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docx
- 文档编号:2988228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27KB
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docx
《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
龙舟与端午节和屈原
甲骨文中分别有舟和龙字,但没有“龙舟”连称,说明那时还没有龙舟。
随着历史发展,龙舟一词出现了。
龙舟最初指競渡之舟,后来它的含义扩增了,可以兼指大的船;天子所坐的船也专称龙舟;画有龙纹装饰、甚至有楼台亭阁的游娱之船也称龙舟。
本文专指端午競渡的龙舟。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
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是以剪髪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
”[1]1976年浙江鄞县石秃山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上面刻有龙舟競渡的图案,终于有了实物佐证。
此外,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残铜鼓上,有舟船競渡的图纹,图中的船体狭长平浅,首尾微翘,桨手们作奋力划桨姿态,船上的指挥面对桨手作有节奏的鼓动和指挥。
桨手们的头上都有雉尾装饰,且向后飞扬,反衬出船体飞速前进。
[附图1,上]广西贵罗古墓出土的铜鼓上层,有完整的龙舟競渡图像[附图1,下]。
它们的时代约相当于战国至东汉[2]。
我们现在不知道古越龙舟的结构怎样,从铜銊、铜鼓上的图样看,当然比后世简单些,但古朴的艺术性非常突出。
有史以后有关龙舟的结构、取材、大小、长短、形制,龙舟的人数、桨手的培训、挑选等,文献上少见全面的记载,直至明朝的《武陵競渡考略·競渡考》中才有详尽的记载。
[3]《競渡考》虽然有龙舟的大小尺寸,却没有形象的图画。
但可以与现存最早的宋代龙舟图联系起来理解。
宋代龙舟种类之多样化,出乎今人的想象。
其大型的龙舟有多层的楼台亭阁,豪华非常,当是天子所乘的龙舟。
其余龙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桨,或十桨,都是可以競渡比赛的。
[4][附图2]
龙舟发展到后来,內容趋向复杂。
如龙舟競渡的时间定在端午节
前后举行,龙舟节和端午节重合,家家都要裹粽子、吃粽子,龙舟上也必备带粽子。
并且有关龙舟的传说积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据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于汩罗江的,粽子是给屈原吃的,一说是给蛟龙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屍体…等等。
但在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中,对五月五競渡的起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按五月五日競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提龙舟,称之为飞凫。
二是作者摘引邯郸淳《曹娥碑》的原文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
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其三又引《越地传》云:
“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5]笔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这里的摘引,易致误会。
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传说她的父亲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后跳入江中抱父屍而出,是个孝女故事。
伍子胥是春秋吴国故事,似乎张冠李戴。
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才不矛盾。
但不论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
《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是楚人,他也听说过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只是详情不知。
这都说明南朝时,五月五的競渡还存在不同传说。
唐朝的诗歌中有以龙舟競渡为纪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到了明朝《競渡考》中,开头就说:
“競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
…故划船之盛,甲海內。
盖犹有周楚之遗焉。
宜诸路倣傚之者,不能及也。
”不过《競渡考》是专讲武陵的競渡情况的,当然以沅湘为起源地。
屈原是公元前299年自沉于汩罗江的,当年,楚怀王为秦所执,过两年客死于秦。
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龙舟競渡活动。
查屈原《楚辞》中提到的船名,计有“舟”字: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6];有“舲船”、“吴榜”: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7]舲船即通常帶窗的小船。
榜是船桨,也可指船。
有“桂舟”:
“美要目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8]桂舟指用桂树木制造的舟。
所称的舲船、桂舟,吴榜都是其他处也见使用的词,与龙舟无关。
所以司马迁详细叙述屈原如何遭遇楚怀王和襄王的迫害,最终被谪于南方,作“怀沙赋”之后,“怀石自沉汩罗以死。
”紧接着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批评他们“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后又说;“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如果屈原自沉汩罗以后,当时楚国的百姓们即以划龙舟、投角黍纪念屈原,如此重大之事,司马迁决不会弃而勿写,却连百余年后贾生投书吊念也予以记载。
上述考古出土的吴越青銅钺上龙舟競渡的图案,那时还没有统一的汉字,古越文已消失,不可能找到史籍上的记载。
先秦文献里还没有龙舟这个词,《史记》里也没有。
笔者查阅最早提到龙舟的是西汉《淮南子·本经训》,《本经训》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反对木、水、土、金、火五种物质财富的“遁”,其中的“水遁”是指农业丰收以后“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汉时的龙舟鷁首,在水上游乐时,还有音乐伴湊,相当繁华热闹,不属于競渡的龙舟,刘安认为是一种不应有的奢侈之风。
[10]但有人引《穆天子传》的记载: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而说:
“龙船在西周穆王时就已出現了。
”[11]这是不足为信的。
因为《穆天子传》相传是记述周穆王出游四方的事,内容荒诞,带神话性质。
如说穆王一次行猎,得“麋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之类。
这书相传是晋时人盜魏襄王墓出土的遗物,从晋时算起,距离周穆王也已有两千五百来年,郭璞为之作注说“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靑雀舫,此其遗象也。
”[12]郭璞这是以晋时吴地的靑雀舫形制,推论解释两千多年前的“龙舟”,是没有说服力的。
与龙舟密切相关的是角黍和端午的问题。
角黍的最早记载在晋·周处的《风土记》,此书已佚,《齐民要术》引《风土记》
注云:
“俗以先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
