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docx
- 文档编号:29883281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8.95KB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docx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查 报 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个人收藏,有较高参考价值)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查报告
省教育厅:
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将促进我校按照“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和原省教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规定,现将我校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自查情况汇报于后:
棠湖中学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59亩,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任课教师188人),在校学生2797人(初中25个班共1242人,高中30个班共1555人)。
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评为省文明单位,2000年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
我校作为一所实施全方位改革的新型学校,一创办就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建校要求,确立了“改革立校、开放办校、科研兴校、民主治校、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树立了“学校新、机制活、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社会形象。
评为省级重点中学后,我校随即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确定为“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精神,对照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
双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校的“创建”工作,成立了“棠中创示范性高中领导小组”。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指导下,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已完成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各方面工作,2000年12月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初评,2001年4月16—17日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来校进行了调研。
一、办学思想——开放、民主、创新、全面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办学风格。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21世纪经济社会信息化趋势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总结教育教学实践,我校确定了“开放、民主、创新、全面”的办学思想。
(一)开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持开放办学。
当今世界正向高度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地球村”将越来越小,我们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要勇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
开放,体现了充足的自信、竞争的胆略、兼容的气度、合作的智慧。
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坚持开放办学,我校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发展。
(二)民主
人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坦诚、勤奋、富有创造性。
树立民主办学、民主治校、民主执教的思想,有助于活跃办学风气,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教育民主的强大推动力,并为教育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民主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三)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学校保持竞争力、生命力的关键。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我校创立、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
办学机制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办学机制创新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教育观念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是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对教育功能新的定位,其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更强调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守成型”向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创新型”转变。
(四)全面
“全面”的办学思想,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包括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辐射效益、产业效益)。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处理好全面与特长、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对学生整体而言,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对学生个体而言,既要全面培养基础素质,又要尊重个性,发展特长。
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要在立足于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办学特色。
二、人才培养目标——“五会一长”
按照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学生基本素质标准,确立了“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做人”。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现代人)。
——“会求知”。
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主动、生动地学习,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学习,具备一定的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能结构,达到教学大纲对各学科知识和技能规定的基本要求。
——“会生活”。
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做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分清是非、美丑、真伪、善恶,初步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会健体”。
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努力提高生理机能,增强身体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非智力素质,有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动机、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养成自信、谦虚、勤奋、诚实等良好品质,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耐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会创造”。
能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各科知识,创造性地发展各种能力和自身特长;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
——“合格+特长”和“优秀+特长”。
在全面提高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都必定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能,我们必须用心研究他的特点,发掘他的潜质,科学引导、精心培育,使他的特长脱颖而出。
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我们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特长”型人才,经过高校学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长为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对一部分基本素质发展得好的学生,力争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特长”型人才,经过进入一流大学深造和实践锻炼,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拔尖人才。
三、办学蓝图——面向21世纪,抓住加快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四维”办学模式,力争到2021年左右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1991年建校后,我们提出了“三三”办学设想,即:
第一个三年(1991—1994),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完成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工人员到位;第二个三年(1994—1997),达到省级重点中学的办学标准,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第三个三年(1997—2000),形成一套有棠中特色的办学经验,成为具有一定示范性、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校。
近10年来,全校教职工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基本实现了“三三”设想的目标。
2000年3月,我校制定了2000—2021年发展纲要,确定了新的办学蓝图:
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素质,优化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21年左右,把我校建设成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流的硬件设施,卓著的办学效益,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为此,我校决心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深层次、高水平地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探索、构建“四维”办学模式:
