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docx
- 文档编号:29879229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48KB
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docx
《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概论平时作业讲评
《国学经典概论》课程平时作业讲评
(1)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两部分。
(X)
2.孟子的“君贵”思想,继续并发展了《尚书》以来的民本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政治理论健康发展的方向。
(x)
3.对于《春秋》做出详细解释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v)
4.纪事本末体史籍出现的比较晚,它是在纪传体史籍的基础上出现的。
(x)
5.在诸子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v)
二、名词解释
1.指事:
用抽象符号构成字形的造字法,用得更少。
在《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占1.1%。
是介于象形和会意之间的一种方法。
2.象形字:
指摹拟实物形状而造的文字。
每个字有固定的读法,跟没有固定读法的图画文字不同。
3.《周礼》:
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
4.别史:
指居正史之外而与正史非常接近的一个历史记述系统。
5.赋体诗:
由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所创立的一种诗体。
其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人称做骚体。
三、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国学”的三次大洗礼。
(1)一次是五四时期。
一批青年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之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把中国的落后归咎到了传统文化上。
于是出现了一边读中国书,一边骂中国文化的现象。
(2)第二次是“文革”。
如果说“五四”的反传统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展开的,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的。
“革命”的目标是所谓的“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3)第三次是八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开放打开了久已封闭的国门,原来号称要解放全人类的中国人,这时发现自己要解放的那部分人却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巨大的反差引起了国人再一次的反思。
于是演出了与世纪初雷同的一幕,知识分子中一股反传统的力量再次兴起。
2.简述《中庸》重点谈及的三个问题。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中庸》的写作内容。
常见错误:
学生在回答时对“修道”的阐述不够全面。
(1)“中庸”的问题。
中庸之道极简单,极明了,却极难做到。
(2)“修道”,即“道不可离”的问题。
(3)“至诚尽性”的问题。
道本于天,源于性。
3.简述《史记》的五种体例。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史记》的体例。
常见错误:
学生在回答时,常常无法答全。
(1)“本纪”。
主记帝王的历史。
(2)“表”。
《史记》中有十表,分三种,即“世表”、“年表”、“月表”,皆按时间顺序排列人事,反映历史变迁。
(3)“书”。
“书”是著的意思,这一部分重在著录典章制度。
(4)“世家”,即“世代相袭之家”的意思。
这是专为诸侯设立的,共三十篇,记载了春秋以来各诸侯的历史变迁,以及世袭的勋臣家族史。
(5)“列传”,即人物传记,共七十篇,记述了从周初到汉武帝时数百位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人物。
4.简述宋明理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常见错误:
学生对宋明理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常混淆。
(1)北宋,这是理学的形成期。
(2)南宋,胡宏、吕祖谦、朱熹、陆九渊诸大家的出现,门户大分。
(3)元至明初,此期朱子学说北传,并确立了统治地位。
(4)明代中期,陈白沙、湛甘泉、王阳明的出现,明代理学开始走出程朱阴影,形成自己的特色。
(5)晚明到清初,此期出现了理学的总结性著作。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汉字的特殊性。
1.汉字是表意性文字
汉字与语言符号不一样,它的形体具有视觉性质,而且具有很强的组合特征。
每一个汉字是平面展视的,或上下搭配,或左右组合,或里外镶嵌。
现存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文字都是线性扫视型的,每个文字符号就是表音的字母,字母的结构线条(能指)与语音对应,线性排列,没有意义可言。
汉字则并非如此,每个汉字呈平面展视型,字的每个构件(块)几乎都有意义可循,每个字不仅仅是构件的“形合”,而且是构件(块)的“意合”。
2.汉字有较强的生成能力。
字的符号单位和构成规则可以定量进行分析。
尽管谁也无法预测以后是否还会出现新字,也无法统计有多少个具体的汉字可能组合成多少个新词语。
然而一个掌握了基本汉字的人完全可以读出自己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一个新字(主要是化学字)或新词,并能从汉字的组合成分大致说出该新字或新词语的意思.
3、汉字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
汉字素有文化“化石”之称。
不仅汉字字形表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因素和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字形深层还蕴藏着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从字形表层即汉字自身的结构看,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
2.何为训诂学?
