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之战的设定.docx
- 文档编号:29891775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99KB
青石之战的设定.docx
《青石之战的设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石之战的设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石之战的设定
青石之战设定
目录
展开青石之战时间表(试发表)1
青石背景(试发表)2
青石地理概貌(试发表)7
扶风营军制8
青石军制1.0版9
鹰旗军军制暂行版11
展开青石之战时间表(试发表)
试发表其他创作
威帝十一年二月,胤帝献祭星殿,诸侯云集。
帝三呼“天下危殆”于星殿,闻者色变。
三月,燮王誓师九原,曰:
奉天启召,动摇天下,犁除乱源,以固君本。
三月十五,燮军出九原,进军天启,乱世于此始矣。
威帝十二年正月,燮王遣使淮安,欲代天启还取十城,商会固却之。
正月始,燮自十城购粮秣军械甚重。
三月,商会中绝燮宛贸易,燮王于是飞书商会,辞甚严。
同月,梦沼鹰旗军入青石。
三月,燮军破真都,真军降。
四月,燮军下商。
五月,燮军青石军交战与宛州百里峡,青石之战始。
威帝十二年十月廿一,燮王置山民一万于青石城西关门外。
十月廿二晨,山民撤往青石坝子门,燮军天驱首将亲率铁浮屠阻之,路近十里,山民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鹰旗军帅界明城率两骑袭铁浮屠,射杀十数人,伤首将。
十月廿四,鹰旗军左路游击副统领路牵机降燮。
十一月初一,青石六井涌血如浆。
皆废。
十一月初二,鹰旗军并扶风营大部出青石,燮军不能阻。
十一月初三,青石守将尚慕舟语燮军来使曰:
“大好头颅,请燮王亲取之!
”
十一月十一,青石城破,燮军虽得入,步步浴血。
十一月二十七,燮军焚青石,千年名城,未存片瓦。
青石背景(试发表)
历史
就地理条件来说,宛州实在说不上优越。
崇山密林,深沼激流,宛州大地就这样被切割成一块块的碎片。
有史以来的宛州一直都是河络的家园,到胤初(或者赍末)才被人族征服,险恶的地理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因素。
河络们自己从来不曾把宛州的失落看成人族的武功。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是“第一次叛离真神的迁徙”,也许人族的铁蹄永远都不能踏入宛州。
“第一次叛离”可能是河络历史上最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尽管只有短短三百年的辉煌。
作为这个转折的主要标志,河络们开始放弃他们传统的地下生活,在宛州修建了数目众多的辉煌城池,青石就是其中的一座。
从残缺的河络传说中看起来,青石的规模显然不能跟那座伟大的王城融水相比。
但那座王城,和许许多多其他的河络名城一样,都已经被河络们自己摧毁,消逝在宛州的莽林山丘之间。
而青石作为河络们最重要的北方要塞,曾经一度将人族军队挡在百里青石原上。
频密激烈的交战使得河络没有来得及彻底摧毁这座城市,尽管河络的宫殿和庙宇都被夷为平地,高大的城墙和大体城市布局却得以幸存,成为河络们的“第一次叛离”所留下最醒目的证据。
对于人族来说,河络的宗教叛离意味着宛州归属的易手。
取得坚不可摧的青石固然是炫耀武功的明证,但座落于荒原之上的这座河络名城却成为了一个包袱。
青石平原是恶水穷壤,并不出产粮食,几乎就是无法自持的。
若不是北宛锁匙的地理位置实在重要,是否重建青石都会是一个问题。
青石,仅仅因为地利便成为人族在宛州最早的一个据点,它的军镇性质一直到平国被商会取代才得到彻底的改变。
也只有在商会统治之下,交通和贸易才让青石真正焕发出光彩来。
扼守着宛州陆路交通的青石从胤朝中期开始迅速成长为一个繁华的都会。
尽管如此,十城之中,这仍然是商业色彩最弱的一个城市――还有哪个城市一直维持着一支正规的军队?
