头扳手等专用工具。
3.3.4检查联接螺纹上扣扭矩,应指定专人负责一台泵的全部检查紧固工作,不得因故中断。
3.3.5各零件紧固前后,应用毛巾擦洗干净。
3.4泵筒总成的密封性能试验
3.4.1将组装好的抽油泵(下装柱塞总成);上端接试压接头,另一端为吸入阀,在不低于下表规定的压力下保压3min,压力降不得超过0.5MPa。
并作好记录。
表4
公称
直径
Ⅰ系列
32
38
44
56
70
83
95
Ⅱ系列
31.8
38.1
44.5
57.2
69.9
82.6
95.3
试验压力MPa
30
28
23
18
16
12
12
3.4.2对末达到要求的抽油泵,应找出漏失部位,并从以下可能找原因:
3.4.2.1密封面未充分接触。
3.4.2.2密封面有质量缺陷。
3.4.2.3密封面有异物或毛刺。
3.4.2.4油管螺纹未上紧。
3.4.2.5进油阀组密封性能未达到要求。
注:
阀球与阀座间的密封性能试验:
将阀球与配研后的阀座置于直空泵吸入口处抽真空。
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使其达到85kg(637mm后关泵,5s内不下降为合格)。
3.5配合间隙漏失量测试
3.5.1筒内放入选配好的柱塞,一端接上试压接头,另一端旋入专用堵头(若装吸入阀总成时必须使吸入阀打开),置泵于水平位置,在压力不低于10MPa的条件下测试间隙漏失量,并做好记录漏失量不超过表5、表6规定值为合格。
3.5.2泵筒长度3m以上者测试上、下两个部位,泵筒长度小于或等于3m者,只测其下部漏失的量。
3.5.3测漏失量时,应在压力上升到规定值后保压3min再计漏失量。
3.5.4漏失量试验介质用10号轻柴油,柱塞长度为1.2m。
3.5.5对漏失量超标的泵,应从以下各方面寻找原因:
3.5.5.1配合间隙过大。
3.5.5.2柱塞或泵筒密封面有质量缺陷。
3.5.5.3排出阀组密封性能未达到要求。
4抽油泵使用
4.1存放
4.1.1抽油泵应存放在干燥、通风处。
4.1.2抽油泵存放在高度一致的支架上,层层放置,严禁堆放。
存放抽油泵的支架间隔不得大于3m。
4.1.3室外放置的抽油泵的各个开口应包扎起来。
4.1.4长期存放的抽油泵,其联接螺纹及重要零件应有防锈措施。
表5
公称直径
mm
(Ⅰ系列)
试验压力
MPa
间隙代号
1
2
3
最大漏失量ml/min
32
10
100
500
1420
38
120
595
1690
44
140
690
1955
56
175
875
2490
63
200
985
2800
70
280
1410
4010
83
330
1670
4750
95
380
1910
5440
表6
公称直径
mm
(Ⅰ系列)
试验压力
MPa
间隙代号
1
2
3
4
5
最大漏失量ml/min
31.8
10
200
415
760
1245
1910
38.1
235
500
910
1495
2290
44.5
275
580
1060
1745
2670
45.2
280
590
1075
1770
2715
50.8
315
665
1210
1990
3050
57.2
355
745
1360
2240
3435
63.5
390
830
1510
2490
3810
69.9
550
1170
2140
2530
5210
82.6
650
1380
2530
4170
6390
95.3
750
1600
2920
4810
7380
4.2发放
4.2.1领泵需持领料单,料单应写明泵的规格型号、下井井号、时间、是否转抽井等。
4.2.2应查看所发泵的规格型号是否与设计一致。
4.2.3应查看所发泵是否有检修记录,记录上的检测数据是否齐全,符合要求。
4.2.4应检查柱塞,拉动是否轻快灵活。
4.2.5应查看杆式泵的支撑及联接油管螺纹,联接抽油杆螺纹是否适用。
4.2.6应注意是否还有其它附件。
4.3运输
4.3.1抽油泵在运输过程中,严禁有使用弯曲、挤压、跌落、颠簸的因素存在。