学习训诂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1)训诂学的含义。
(2)训诂学的意义。
常见错误:
学生对训诂学的含义认识不清。
训诂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的学问。
它要应用文字学与音韵学以及关于古典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文献的阅读、诠释问题。
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1)明训诂首先在于它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
(2)进一步说,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3)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作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性学问,是开启古典之门的钥匙。
《国学经典概论》课程平时作业讲评
(2)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传记指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
(x)
2.史钞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x)
3.“载记”就是月令,是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
(x)
4.名家是战国兴起的很怪异的一家。
之所以称名家,因为他们主在辨名与实的问题。
(v)
5.我国传统“三分法”分文学为三类,即诗歌、小说、戏剧。
(x)
二、名词解释
1.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汉字中所占比重最大。
2.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字。
3.经学:
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4.野史笔记:
指私家编撰的带有历史记述性的史籍,是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
5.赋:
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由散文的语言、诗的韵律构成,因为是有韵之文,故把它归于诗类。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字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文字学研究的对象。
常见错误:
学生常常忽略古今字形的变化研究。
(1)研究文字的原义,让人们知道文字形义的“所以然”,了解其后蕴含的学问;
(2)研究古今字形的变化,即文字由甲骨文到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繁体、俗体、简体等的变化。
2.简述“国学”的基本素质。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
四者共同构成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
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使人类生存遇到了空前大挑战。
种种危机之源乃在于人心危机、人性危机。
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执中、贵义贱利、天下为公等八种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精神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追求,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人心、人性之危机,对未来世界和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简述韩非子进说的八种谋略。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韩非子的进说谋略。
常见错误:
学生常常回答不够全面。
(1)借公义之名劝急私之行。
(2)以卑下为高尚,鼓励其不能自己之行。
(3)以高尚为卑下,劝止其无法达到的目标追求。
(4)给君主提供自我夸耀的根据。
(5)纳言必以合于私利以相诱。
(6)劝止必以合于私患相危。
(7)借桑说槐,以免阿谀之嫌。
(8)顺风行舟,不扫君主之兴。
4.简述总集的主要类别。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总集的类别。
常见错误:
学生常常只回答要点,未能举例说明。
(1)以朝代为限;
(2)以地域为限;
(3)以人为限;
(4)以文体为限;
(5)总选各体但有入选原则;
(6)总汇一朝之作。
举例略。
三、论述题
1.请举例论述《礼记》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礼记》的主要内容。
常见错误:
学生无法理解当时的专题论文。
(1)解释《仪礼》或与《仪礼》有关的文字,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
(2)记述各种礼制与礼节的文字,如《王制》、《礼器》等。
(3)杂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文字,如《坊记》、《表记》等。
(4)专题论文。
如《礼运》《学记》《经解》《乐记》等。
2.简要论述实现“三纲”的八大步骤。
一:
格物。
面对事物本身而进行分析、推究;
二:
致知。
获取真理,了解到万事万物本来之理;
三:
诚意。
诚心诚意,对人对己,都没有半点欺诈;
四:
正心。
就是把心放正,戒除歪心眼。
五:
修身。
检点自己的行为,纠正感情用事的偏差,要求合于礼的规范。
六:
齐家。
治理好家庭,使一门之内和睦安宁,父慈子孝;
七:
治国。
八:
平天下。
天下太平安定。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
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八目”:
就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八条”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概论》课程平时作业讲评(3)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两部分。
(x)
2.儒家之外,影响最大的是道家。
(v)
3.《通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v)
4.“时令”是为地方割据时期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
(x)
5.介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是阴阳家。
(v)
二、名词解释
1.假借:
假借与转注一样,都不是造字法,而是解释文字既定意义的一种方法。
2.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先秦典籍,这是南宋朱熹为重新建立意识形态话语系统而确立的新的经典体系。
3.诏令:
是帝王、皇太后或皇后等向下所发的命令、文告,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4.编年史:
是一个整体对纪年的统一的体裁,是一种形象化的历史记录方式。
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
5.史评:
是关于史学理论与批评的著作。
这部分著作既对史著起着监督作用,同时也体现着史学的发展水平,它最能体现史家的眼光与见识,以及对史学的理论思考。
三、简答题
1.20世纪的中国将孔子作为反动的腐朽阶级的代表,请概述其根据。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孔子作为反动的腐朽阶级代表的依据。
常见错误:
学生回答此题时,难以辨正的思想看待孔子的思想。
(1)他属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2)在政治上他反对政权下移和越行为。
如鲁季氏用天子之乐,他反对。
季氏越礼祭祀泰山,他反对;陈恒杀了齐国的国君,他反对等。
(3)制度上反对改革,如反对晋国铸刑鼎、季孙氏废丘赋等。
(4)经济上反对新兴的富有者,如对季氏富于周公,他就十分不满。
2.简述《文史通义》的主要论说。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六史通义》的主要论说。
常见错误:
学生不能举例进行说明。
(1)“六经皆史”论。