黄黍
从残缺的《晁史宛州志》来看,在伟大的晁王朝修建通达九州的浩大官道的时候,青石平原并非是一块死地。
关于青石平原的特殊地质,河络和人族的传说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显然并不一致。
两族的传说尽管不同,却都指向那次颠覆大地汇聚三海的巨大灾难。
从那个时候开始,从黄洋岭上流下的清澈山泉就变得苦涩不堪了,而这几百里方圆的土地都变成了长不出庄稼的盐碱地。
其实如今已经不能说是死地了。
如果说人族在什么技术上胜过河络的话,那就是农耕。
为了解决青石驻军的粮食供给,人们从北陆引来了黄黍,这是目前所知道最耐盐碱的庄稼。
然而南桔北枳,青石的黄黍倒是长得不错,黍米却粗涩到无法入口。
人们很快放弃了靠黄黍供给青石粮食的念头。
不料没人照看的黄黍却疯狂地长满了青石平原。
盛夏时节,除了了少许红柳沙刺,几百里方圆的青石周边郁郁葱葱地都是一人多高的黄黍。
青纱帐粒里所多的是雀鸟鼠兔,怎么看都是生气勃勃的样子。
到了百多年前,楚卫国出了禁海令,东陆的马市就被淳国垄断了,马价被抬到了天上。
一时间除了淳国和天启,再没人负担得起北陆良马。
暴利诱惑之下,宛州的商人们居然发明了长途海运牛马的秘法,北宛随即成为东陆第二大的马市。
青石城主筱氏就是著名的马商,随着筱家发现本地产的涩口黄黍却是给牛马催膘的好料,临夏堂就成为了东陆最大的私家马场。
所以说到筱家乃至青石的崛起,这黄黍当居首功。
黄黍是贱庄稼,没人伺候也能长。
野黄黍家黄黍看起来一样的郁郁葱葱,其中的区别在于黍米的产量。
青石附近尤其是临夏堂的方向,有不少人家种黄黍,说是种,也就是撒播种子加肥间苗而已。
离开青石二十里,一块块乱长的都是野黄黍。
野黄黍的黍米极稀,催膘慢,卖不出价钱,却是一个没本钱的买卖。
每年夏末黄黍成熟的时候,都有些穷人从梦沼来打野黄黍卖到临夏堂,青石人管他们叫“黍客”。
这份苦差使,也只有梦沼那种穷极了的地方的人才做得。
坏水河
坏水河全长约四百多里,入海口却有三十多里宽,是个巨大的喇叭口。
每个月的涌潮时分,海水倒灌而入,可过青石二十里。
坏水河虽然河面宽阔,也容纳不了这样大的水量,尤其到了青石以北,河面突然收束,海水往往泛滥而出。
以前曾有人猜测青石平原的眼见是被海水浸泡出来,大概出自于此。
河络筑城之初颇受涌潮之苦,却因为泉眼的位置不能移动城址,因而耗费巨力将坏水河强行改道,并在青石一侧修筑大坝。
初到青石的人每每惊异于城墙的宏伟辉煌,却不知道城西南的坏水河的突兀转折也是河络的杰作。
除去河道的转折和大坝,河络在坏水河上留下的遗迹还有金银滩头的阿图桥。
潮涌到了金银滩头,通常已经偃旗息鼓,可一年中也会有一两次特别大的潮涌。
为了抵御潮涌的冲击,阿图桥也是用南暮山中的青石料搭建的,一块石料动辄重逾千斤。
长而完美的单孔跨越半里宽的河面,配上桥上栏柱巧夺天工的银铜雕饰,在整个东陆再找不出这样精彩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来。
坏水河带给青石的并不只是苦涩的河水和强劲的潮涌。
青石以南的河面宽阔深邃,本来极利水运。
不过坏水河入海口礁石林立,海情复杂,是所有海上男儿都感到头疼的,因此平日里到青石的水运并不昌盛。
好在宛州的气候分了旱雨两季,秋冬多雨水,春夏常艳阳。
雨季的坏水河水量丰沛,水位要高出旱季许多,支流入海的小清河可以行大船。
每年秋季,来自北陆的大宗牛马都从由小清河入坏水河,从水路抵达青石城外的砚山渡。
另一桩外人再想不到的好处是坏水河中流下来的的浮木。
青石周边百里没有森林,到了商会时期人口繁盛,用柴就成了难题。