4.3.2短距离人力搬运时,搬运人员不得少于三人,且应相互照应,防止跌落。
4.3.3用汽车搬运长度在5m以上的抽油泵时,直线方向至少要有三个等高度的支撑,路面不好时,应将泵体用绳子固定,防止跳动。
4.3.4对于较长的抽油泵,最好装入干净的油管中运输,用来装泵的油管也应予以固定。
4.3.5在运输过程中泵的开口应包扎防护。
4.3.6抽油泵的附件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碰伤,保持干净。
4.4起下井
4.4.1下泵之前必须最后检查一下,确认泵的各联接螺纹没有松动,各防护用的护帽,护塞,包扎物已经全部去掉后方可下井。
4.4.2杆式泵应先将支撑装置随油管下入预定位置,支撑装置下井前应再检查一下,看装配是否正确、干净。
4.4.3起吊长于6m的泵时,应考虑支撑泵的中段,并且最好使用专用工具。
起吊时应缓慢平稳。
4.4.4紧靠抽油泵应装配抽油杆扶正器。
4.4.5杆式泵泵体接触到固定支撑时,应反复碰泵,碰泵不可用力过大,确认泵已座入支撑时,停止碰泵。
4.4.6上提防冲距时应仔细,在不影响泵工作的前提下,防冲距应尽量小些。
4.4.7起泵时也应防止弯曲、碰伤、起出的泵应单独放在平整处或支架上。
4.4.8起出的泵应将其外表在井场上洗理干净。
4.5交接
4.5.1从井中起出的抽油泵,应立即送回检修,在运输时也应遵照抽油泵的运输要求。
4.5.2交泵时应保证抽油泵零件完整齐全,无碰伤、变形。
4.5.3交接时应交清抽油泵的规格型号、井号、起泵时间、起泵原因等。
4.5.4对于工作不正常而起出的抽油泵,交接时应初步分析出故障原因。
5抽油泵维修
使用过的抽油泵,必须进行维修,维修合格后才能再次使用。
拆卸前将泵筒总成外部作彻底清洗。
清洗粘附在泵筒外表面的油污、蜡砂等污物,对清洗过待拆的泵筒总成必须放在垫木或支架上,层层放置,不得堆放,以免造成泵筒变形。
5.1抽油泵零件的拆卸、清洗及检查
5.1.1泵筒总成的拆卸
5.1.1.1选择合适的台钳夹紧泵筒。
5.1.1.2用摩擦钳夹紧油管接箍,卸掉泵筒阀座压帽取出泵筒阀座阀球。
5.1.1.3用摩擦钳夹紧油管接箍,卸掉泵筒阀罩。
5.1.1.4用摩擦钳夹紧加长短节,卸掉油管接箍。
5.1.1.5用摩擦钳夹紧下泵筒接箍,卸掉油管接箍。
5.1.1.6旋紧台钳夹紧泵筒用摩擦钳卸掉泵筒上、下泵筒接箍。
5.1.2柱塞总成的拆卸
5.1.2.1选择合格的台钳夹紧柱塞。
5.1.2.2用方扳手夹固柱塞接头,用勾头扳手卸掉柱塞上部阀罩,取出柱塞阀座、阀球。
5.1.2.3用方扳手卸掉柱塞接头。
5.1.2.4用摩擦钳或方扳手夹固柱塞下部阀罩,用方扳手卸掉柱塞阀座压帽,取出柱塞阀座,阀球。
5.1.2.5用摩擦钳或方扳手卸掉柱塞下部阀罩。
5.1.3清洗
5.1.3.1彻底清洗泵筒内径。
5.1.3.2彻底清洗柱塞内径及柱塞两端螺纹。
5.1.3.3彻底清洗阀总成。
5.1.3.4彻底清洗所有拆卸零件。
5.1.4对所有组件的检查
5.1.4.1泵筒的检查
a.用内径量缸表确定泵筒的磨损。
b.如果内径量缸表显示磨损值大于泵筒原始内径的0.13mm时,应考虑更换。
c.泵筒内径有砂痕、沟槽、擦伤或腐蚀磨损时均需要更换。
d.检查泵筒外表面,两端螺纹,应无刻痕或腐蚀。
如有问题,应予更换。
5.1.4.2柱塞的检查
a.检查柱塞表面,并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外径尺寸。
b.如果外径磨损量比原配合尺寸小0.05mm—0.076mm,应考虑更换。
c.柱塞上如有砂痕、沟槽、点蚀、擦伤或表面涂层剥落现象,应予更换。
d.检查其公、母螺纹,如有腐蚀现象,不能继续使用。
5.1.4.3阀总成的检验
将拆掉的阀球与阀座做真空试验,如发生泄漏,且不能继续研磨修复时,应予以更换。
5.1.4.4零件的检查
a.检查所有阀罩,看其表面或球导向筋有无磨损以及螺纹好坏情况,如果有阀罩内的球导向筋有磨损或变形,其变形量大于原有厚度的1/3时,应考虑更换阀罩。