(2)“史意”论。
“史意”是与“史法”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史法指历史编纂方法,史意则是指历史著述中的思想性。
(3)“圆神方智”论。
举例略。
3.简述文学的三重世界。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文学的三重世界。
常见错误:
学生难以理解文学的生活世界。
(1)语言世界,这是形式层面上的最早被人们所认识的一个世界。
(2)生活世界,这是作者着力要展开的内容层面上的一个世界。
(3)心灵世界,所谓“心灵”包括情感、思想、意识、精神、思维、性格、心理、良知等诸多方面,即内在于人的一切。
4.简述类书对文学的意义。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类书对文学的意义。
常见错误:
学生对类书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
(1)类书可直接服务于文学创作。
(2)类书可直接服务与文学阅读。
(3)类书多有保存文学文献之功。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周易》提出的三大重要理论。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周易》的重要理论。
常见错误:
学生对“阴阳论”未展开阐述。
(1)“阴阳论”。
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元构成的,阴阳相须而生,这是天地间的法则,也就是所谓的“道”。
世间万物,天地与人,皆运行于此道的支配之中。
(2)“则天论”。
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理论。
用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人世变化,即已表现出了天人合一、宇宙一体的思想。
(3)“变通论”。
简言之,“变”是指事物在空间中的变化,“通”是指事物在时间中的存在。
这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理论,由此而确定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变化以及王朝更替的合理性。
“变通论”是建立在“阴阳论”与“则天论”的基础上。
“阴阳”是事物的构成法则,“则天”是办事遵循的原则,“变通”则是事物的规律。
2.请举例论述《仪礼》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仪礼》的主要内容。
常见错误:
学生在作答此题时,未能举例说明。
(1)关于成年礼,如《士冠礼》。
(2)关于婚礼,如《士昏礼》。
(3)关于交往之礼,如《士相见礼》。
(4)关于宴饮之礼,如《乡饮酒礼》。
(5)关于射礼,如《乡射礼》、《大射礼》。
(6)关于丧礼,如《丧服》、《士丧礼》等。
(7)关于祭祀之礼,如《有司彻》等。
题论文,如《礼运》、《学记》、《经解》等。
《国学经典概论》课程平时作业讲评(4)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墨家之名出现要早于儒家之外的各家。
(v)
2.孟子的“君贵”思想,继续并发展了《尚书》以来的民本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政治理论健康发展的方向。
(x)
3.《通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v)
4.儒家之外,影响最大的是到家。
(v)
5.介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是阴阳家。
(v)
二、名词解释
1.《论语》:
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的言行录。
2.奏议:
是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3.典志:
“典”本指典册,因早期典册所记多为训诰规章之类,是人们行为所当依循的规则,因此“典”引申后含礼、法的意思。
“法”是记的意思。
“典志”即指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籍。
4.赋:
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由散文的语言、诗的韵律构成,因为是有韵之文,故把它归于诗类。
5.格律诗:
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简答题
1.孔子是否真反对、真保守,谈谈您的认识。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常见错误:
同学们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常常不够客观。
孔子并不是真反对、真保守。
(1)从孔子在时代文化中的角色看,他代表的是先进的文明制度。
(2)从当时社会对孔子的认识看,他的形象是崇高的、伟大的。
而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评论历史,一定会有偏差。
(3)从孔子的社会文化观看,他是主张社会发展、变革的。
(4)从孔子思想的本质看,看不到一丝恶的影响,而呈现的是仁慈与善良。
2.举例说明野史笔记的主要内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野史笔记的主要内容。
常见错误:
学生容易忽略“考据、辨正类”。
(1)小说故事类,像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
(2)历史琐闻类,如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3)考据、辩证类,如沈括《梦溪笔谈》等。
3.简述四种基本的训诂学方法。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常见错误:
学生常常无法回答全面。
训诂学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即以形索义(形训)、因声求义(声训)、据文考义(义训)、援事解义。
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点,即均为面对问题或矛盾而采取的处理手段。
4.“国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国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史,即王朝兴衰更替的记录;二是典志,即典章制度的变迁。
这一部分史籍,资料来源主要是官方档案,撰述者多身居史官,或多有官方组织,因此也代表官方意识形态。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尚书》的文化意义。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尚书》的文化意义。
常见错误:
学生对《尚书》在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1)《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
(2)《尚书》确立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3)《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
(4)《尚书》树立了天下观念和世界精神。
2.简要论述《诗经》所具有的多重意义。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
《诗经》的多重意义。
常见错误:
学生无法举例说明。
(1)它是先民真情的宣泄,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在现实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2)《诗经》是先王之泽的产物,其中有美刺善恶的是非评断,故而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意义。
(3)因为它是周代礼乐文明制度的产物,它体现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民主政治制度,因而可供后世为政者效法。
(4)《诗经》所反映的是周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是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先民喜怒哀乐情感的展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经典 概论 平时 作业 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