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docx
- 文档编号:29873801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9.64KB
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docx
《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
如何做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师
一、做有方向感的教师
我们很多人选择做教师,并非是从填写师范志愿的那一刻起,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之言、考分限制或者想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等到做了教师,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真的那么大,于是就抱怨:
人民教师吃苦受累,教书育人满身疲惫;天天学习不懂社会,囊中羞涩见人惭愧;抛家舍业愧对长辈,仰望青天欲哭无泪。
于是,站在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迷惘,痛苦,麻木,对工作得过且过,心里总巴望天上掉下一个发财致富或者跳出教师职业的机会,让自己翻身农奴得解放。
可是,这个身有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
教师要跳出教坛,就像去爬一堵倒向自己这边的墙;教师想发大财致大富,就像去吻一个倒向别人怀抱的姑娘。
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就明白:
这是世上最难办的两件事!
为什么?
因为方向错误。
不少教师就是在这种方向错误、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和痛苦,在痛苦痛悲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现在的社会,大棚把季节搞乱了,广告把市场搞乱了,钞票把人心搞乱了,所以很多人都好像吃了兴奋剂,躁动不安。
市场经济又不断制造快速致富的神话,象什么超级女生,什么彩票中奖,什么股票暴涨,都能一夜暴富,但是这个神话对于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
有个笑话说一位大妈
死鬼,收到了千万别再买基金了,还是买点豆子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
做鬼都不要贪钱,莫说是做人。
其实,钱少才是自家的,钱多了可能是大家的,太多了就是人民的。
所以叫人民币!
教师靠职业收入成为富人,方向错了,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违背。
现在,我们不少教师在清苦中步入迷惘,无法坚持用自己的教育良心,对所面临的工作做出正确、清醒和公正的判断;有的教师,本来有棱有角,没过多久就被周围的人、周边的环境所同化;有的教师,教学能力与教龄成反比,越教水平反而越低。
这些都是缺乏方向感的表现。
学校需要有方向感的教师团队去支撑。
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面向学校发展的愿景,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是一种目标,一种方向!
教书育人的方向。
目标决定精神,方向凝聚力量!
如果到目前为止,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说,你想不做教师又没好的门路,整天在错误的方向上空想和臆想,那么我奉劝你一句:
用心做好当前的工作,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今天用心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对你今后的人生绝对有用。
想当领导一定要学会追随,想当爷爷一定要先当孙子,这是常识。
不要老是埋怨:
做人的不如做狗的受宠爱,做事踏实的不如挑拨离间的受信赖,做假忽悠领导的反而比尽心尽力工作的更豪迈。
请你不要埋怨!
命苦不能怨政府,惭愧不能怨社会。
对一份职业的工作方向的定位,如果没有理性就要有感性,如果没有感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那就是半辈子的不幸!
因为你的一辈子有半辈子是在上班。
教师的方向感有两条底线:
一是知难而进,踏地而行,真正做教育;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做研究。
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无论是教一门功课,还是带一个班级,一定是一个踏地而行并且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
教育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有一些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
每天你都善待你的学生,每天你都帮助问题学生纠正错误,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么样,每天你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
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
把小事琢磨透,把小事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
比如经常有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课,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
是不是漫不经心的提醒一下:
“睡觉的同学,请注意!
”你细想没有?
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无法听懂而不听?
还是因为他预习懂了没有必要听?
是因为教学进度太快而无法听?
还是因为他不喜欢你这个老师而不听?
是因为他通宵上网太想睡觉?
还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想睡觉?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是在做真正的研究。
能把一件件这样的教育小事做好的老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
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
因为课题研究的方向定位错误,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必然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二、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一个教师对工作没有责任感,即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
因为现实已经证明:
有成就的教师往往不是最聪明的教师,而有责任的教师往往就是最成功的教师。
从我们的职业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出点成绩来,都要有职业责任感。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也没有不需要完成任务的岗位。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岗位就意味着任务。
作为学校的一员,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应该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以热情和责任去工作。
当前,我们有些教师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感,有四种表现:
一是自由和散漫。
总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公办学校,做多做少,做坏做好,工资一分钱不少,社会主义就是好;总是认为学校的事与他无关,他之所以要做是因为学校要他做,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最后归结为碌碌无为。
二是蔑视和抵触。
对学校纪律嗤之以鼻,对岗位职责玩世不恭,对工作制度蔑视抵触,对工作意图怀疑对抗。
三是非议和无聊。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这么一种怪现象:
有些事没人做,有些人没事做,有些人不做事;没事做的人盯着做事的人,不做事的人非议做事的人;没事做的人和不做事的人品评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有些不做事的人很无聊,老想着滋事闹事,无事生非,耍小聪明,搬弄是非,煽阴风,点鬼火,乱反映,乱告状,简直就是一个现代版的祥林嫂,无论走到哪儿,一张嘴就能让你感到扑面而来的水深火热,使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不做事。
结果,好事做不成,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事,短期能做好的事变成长期才能了结的事。
四是逃避和推卸。
工作过程中假装不知道有责任和任务的存在,当工作出现了糟糕的局面,就推说自己并不知道有关的任务或责任,以此来逃避或者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说到教师的责任感,领导一般习惯于说:
你们要有对中华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些说法的确很崇高,但让人感觉到“高不可攀”。
我们并不是享有盛名的先进模范人物,没必要老是把“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感谢CCTV,感谢中央电视台…”之类的话挂在嘴上。
其实,大家都知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哪能为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负责?
