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891065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94KB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这是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X数量=总价”
(1)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
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
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
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
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
(板书:
单价)
师:
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
发票中的2000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
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和(),求()。
数量关系式为(),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
讨论并发现验证:
单价X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
(1)
师: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
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
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
(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
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
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
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
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
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
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
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
路程÷时间=速度
师:
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
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
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
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
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
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
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
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X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和(),求()。
数量关系式为()。
生2:
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
怎样求路程?
生:
速度X时间=路程
师:
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
为什么这样猜?
生:
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
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
计算第
(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
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
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
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
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
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
比路程。
生2:
比速度。
生3:
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X2040X5
160X56X10
6X4080X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
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
6X10=60160X5=800
6X20=12080X5=400
6X40=24040X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是什么规律呢?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师:
为方便研究,我们先研究第一组算式,并把第一组这三个算式分别为
(1)式,
(2)式和(3)式。
如果把
(1)式作标准,
(2)式和(3)式分别与
(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6、师:
是不是其它的乘法算式也有相同的积的变化特点呢?
师写算式60X8=480,你能根据这个规律写几个算式吗?
看其它乘法算式也有这个规律?
学生举例说明。
7、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说简单些。
总结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8、师:
这个规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过?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X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X50=32X50=8X25=
指名学生回答
2、神奇缺8数来挑战
12345679X9=111111111
12345679X18=
12345679X27=
12345679X36=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
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X17=272
16X34=272X()
16X34=272X()
(16÷)X17=272÷4
2、判断题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应该乘5。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应该除以10。
()
(3)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如果长不变,宽变为原来的3倍,则面积也变为原来的3倍()
(4)路程=速度X时间,如果时间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路程也会变相同的倍数()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X24=432
(18X2)X(24÷2)=
(18÷2)X(24X2)=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应用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铺垫
师:
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对子”。
老师说前半句(1只青蛙1张嘴),大家说后半句(2只眼睛,4条腿)。
比比谁对得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
师:
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得这么快?
引导说出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腿数都存在的倍数关系。
(预设:
1只青蛙有2只眼睛4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
师:
根据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的倍数关系,请你们快速地算出6只青蛙有几只眼睛?
60只青蛙呢?
60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X6=12
2X60=120
2X600=1200
师:
我们再来根据青蛙的只数与腿数的倍数关系,快速地算出5只青蛙有几条腿?
10只青蛙呢?
2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X4=80
10X4=40
5X4=20
2、导入新课
师:
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
积的变化与谁有关?
变化规律是什么?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
师: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理念:
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游戏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题,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自探提示,比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课件出示自探提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
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
积有什么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
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积有什么变化?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温馨提示:
如果你觉得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与思考,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完成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2、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二)归纳规律
1、分层概括概括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说明0除外。
)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整合概括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读规律,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自探提示展开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
(三)验证规律
师:
学生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
下面一起来验证一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45X20=90012X5=60
45X10=()12X20=()
45X2=()24X5=()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师:
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让我们一起自豪地把这个规律再读一读,注意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
通过两个练习,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
(四)小结探索方法
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
四、运用拓展
师:
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大闯关,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
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第二关:
灵活机智
2、根据8X50=400,直接说结果。
16X50=()8X25=()
()X50=160080X500=()
第三关: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
通过小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谈谈你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第4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例4,练习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
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
20盒呢?
200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X2=12(元)6X20=120(元)6X200=1200(元)二、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观察、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X2=126X20=1206X200=1200根据8X50=400直接写出积16X50=32X50=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第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第二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
16是8的2倍,800也是400的2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
(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把发现也写出来。
800X4=()80X4=()8X4=()根据8X50=400直接写出积8X25=2X50=概括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讨论第
(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2.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0除外》)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X48=124817X12=20426X24=()17X24=()26X12=()17X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练习九第1~2题。
三、全课总结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变化 规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