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docx
- 文档编号:2987958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91.98KB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一):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7题)“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1955年亚非会议。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就是亚非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这是亚非各国能够实现团结合作的共同基础。
C正确。
【结束】
2.(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7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答案】B
【点拨】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决定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结束】
3.(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点拨】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
所以选A。
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结束】
4.(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的外交关系,可根据所学知识,排除各错误项。
日内瓦会议时间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本题各选项中A项排除,中苏关系当时并未恶化(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B项排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直为台湾国民党政权控制,1971年才恢复合法席位;C项排除,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联系材料毛泽东所述,“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应选D项。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结束】
5.(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
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答案】B
【点拨】考察周恩来一生的活动以及对阶段特征的把握。
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应该选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出现一个契机,就是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政变,囚禁蒋介石。
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并迫使蒋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第二个空选②;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人民期盼和平。
蒋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同前往的还有周恩来,王若飞等人。
最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体现了中共方面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选④;20世纪50年代,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上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举行,选①。
所以总的顺序是③②④①,选B。
【结束】
6.(2008年上海高考32题)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答案】B
【点拨】从周恩来的话“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可以得出选项。
选B项。
【结束】
7.(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5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点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结束】
8.(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2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C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
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它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它的提出说明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同时,还注意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老题,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和影响,可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A、B、D,因为这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提出的时间明显不符。
【结束】
9.(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7题)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点拨】注意时间提示:
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B项正确。
【结束】
1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答案】A
【点拨】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考试内容:
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
【结束】
11.(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答案】D
【点拨】题眼:
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
考点:
新中国外交
解析: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12.(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
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修一 0711 年高 考真题分课 汇编 51 新中国 初期 外交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