当一个人被要求为许多负不了责的东西负责,久而久之就什么责都不负了,这确实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医师违反医疗规定医坏了病人,他要为医疗事故负责任,可我没有听说过教师为教坏了一个学生要负什么教育事故责任的。
如果学生读书很差或者犯了错误,老师一般都是训斥家长。
几乎每一所学校编校史时都写培养出了多少领导人、行政长官、科学家、模范人物或者明星,从来没有哪所学校交代本校毕业生有多少人发癫、养猪或者坐牢。
人的发展成长实在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教师也实在是负不了那么多的责任。
那老师究竟要负责什么?
老师的负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
老师不会为国家、为教育、为学校、为学生没有未来而承担责任付出代价的,但职业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未履行教育职责负责。
所以,学校要实施工作责任追究制。
一些明显的教育失职行为必须要被追究责任,比如:
不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教学秩序,不落实教学常规,不执行工作常规,不履行安全职责,班级管理懈怠无序,对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言行不予制止和纠正,等等。
如果不能履行工作职责,将付出代价。
教师的责任感有两个体现:
一是对学生负责;二是对自己负责。
谈到责任感,就必然要说到对学生负责。
我认为,教师追求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
如果你没有教育教学的能力,你还能对学生负什么责?
没有能力,即便有爱心,那种“爱”也只能是“爱莫能助”的“爱”。
失去了责任感的教师,会在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心。
教育良心的群体丧失会使学校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谈到责任感,也必然要说到对自己负责。
我认为,教师用心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成效,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坚守岗位,完成任务,这只是岗位要求。
用心工作,把事做好,这才是工作负责。
什么叫用心?
用心就是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无论是在行政职位上,还是在教学岗位上,无论是在教辅岗位上,还是在后勤岗位上,我们都要秉承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务实的态度,并表现出一种有效执行的工作能力。
如果我们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每天被动地、消极地工作,每天不停地抱怨工作,那我们的环境会自己变好吗?
心境会自觉快乐吗?
收入会自动增加吗?
不会的!
最终结果只能是做“三等残猪”。
哪“三等”?
一是等待下班,二是等待工资,三是等被淘汰!
我觉得:
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境不妙,工作越做越糟糕。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现就是:
人可以经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感,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
在“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的年代,一个教师有约束感,才懂得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哪些话现在还不能说;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话说了也没用,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不公正,我也相信逆反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
但是,逆反不能成为逆行,放松不能变为放纵,逆反要遵循起码的规则。
不管你有多少独特的见解,当你聆听中国式领导发言的时候,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要嗤之以鼻和放纵逆行,尽管你听到的可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冠冕堂皇的话不会是错误的话,听一听,尽可能地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作为老师,用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
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社会就是这样。
谈教师的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
有的老师认为不受纪律约束、我行我素是个性的解放;有的老师觉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是个性的张扬;有的老师眠梦都想做个“领头鸟”,彰显一下个性,无所敬畏,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
其实,这些都是你自我感觉良好。
我告诉你,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和做法就是:
枪打出头鸟!
有些老师觉得违反一下学校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小事。
小事上放松,越放就越松,最后就一塌糊涂。
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
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然后有小事离校,到最后没事也离校。
为了这个很普通的上下班纪律,你可能逼迫学校无可奈何之下使用指纹考勤机,哪就悲哀了。
面对指纹考勤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还能走多远?