b.检查油管接箍,泵筒接箍及各接头零件的连接螺纹,密封台肩面,如螺纹、台肩面被磨损或液割应予更换。
c.检查加长短节的内径,看其是否存在有酸蚀或腐蚀,必要时应予更换。
d.对检验合格零件可涂防锈油,放置在零件架上。
5.2泵筒的修复及检查
对需上珩磨机修复的泵筒,可按以下工序要求检验。
a.泵筒校直:
直线度0.13mm/m。
b.内孔珩磨,允许尺寸公差范围为0—0.075mm。
c.对修复检验合格的泵简,可按泵筒尺寸选配柱塞。
5.2.1泵筒总成的安装
5.2.1.1将待装泵筒夹紧在装泵工作台的台钳上,待装端悬伸50mm—80mm,中间应有活动支承,不使泵筒有自重弯曲。
5.2.1.2用磨擦钳连接并拧紧泵筒上、下接箍。
5.2.1.3装入选配好的柱塞总成,进行漏失量检验,合格后,用摩擦钳连接并拧紧加长短节,油管接箍及泵筒阀罩总成。
5.2.1.4泵筒总成装配完成后,进行密封性能检验。
5.2.2柱塞总成安装
5.2.2.1将柱塞夹紧在柱塞工作台的台钳上,端部伸长度50mm—70mm。
5.2.2.2将柱塞接头、柱塞上部阀罩总成,柱塞下部阀罩、阀球、阀座压帽依次连接并拧紧在柱塞上。
5.2.3装配要求
5.2.3.1连接零件上扣时,应再次检查各零件的螺纹表面、密封端面、孔口等处的毛刺、磕伤是否修光。
5.2.3.2上扣时,零件应预先手动旋入连接螺纹处直到手紧平面,即手力不能再旋人,然后回松2—3扣再手动拧紧,使端面可靠接触,用专用工具将零件拧紧。
5.2.3.3连接各零件时,不得隔件紧扣。
螺纹表面均涂上扣剂(铅油或胶)。
5.2.4检测项目及内容
5.2.4.1泵阀总成检测
a.检查阀球与阀座的尺寸是否与所装泵的图纸要求相符。
b.阀球和阀座必须是成对配研,其真空度检验应大于85KPa,组件不可随意调换。
c.检验合格后的阀球和阀座必须成对放置,使用时随用随领。
5.2.4.2综合漏失量检验
a.将与泵筒装配的柱塞总成通入泵筒,用轻柴油试综合漏失量,当压力升到10MPa,稳压后,开始接漏失量,其每分种最大漏失量见表5、表6所示,然后将实测数值填入记录表中。
b.在打综合漏失量时,为了保证泵筒与柱塞的有效长度,可预先在泵筒内放入长450mm短节。
c.泵筒综合漏失量即泵筒下部漏失量进行100%检验,上、中、下漏失量检验为10%,对用户特殊要求的抽油泵进行100%上、中、下漏失量检验。
5.2.4.3泵筒密封性能检验
a.漏失量合格的泵筒,将加长短节,进油阀总成涂上扣剂(铅油)连接在泵筒下部接箍处,不得隔件上紧,以规定的上扣方法操作。
b.抽出柱塞,在泵筒内注入试压柴油。
c.当泵筒下部进油阀座压帽处有柴油流出时,使用吸球器将泵筒进油阀球吸住,使其在进油阀座就位,当泵筒充满柴油后,取下吸球器。
d.继续输人试压柴油,当压力达到额定压力时,稳3min压降应小于0.5MPa,各零件的接合面不得有渗漏现象,然后将密封性能结果填入记录表内。
e.泵筒密封性能检验进行100%检验,对渗漏泵应重新紧固,上紧后重新进行密封性能检验,直到合格为止。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抽油泵的类型与代号
一、抽油泵的类型代号
在API规范ⅡAX和国家标准SY/T5059-91中,规定了抽油泵的两种基本型式:
管式泵(T)和杆式泵(R)。
a.管式泵的泵筒用螺纹直接联在油管柱底部,随油管起下。
b.杆式泵的泵筒卡在油管管柱当中,可随抽油杆起下。
1、在SY/T5059-91抽油泵的基本参数中,规定了抽油泵的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基
本
型
式
公称直径mm
柱塞长度系列
m
加长短节长度
m
联接油
管外径mm
冲程长
度范围mm
*
泵常数m3/d
**连接抽油杆直径mm
Ⅰ系列
Ⅱ系列
杆式泵
32
31.75
0.6
0.9
1.2
1.5
1.8
2.1
0.3
0.6
0.9
48.3,60.3
1.2-6
1.140
16
38
38.10
60.3,73.0
1.2-6
1.642
19
44
44.45
73.0