除去寻常人家使用的黄黍杆红柳枝,南暮山的炭和黄洋岭的浮柴也是重要的燃料来源。
雨季的坏水河往往漂下大量的浮木,到了砚山渡的河道转折处就阻塞成坝,危及航运。
青石以前派了城守专门打捞浮木。
捞上来的浮木沿着河岸一垛垛堆起来。
浮木浸透了坏水河水,在旱季里晒得透了,生起火来无烟持久,是极佳的燃料。
浮木的价钱不比南暮山的精炭便宜多少,于是有人在黄洋岭上伐木下漂,到砚山渡再打捞起来,成了一桩生意,也省下城守的几分力气。
城墙
任何权力的扩张都必然伴随着暴力。
在这一点上,给人以保守平和印象的河络与永远都在觊觎天下的人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作为最早发明文字的种族,河络历史中记载的战争绝不会比人族少多少,只是因为这其中许多的战争都被真神的指示镀上了灿烂的光芒,很容易让阅读者忘记其中的血腥。
让这许多分散的河络部族归化真神信仰,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数千年,这怎么可能是完全和平的?
到了第一次叛离的年代,积压千年的挣扎爆发出来,那位统一河络王国的伟大夫环是踏着同族人的血肉走向自己的王座的。
相应的,根据河络的记载,这个时期建立的宛州大城市也有着鲜明的军事色彩,而青石就是印证这些河络记载的的唯一证据。
青石城是一个略不规则的六边形,环城三十余里,城墙高十丈,宽三丈。
宛州人笑言青石城头可以跑马。
岂止是跑马呢?
河络本来精器械,第一次叛离又是战火频仍,设计出来的守城工具就是后来的河络也无法望其项背的。
城头上可以并行石炮弩车,跑两匹马可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般的城墙越高就越厚,青石城墙基础也厚,却没有七八丈那么多。
这是因为筑城用的并不是城砖,而是南暮山里来的巨石,构造又极具匠心,于是青石的城墙便显出尤其的高来。
这样一座城池需要用多少石料呢?
南暮山中有一座突兀的采石坑――原本应该叫彩石峰的,为了修青石城生生挖成了一个大坑,如今就是南暮山中的土著也说不清楚坑有多深。
城墙并非一路平直,每百步都探出一条棱去,顶端是覆顶的箭楼。
攻城的士兵无论冲到城下何处,一定要面对两面射来的箭矢。
差不多每六里有一座城门,主城门均设瓮城,辅城门也有二门、城闸各一道。
东北方向是青石的主城门中阳门,正好面对官道。
然后环城陆门依次是起雁门、望山门、虎林门、西关门、坝头门。
水门是握江门与伏波门,分别位于西关坝头起雁三门之间。
当然,这都不是河络城门的原名了。
河络时期的青石城有“陆门七,水门者五”,而如今的青石城只有六座陆门和两座水门。
倒不是取得青石的人族改造了青石城门,河络造起来的城墙也只有河络自己才能拆掉。
河络七门中最宏大的一座城门是面对正北方的无诺门,在河络弃城时被自己用铜汁巨石堵死。
人族对于这个做法的解释是:
青石的城墙过于牢固,就是河络也不能在仓促间拆毁,而堵塞城门耗费又太过巨大,所以堵完了无诺门河络就放弃了。
北邙之盟以后,也有河络到青石来,看见无诺门上的河络文字就痛哭不止。
原来封死的无诺门上书写的并非其他六门上关于城门修建过程的河络文,而是一段预言“当我们归来的时候,必将由此门而入。
”
河络小个子总是喜欢建造特别宏大的建筑,即使青石城留下的只是残存的轮廓也足以让初到青石的人往往会惊叹不已。
惊叹过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
“这样坚固的城池怎么可能被人攻下?