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环境中,看起来最自由,实际上最没有自由。
我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小口瓶子里面有五个球,每个球上有一根线,五个人每人拉一根线,球可以从这个瓶口里面出来,但是一次只能出一个球。
中国和日本两个团队比赛,看谁先把球全部拉出来。
我们中国人肯定是一、二、三、大家就争先恐后一起拉,结果全部卡在瓶口,一个都出不来;但日本人是这样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很快就全部拉出来了,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规则和条理。
中国人乘电梯、坐火车、搭班车、逛超市,大街上开小车的、驾货车的、骑摩托的、踏单车的、走路的,甚至包括进会议室开会,都喜欢挤,不讲规则,不讲秩序,电梯或车子一停,你出也出不来、进也进不去,整个一片混乱,摩擦系数太大,摩擦成本太高,这是一种社会成本的浪费。
不客气地讲,不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到恰到好处,因此学校纪律和制度规则必须存在。
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
制度和纪律的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
我们有些老师,总以为领导有意和他过不去,以为学校的制度和规则是领导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
我觉得,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时代,对于纪律没有一个强制的规范执行期,封建社会过来的农民也好,商人也好,文人也好,都是没有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所以,我们少数老师有那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绝对不可以放任。
人们常说军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
不要错误地以为军队有力量是因为有枪有炮,军队的力量是来自纪律。
没有纪律的军队,依然是散兵游勇。
没有纪律的学校,必然是乌合之众。
教师的约束感有两条底线,一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二是控制好工作和生活的情绪。
美国人写信先写姓名,再写某号某街某区某城,最后写“美国”;中国正好相反,先写“中国”,再写某城某区某街某号,最后写姓名。
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就是把国家和集体放在个人之上,不管你愿不愿意,这种意识真实地、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并不想说,中国式的集体意识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中蔑视它,吃亏的多半是你个人而不是集体。
教师要控制好工作和生活的情绪。
愤怒可以出诗人,但愤怒绝对不会出教育家。
一个愤怒的人和一头愤怒的猪没有多少差别。
人一愤怒,全部知识修养、经验学识、智慧理性都荡然无存,只会像猪一样咆哮,但还是逃不掉被屠宰的命运。
制住了怒,才能看得见路。
教师的怒火中烧,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宣泄一旦伤害到学生,会把一时的痛快演变成一生的痛苦。
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瞬间控制不了自已的情绪,所以酿成了终身遗憾的苦酒,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有激情加无约束,等于用良好的愿望铺平通向地狱的道路。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希望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年青教师,要善于克制。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有激情,你就可以像《红高梁》中所唱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吗?
显然不行,还要有约束。
否则,就会“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做有学力感的教师
教师的文凭学历不等于教师的教学实力,教师的学习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实力,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潜力。
文化大革命时期,贫下中农也可以管理学校,当然谁都可以当老师。
现在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就像医师要行医执照一样。
美国有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律师、医师、教师、会计师等,如果每年没有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
这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的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但基本上是走过场。
教师职业进修和培训没搞扎实,导致很多教师的工作底气不足。
所以总是抱怨教育要求高,抱怨教学工作累,抱怨学生素质差,唯独不抱怨自己不学习。
这是典型的缺乏学力感的表现!
其实,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应该想到学习和提高,而不是一味抱怨要求高、工作忙、学生差。
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我们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是事实。
我们有的老师很搞笑,总是说别人班里的学生比自己班里的学生好,总是说别人学校的学生比自己的学生好,总是怪自己班里的学生不好,老是一味抱怨自己班里的学生笨,所以他那班的学生不能提高是正常的。
其实你仔细想想:
别的班级、别的学校学生比你好,他会到你的班里来吗?
别人的学生再好,是到不了你班里的,你只能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
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天天讲,你讲三年五年,一中的学生也不会到你班里来。
你越讲就越没有底气,越讲就越没有信心,越讲就越容易犯错误。
教师的学力感有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一是读书研究;二是有效备课。
教育教学的底气来自哪里?
来自于读书研究和教育理念的内化。
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知道自主、合作与探究,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涛声依旧,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就抱怨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操作方法,就说“观念指导行动”、“理念引领行为”是正确的废话。
其实,你没有通过研究来内化别人提出来的理念,你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不会被那些理念所指挥,所以你就觉得别扭。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生涯中永久的事情,所以要研究。
多读书,多研究,多听课,多学习。
读书和研究使人具有深沉的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才能把教学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法。
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
没有研究,上起课来就感觉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
教育理念、课改理念不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理念要落地,要转化成实践。
现在外面很多花枝招展很诱惑人的瞎讲:
一会儿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会儿又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会儿改变教学模式,一会儿又转变学习方式。
我觉得很多都是不那么实用的。
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到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圆不溜秋,看来看去找不到缺口。
转变学习方式,谁发明的?