1.2-6
2.235
19
50.80
73.0
1.2-6
2.919
19
56
57.15
88.9
1.2-6
3.694
19
63
63.50
88.9
1.2-6
4.560
22
管式
泵
32
31.75
0.6
0.9
1.2
1.5
0.3
0.6
0.9
60.3,73.0
0.6-6
1.140
16
38
38.10
60.3,73.0
0.6-6
1.642
16
44
44.45
60.3,73.0
0.6-6
2.235
16
45.24
56
57.15
73.0
0.6-6
3.694
19
70
69.85
88.19
0.6-6
5.518
22
83
82.55
101.6
1.2-6
7.707
22
95
95.25
114.3
1.2-6
10.261
25
注:
Ⅰ系列为公制系列,Ⅱ系列为英制换算成公制系列。
*该项参数供选泵时计算日产量用,方法为:
泵常数乘以所需的冲程和冲次。
**按GB722规定。
当需用抽油泵的参数与表1规定的参数不一致时,订货时应明确告诉制造厂。
2、抽油泵代号
(1)抽油泵代号各部分的含义。
①Ⅱ系列整筒泵的有关代号的规定。
a.公称直径代号见表2。
表2
Ⅱ系列公称
直径mm
31.75
38.10
44.45
45.24
50.80
57.15
63.50
69.85
82.55
95.25
代号
125
150
175
178
200
225
250
275
325
375
b.与Ⅱ系列泵联接的油管外径代号见表3
表3
油管外径mm
48.3
60.3
73.0
88.9
101.6
114.3
代号
15
20
25
30
35
40
②代号标记示例。
公称直径为44.45mm,厚壁泵筒长度3m,金属柱塞长1.2m,顶部机械式固定,装在外径为73mm的油管中的杆式泵标记如下:
CYB25-175RHAM3-1.2
公称直径为70mm,补套组合成泵筒长度为4.5m,金属柱塞长1.2m,顶部机械式固定,装在外径为73mm的油管中的杆式泵标记如下:
CYB-70TL4.5-1.2-0.6
抽油泵代号较全面的表达了抽油泵的结构,在工作中应按规定代号表述抽油泵的规格型号。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抽油泵选用
B1.泵型选择。
选择泵型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泵型的特点。
(1)管式泵
①优点
a.可使用规格油管提供最大排量。
b.结构简单。
②缺点
a.更换泵时必须起下油管。
b.可打捞管式泵对气体影响较为敏感。
c.不可打捞管式泵必须配带泄油器。
(2)动筒式底部固定杆式泵
①优点
a.适用于含砂井及间歇性抽油的油井。
b.适用于深井。
②缺点
a.不适用于静液面很低的油井。
b.不适用于长冲程井。
c.不适用于稠油井。
(3)定筒式底部固定杆式泵
①优点
a.最适用于深井。
b.适用于低液面油井。
c.较适用于含气井。
②缺点
a.严禁用于含砂井及间歇工作的油井。
b.不适用于长冲程井。
(4)顶部固定杆式泵
①优点
a.特别适用于低液面油井。
b.适用于含气井。
c.适用于长冲程。
d.适用于斜井。
②缺点
不适用于深井。
B2.特殊结构抽油泵的选择。
如果某些因素严重影响抽油泵正常工作,如高粘度油液、腐蚀性油液、含气、含砂、斜井、深井等,应有针对性的选用特殊结构抽油泵。
B3.抽油泵选用时需要考虑的其它问题
(1)间隙:
抽油泵间隙的选择不是越小越好,应综合考虑粘度、砂、气、井深等因素。
原则上抽油泵的实际间隙漏失量不应小于理论排量的2%。
(2)冲程、冲次、泵径选择。
a.不应使抽油泵存在液击现象。
b.同排量情况下应选择长冲程、小冲次。
c.抽油泵应满冲程工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抽油泵 使用 维护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