——“超前模式”。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面向世界,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发展上确保思维的先进性,在改革上保持适度的超前性。
——“创新模式”。
以永争一流的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管理的新模式、办学的新理念,创造新的突破,不断刷新“纪录”。
——“开放模式”。
建立与知名中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走向,主动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力度。
——“产业模式”。
把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办学特色——改革意识浓、办学机制活、教育管理实、办学效益好
早在建校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将学校建设成“办学思想先进,管理科学有序,师资队伍精良,硬件设施一流,富有特色的示范性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总目标。
几度春秋,几度耕耘,我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改革意识浓
我校的创办,本身就是双流教育改革的产物,因此牢固树立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意识。
改革,是棠中的立校之本。
我校利用新学校没有旧有办学机制和模式束缚的先天优势,抓住机遇,一建校就实施了以“三制一包”(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经费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内部改革,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我校不断深化、完善改革。
(二)办学机制活
“三制一包”是我校办学机制的核心,也是机制创新的标志。
1999年6月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陶武先视察我校后说:
“三制一包”的机制创新,使改革落到了实处,值得推广和发扬。
校长负责制:
校长对县政府负责,全校教职工对校长负责,校长每年同县教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接受全校教职工的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同时,校长拥有解聘权,以保持教职工队伍的动态优化稳定。
我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包含了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长必须在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扩大会议上作《述职报告》,答复提案和意见,接受质询和民主评议,由全校教职工进行无记名信任投票。
校长有权解聘教职工,教职工代表大会也有权通过“不信任校长案”,服务和监督都是双向的,从制度上确保了全校整个肌体的健康和活力。
全员聘任制:
本着“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宗旨,按照“公开、公平、双向、择优”的原则,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激励并促使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结构工资制:
将国家财政下拨的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全部投入浮动,教职工“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破除平均分配,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2000年9月,学校进一步深化了分配制度改革。
经费包干:
县财政按人事编制及有关政策将教育经费下拨给我校包干使用,学校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合理地配置资金。
在“三制一包”中,校长负责制是灵魂,全员聘任制是基础,结构工资制是动力,经费包干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有利于调动全校上下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创新、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灵活机制。
(三)教育管理实
按照科学、务实、高效的原则,我校建立健全了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制定并执行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校长决策指挥系统(图表1)中,校长立于学校全局的角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对学校的总体工作、重要工作作出决策,进行总体的部署、指挥、协调、控制。
在此之下,建立了中层执行系统、基层落实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
这一管理运行系统遵循5个“尽量”的原则:
机构设置尽量精干化、工作方式尽量规程化、领导关系尽量短程化、职责权限尽量简明化、成效考核尽量数量化。
我校制定、完善了48个岗位职责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全校上下各司其职,令行禁止。
为了进一步增大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我校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实际,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即校务、财务“两公开”。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在办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尤其是教育法律法规。
1999年,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民主管理先进集体”。
建设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是确保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关键。
我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人员精干。
班子成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改革意识、创新精神,提高思想水平、管理能力,并确立了“制度×情感×德治”(任一因素为零则结果为零)的管理理念,加强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融洽、默契的关系,注重道德内化,促进和保证了各项管理的落实到位。
(四)办学效益好
办学效益是对办学思想及其实践的检验。
我校的办学效益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效率高,发展快。
建校后“三年见成效,五年评省重,十年创示范”,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一般人认为几十年都难以实现的目标。
2、全面提高了办学效益:
质量效益优、社会效益好、辐射效益强、产业效益高。
(详见第七部分)
五、办学行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课程结构和教学的改革与实验、科研兴校、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校的办学行为是“开放、民主、创新、全面”办学思想的实践,同时也促进办学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
(一)推进“名师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师资力量对于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校始终将师资建设列为议事日程的重中之重,推进“名师工程”,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我校在用人上从不求全责备,而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给予每一位教职工充分的用武之地,为教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以“教书育人光荣”的事业感来留住人,以远大的目标(如争创“省重”、“国重”)来激励人,以一心一意为教职工办实事(如“安心工程”——帮助他们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安居工程”——户均居住面积90平方米以上等)来温暖人,以充分的信任和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人,使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1991年建校之初,在用人体制还相对较封闭的状况下,我们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教育英才,分期分批从千多名应聘教师中遴选了200多人,组成一支师德好、业务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这些从四面八方招聘来的教师,带来了各地的教育特色和各人的教学风格,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学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近年来,我校又从北师大、西师大、川师大等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形成了有力的师资后备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我校提出教师要由“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力争造就一批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精湛的业务技艺、较大的影响力的“名师”:
——坚持强化师德教育和师德评价,制定了《教职工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职工职业道德评价量表》,在推优评先、晋职提资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师德修养。
2000年9月被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协调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综合素质。
1998年选送了8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研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坚持七项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学习。
——组织、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承担课题,撰写论文、论著,通过科研提高素质。
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共169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共80篇,出版专著(含与人合著)37部。
教师论文集《探索的足迹》(两卷)2000年12月由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