”其实,建造一座不能被攻取的城池本身,就显示出这座城池的暮色了。
青石地理概貌(试发表)
大概交代一下距离:
东北四百里,下唐万宜关。
东北一百七十里,枣林。
东北一百二十里,偏马。
东北一百零五里,百里峡口。
东北八十里偏东,合口。
(这个跟刘洋没交代好,合口不在官道上)
东南一百三十里偏南,锦屏。
西南一百三十里偏西,燕子博。
青石城是不规则的六边型。
六座陆门,正西方向逆时针开始算:
西关门(主城门之一,砚山渡交通),坝头门,虎林门,中阳门(主城门,官道交通),起雁门,望山门。
两座水门:
伏波门,坝头门与西关门之间;握江门,望山门和起雁门之间。
握江门的水路虽然不能行舟,但是走的是青石城出来的明渠水,可以供人畜饮用。
这一段城河汇入坏水河,为外城金银滩提供了水源。
握江门和伏波门在坏水河上都有闸口,防止坏水倒灌。
青石周边有宽阔的护城河,城中沟渠密布,但是都是小水渠,只有西南的伏波门到涌金渠一段可以行船,也不是大船。
握江门的交通水路已经废了。
青石六井,说是井,其实是泉,水量丰沛,夜半,整个城里都是沟渠里清亮的流水声。
砚山渡在西关门西南二十七里,坏水河边。
坏水河在这个位置是Z字大转弯,所以砚山渡一带水面相当宽阔。
因为每月海水倒灌过青石城二十里,砚山渡转弯处经常泛滥。
砚山渡本身离坝头门最近,只有七里,但是中间全是盐沼,车马不能通行,所以绕到西关门。
砚山渡起的河沿有筑堤,向北二十里,保护青石。
临夏堂在青石东南九里,盐沼边上,是宛州最大的季节性马场。
金银滩在城西北,面积超过青石一半,官道从金银滩穿过,跟着坏水河北去百里峡。
金银滩是青石的城外之城,集中了青石一多半的车马店,青楼,作坊等等,比较混乱,却是青石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最后更新2011-04-1507:
21:
17
扶风营军制
扶风营是野兵,军制很不正规,是典型的因需而制。
扶风营近两千人,分为五大队,五小队。
单位人数
大队三百
小队一百
什十人
扶风营也不设军阶,各队直接以各队统领的名字称呼。
比如邡亚铜所带的大队,就称为邡亚铜队,筱羽所带的小队称为筱羽队。
扶风营各队统领的名字没想好,不一定用很多。
扶风营是青石一战中单位秘术师最高的一支军队,秘术师配置到什。
扶风营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什,常常以队出动,这是野兵的性质决定的。
青石军制1.0版
六军沿用东陆古制(其实是参考春秋军制)。
每军辖四旅,每旅辖四卒,每卒辖五俩,
每俩辖五伍,每伍五人。
单位人数军阶标志
六军主将骑都督三枚金橡叶
军两千人都督两枚金橡叶
旅五百人都尉一枚金橡叶
卒一百二十五人校尉三枚银橡叶
俩二十五人副尉两枚银橡叶
伍五人伍长一枚银橡叶
六军分别为:
青曹军(轻骑兵)马乘骁都督
金矩军(重武器步兵)杜若澜都督
周捷军(快速步兵)何天平都督
孤飞军(快速步兵)付有戎都督
修豪军(重车械步兵)范西文都督
黄庭军(重步兵)巢献都督
白驹中,青石六军暂时没有主将,由客将界明城统帅。
但是编制上是有的,骑都尉的等级高于都尉。
青石军规模不大,没有都统这个级别的将领。
按东陆军制,都统往往是一军大将。
界明城不领衔,否则应该是都统的军阶。
同时,东陆军制中,都督往往是千夫长。
青石六军战前每军千人,战役过程中扩充到两千人,所以六军的都督比常见的东陆都督要大。
青石六军各有所长,是少见的特种部队组合。
这样的组合依赖长期严格的训练,配合使用威力很大,可以几卒几卒分别配组。
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使用通常需要结阵配合,耗费时间长,应变和机动能力比较差。
青石军未经战阵,是拿钱养的兵,单兵作战能力和意志力不佳,队形一旦打散战斗力就直线下降。
青石六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卒。
青石城守应用类似的编制,只是由于城守不是作战单位,所以卒以下的设置有所不同。
每军辖四旅,每旅辖五卒,每卒辖两巡,
每巡辖五什,每什辖五伍,每伍五人。
从编制上可以看出,城守的划分更细致,这与他们经常使用小编制执行公务有关。