粘黍一名糉,一曰角黍。
盖取阴阳尙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齐民要术》又引《食经》及《食次》的内容,角黍也可用糯米做。
[13]说明古代的粽子可兼用糯黍和糯米制作,其起源当甚早,但那时还没有和龙舟发生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风土记》所记的做角黍和端午节吃粽的风俗,起因于秦汉时期,那时中原人民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讲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云:
“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14]。
到南朝时这个风俗更为完整:
“五月五日。
以五彩丝繫臂,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
”[15]。
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狀,挂在大门上,认为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还有打扫房间,饮雄黄酒等。
这些活动,全国都有,只是内容大同小异,流传至今。
如所众知,端午以后,天气转热,流行性传染病开始流行,饮食不小心,就容易得病,端午节民间的这些活动,可以视为古人的卫生防疫活动。
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五百年后的南朝·梁·吴圴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
”为什么用五色丝纒粽,吴均有个故事交代,说是汉时长沙有个姓曲的人,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谢谢你们年年祭祀我,只是祭品常被蛟龙吃掉了,以后请你们“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緾之,此二物蛟龙所惮。
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16]这个故事托古到汉时,人们无从对质,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仍没有牵涉到龙舟競渡,只提到蛟龙偷吃角黍的事。
这与沿海一带崇拜蛟龙为图腾,粽子专门为祭蛟龙而制作的,完全不同,也可以反证龙舟最初不是起源于华中地区。
现在所知,歌咏龙舟競渡早而多的当推唐诗。
笔者从《全唐诗》查得咏競渡的诗有九首,其中卢肇“競渡诗”别无新意,元稹“競舟”诗则是批评岳阳赛舟的时间太长,农民负担太重,与本文无关。
其余七首多少都有启发,尤以张建封的“競渡歌”最为生动,令人如身临其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競脫文身请书上……”[17]这首长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末句“競脫文身请书上”中的“上”,是为了同前两句末的“赏”及“往”押韵,其叙述的词序应为:
“上书競请脱文身”,说明参加競渡的桨手们要文身代表蛟龙,競渡毕,经过上书的手续,解除文身。
显然这还保留着古越人纹身的风俗。
二是全诗详写龙舟競渡的景象,没有提及纪念屈原,却清楚交代文身手续。
张建封官御史大夫,曾任徐、泗、亳节度,属今苏北皖北地区,故所写的“競渡歌”,反映的是东南吴越古风。
而储光羲“观競渡”[18]、白居易“競渡”[19]、刘禹锡“競渡曲”[20]及李群玉“競渡”[21]等诗中,都提到屈原。
储诗云: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末句并与丰收联系: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白诗云;“競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别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较灵均死几多。
”刘诗云;“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传浮彩舟;灵圴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
张说《岳州观競渡》中有句云;“土尙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22]“三闾”是“三闾大夫”,即屈原的官职。
“二女游”是指周昭王时东瓯献二女,善歌笑,后二女和王同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的故事,与龙舟无关,这里从略[23]。
这诗说明唐时已把競渡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但有地区性,即地点在湖南岳州一带。
同时“二女游”的传说还在流行中。
到宋朝的黄公绍,有《端午競渡櫂歌》十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競渡的,其第四首云:
“贺灵鼍,贺灵鼍,几多翠舞和珠歌;看到日斜犹未足,湧金门外湧金波。
”灵鼍即鼍龙,鼍是鳄鱼,即龙的原型之一。
这是典型的古越人贺灵鼍遺风,没有牵涉到纪念屈原[24]。
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更进一步完整化、通俗化,书里详述屈原受廹害的种种情况,最后屈原“叹曰:
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絶灭。
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汩罗江而死,其日为五月五日,里人闻原自溺,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无及矣。
里人乃为角黍,投于江中以祭之。
系以彩线,恐为蛟龙所攫食也。
……龙舟競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又说:
“宋元丰中,封原为清烈公,…后复加封原为忠烈王。
髯翁有过忠烈王诗云:
‘峨峨庙貌立江旁,香火争趋忠烈王。
侫骨不知何处杇,龙舟处处吊沧浪。
’”[25]冯梦龙把龙舟起源归在楚国,然后东传到吴国。
冯梦龙不知道这类传说各地都有各自的说法,其特点是结合地区历史风情。
如浙江绍兴地区传说古越国勾践曽于五月五日在这一带操练水军,龙舟競渡是仿照水师操作。
江苏苏州地区的传说则是龙舟競渡起因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投屍钱塘江,所以后来钱塘江江涛汹涌澎湃,还有子胥的女儿驾舟追潮故事…等。
当然,龙舟競渡并不局限于汉族,壮、苗、侗、布衣、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类似龙舟活动。
如大部分壮族地区都过端午节,人们用糯米包成卷狀,中夹猪肉,煮熟后作为节日的食品,一部分投入江里祭奠屈原。
有些地方这一天整天只吃凉粽,表示对屈原清孝,当月不剃头,表示对屈原崇敬。
端午的中午,把雄黄酒喷洒到房屋四周,以避邪疫。
全家老少都喝一两口雄黄酒,有钱人家还用雄黄酒洗身,表示消灾。
在门口插艾草、枫叶或茅草等,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等,认为它们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驱邪。
靠近河边的壮族,举行龙舟活动,龙舟用长竹扎缚而成,约七八个人一组,競赛的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宁明县当地传说,古时候的蛟龙叫“图额”,是壮族的雌性水神,宁明县五月五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白母娘。
当天先在室內祭祀祖先,然后换衣,化妆,打扮一番,去看龙舟競赛。
在競赛时,还要放鞭炮和地炮,炮声和呐喊声此起彼应,十分热闹。
与他们祖传的《端阳节歌》所唱的一致:
“划船恭敬白母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龙舟 端午节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