几年来,我校的“名师工程”不但培养出了多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了一大批教师迅速提高了师德、师能。
我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市、县学科教学带头人18人,高级教师66人,一级教师135人,省、市、县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28人,双流县首批“名校长”、“名教师”3人,研究生2人,89人即将从北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人即将从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3人正在川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教师们在各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脱颖而出,364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奖励。
(二)切实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方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做人与成才、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重视当前教育现状中极易忽略或无暇顾及的人格、道德、法制、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倾向、自立自理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他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为此,我校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深入学习,积极向专家“借脑”,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聘请北师大教授金盛华、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成都七中老校长杨礼等教育专家为办学顾问,邀请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志远、外语教学特级教师张思中等一批教育界权威人士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报告会,积极向专家“借脑”。
2、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特点、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分层推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发展,力争把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培养成才。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优化现代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克服低水平、低效率、重复化、机械性的课业训练,为学生创造自主、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创造性地学习。
4、前瞻性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新的基础素质。
我校前瞻性地对学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扩展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自由学习,并在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计算机道德和信息文明教育。
5、狠抓后进生转化工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我校生源入口素质参差不齐,要提高出口质量,就必须面向大面积的中等生、后进生。
我校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主要做法有:
——建立严密的后进生转化工作组织体系。
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为实施主体,由各年级组长负责,政教处、教务处督促,责任落实到人。
对起始年级新生认真观察、调查,科学分析,确定后进生对象,进一步详细摸底,逐一登记,全面分析,对症下药地制订出转化的具体步骤,认真实施,并对转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转化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学期小结,每学年表彰,每三年总结。
——科学、耐心地引导和帮助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矫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习方法,避免新的分化,把后进生数量降到最低限度。
——努力优化后进生的主观非智力因素和客观非智力因素,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科学研究表明,95%的孩子智商属于正常范畴,差别不大,智商超常和低常的均只有2—3%。
因此后进生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情商造成的。
据此,我们针对各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着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其情绪智商。
——对后进生必须有“三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到“三优”(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三访”(有病家访、缺课家访、有转变家访),“四点”(挖掘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四不准”(不准歧视、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准赶出教室、不准推出校门)。
目前初一至高三共有后进生54人,转化过程均有明确记载。
2000届初、高中共有后进生34人,至毕业时成功地转化了32人,转化率为94.12%。
6、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心理状况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大非智力因素。
从1997年开始,我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批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置了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教师任课并负责咨询服务。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并促进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
通过组织科技、艺体、人文等活动或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实施,并强化校园环境的文化色彩,做到动态与静态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有声与无声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开展科技活动。
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使他们学习和了解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现代高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科学知识及发展动态。
成立了车模、航模、空模、天文、环保等科技活动小组,开展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科技演讲、自编科技小报和科普画刊等活动。
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学校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组织奖15次,辅导教师获国家级组织奖1次、省市级“优秀辅导员”16次,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市级奖励241人次。
——组建“海棠艺术团”,举办艺术节、艺术夏令营,学生自创、自演各种艺术节目,多次到双流人民广场进行文艺表演及书画现场展示。
——创办校园文学社、校园报、校园广播站、学生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等,由学生采访、撰稿、编辑、制作、播出,开展有关活动。
——为外地学生组建周末“快乐大本营”,分营分组开展文化、艺术、体育、信息技术、阅览等活动,组织晚会、旅行、参观等。
——举办“英语活动月”、英美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质。
——在校园、走廊、教室设置名言警句牌、杰出人物像、雕塑、书画作品等,使学生励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密切配合。
我校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会同公安、城监、街道、居委等,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环境的健康、文明。
邀请司法局、少管所、律师事务所、交管局、税务局等部门的同志,对学生进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纳税等教育。
取得工厂、乡村、部队、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和配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定期到双流县福利院慰问、服务;不定期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假期开展“让我们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社会实践,举办了“爱我中华——北京行”、“人与自然——卧龙行”活动。
9、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
学生素质评价以“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不做定论为基本原则,以测试、教师观察分析、同学互评、家庭和社会反馈等为基本途径,以量化与描述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并重为基本方式。
考试成绩只是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一项,主要用于评价各学科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分析、综合、推理、运算等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人格、意志、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潜力,难以从考试中反映出来,也难以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我校通过由教师细心观察、密切接触、听取各方反映、认真分析来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科学地发展素质。
(三)加强德育工作,促进校风建设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首当其冲的关键地位。
校风是一所学校内在和外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 申报 国家级 示范性 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