单位人数军阶标志
军两千人都督两枚金橡叶
旅五百人都尉一枚金橡叶
卒一百人校尉三枚银橡叶
巡五十人副尉两枚银橡叶
什十人军校一枚加宽银橡叶
伍五人伍长一枚银橡叶
城守的将领名字没想好,按照以前的习惯,还会使用一些论坛里的名字。
涉及城守的要在白驹下了,还早,尽可以准备。
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青石城守。
城守的基本应用单位是巡或者什。
与六军不同,尽管级别低下,军校是城守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级。
青石军装备精良,着装齐整,不同阶级的军官甲胄战衣的形制不同,最容易辨认的方式是看他们头盔和肩甲上的标志,这个做法在整个东陆也是少见的,但很实用,由此可以看出,青石军确实是一支建设得力的职业化军队,堪称精兵。
然而,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以前一直没打过仗,青石军的职业也就都摆在纸面上了。
鹰旗军军制暂行版
鹰旗军军制
鹰旗军的编制很特别,东陆当时没有例子可循。
但是几千年前大晁开国的时候,有一支类似的军队叫蓝衣,也是厚甲、轻骑与骑射的配置,可以单独作战,战斗力非常强。
单位人数统领副统领
左路游击(重甲骑兵)一千人贺南屏路牵机
中路游击(马步兵/轻骑兵)两千人骆七笙沐夜由
右路游击(步弓骑兵)一千人留朗之
步军八百人崔罗石
辎兵一千人晃闻一
各路游击及步军之下以百人为队,设管带一人。
鹰旗军无军阶。
鹰旗军的建军思路是一支纯骑兵,崔罗石的步军部分,本来是用于守卫梦沼基地的,在青石战役初期因为青石军损失过重,才紧急调来补充(连载中有需要更改的地方)。
之所以以昂贵的骑兵建军,界明城与江紫桉的主要考虑是:
在非兵的宛州,维持强大的常备军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走精兵路线。
依靠骑兵的机动力,一个可以当几个使,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最初界明城的考虑是拒敌于国门之外,通过与诸侯的合作与外线作战来阻止姬野进入宛州――这充分说明他还是过于理想了。
因为这个考虑,鹰旗军的设计中,长时间深入敌后作战是一个重要考虑,不征用民夫,是一支后勤负担相当轻的骑兵,否则四千骑兵,仅仅靠晃闻一的辎兵很难供得起。
宛州的兵源有问题,鹰旗军建军的时间也不长,所以以精兵为目标,实际上能做到的程度也有限。
中路游击和右路游击实际上有半步兵性质,除了追击遭遇,正规作战时常常下马,依靠马匹机动。
他们主要使用的山马也不是冲锋陷阵的良驹。
鹰旗军的主要打击力量在配备豪华的左路重骑。
这支骑兵使用优质北陆战马和全副的河络铠甲。
左路游击的甲装通过特殊的设计,以鳞甲的重量实现了板甲的防护力,从而成为一支少有的高速度重骑兵。
他们习惯用这支高速重骑兵撕开敌军防线破坏阵形后,才投入中路游击扩大战果,而右路游击则是压阵的。
如果敌军阵形坚强,鹰旗军的打击手段就很有限。
因为兵力限制,鹰旗军发挥战斗力需要相当大的机动纵深。
青石战役的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鹰旗军的机动能力基本没有能得到发挥,陷入了守城苦战,失败也是难免的。
鹰旗军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游击。
从编制上可以看出,鹰旗军的管理相当扁平。
游击下面是百人队。
实际作战时,很少以百人队为单位,强调集中使用。
不管敌军军势如何,三路游击经常一起出击,这是掌握拳头的原则。
因为总是重兵出动,鹰旗军军阶不明就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跟住主将就可以。
最后更新2011-04-1416:
04:
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石 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