上海人发明的。
这句话目前对我们没用。
你从哪里往哪里转?
从接受式学习往研究性学习转?
教学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知识问题,知识都没有具备,哪里转得过来?
哪里会转成能力?
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解决知识问题就是要接受式学习。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抓诵读记忆、抓知识积累、抓练习纠错。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不少口号是值得讨论的,我不是说有错,但是值得讨论。
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自哪里?
来自于有效备课和教学理念的转化。
要把教学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操作流程,就要实实在在地备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的备课现状是“四个基本不做”:
对教材内容和课标考纲基本不做研读,对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基本不做考虑,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基本不做分析,对课堂活动和选题安排基本不做思考,把备课当成单纯的照抄《参考教案》上的教案,或者不加任何剪辑的网上下载教案,导致备课本上写一套,课堂实施另一套,课堂教学中问题成堆、漏洞百出。
课前不备课,上课老出错;教案老一套,上课唱老调。
这样的备课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充其量只是一种应付教务处或年级检查的摆设而已。
实实在在的备课是什么概念?
用心地研究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充分地了解学生,这就叫实实在在的备课。
一是研究教材,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哪些例题、讲到什么程度、完成哪些相应的习题。
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三是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准确地把握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
四是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
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
五、做有专业感的教师
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要求,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感。
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
知识只能奠定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才能带来教育教学的灵气。
教师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师,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我们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
教师的专业感,有两条底线:
一是教育遵循规律;二是教学实事求是。
什么是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
教育是不能速成的,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我们现在讲很多教育规律,越讲越糊涂。
什么是教育规律?
循序渐进是教育规律。
什么是实事求是?
照本宣科不是实事求是,每一段教学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几乎所有上不好的课,都是相关准备知识有问题,所以你再教也是教不会的。
一元一次不等式没有学会,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不需要教的,你教了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要转化为一元一次,还是不会。
人家浪费表情讲一元二次不等式,你想方设法先把一元一次不等式教会。
这就是遵循教学规律,这就是专业的表现。
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我们很多学生经历着相当严重的学习过程的反复失败,所以他就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不好好读书,天天向下。
学习过程的反复失败本身就告诉学生:
你英语是学不好的,你数学是学不好的!
他天天都是这么一种概念,因此他就不想学英语,也不爱学数学。
所以我们强调要搞好集体备课,用专业的眼光,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起点、进度、内容、要求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把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变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
在我看来,一个具有专业感的教师应当有以下特征:
(1)具有心灵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其实,教师是教“人”的。
教师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一种生存性的妥协。
但是这种妥协不该付出“只教书不育人”这种惨重的代价。
我说一个教师要有心灵的力量,就是要坚持在“育人”的基础上追求那人见人爱的分数。
中国人就有这个习惯,凡是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希望下一代拥有。
谁都想考高分,谁都想上清华,但是他的可能性在哪里?
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力、素养以及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在哪?
全国1000万高中毕业生都上清华行不行?
也容易,国家发个命令全都改成清华大学就好,但他还是就想进北京的清华。
其实,你认真想想:
这孩子聪明还是笨,你能改变吗?
这是先天的、物质的,物质是不能改变的。
现在的教育奇怪的就是:
学生能够改变的那些习惯,我们不去动脑筋改变,而不能改变的脑子呢,我们拼命动脑筋想把它改变。
我觉得,教育是不太可能把傻的人变聪明的,其实我们有时候所做的教育反而是在把人家聪明的孩子变傻,然后让他有一个小地方表现出小聪明,就对人家家长说“你看,你这么傻的孩子,到了我手里都变聪明了”。
如果考试成绩很差,就对人家家长说“你孩子脑子还是蛮聪明的,就是习惯不太好”。
胡说八道!
他基因要是没有聪明的话,你能叫他表现出来吗?
不可能的。
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让已有的聪明、潜在的聪明变为现实的聪明。
他有这个基因,你才能让他表现出来。
否则的话,教育就不得了啦,所有的人都能考高分了,所有的人都能考一本、二本了。
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所做的事情是什么?
是想让大家都考高分。
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
高考二本指标要不要抓?
中考前十名、尖优生、特优生人数要不要抓?
当然要抓!
在素质教育旗帜高扬,应试教育疯狂反扑的今天,我们无法回避升学,也无法回避考试,考试是学校无可抵挡的要事。
我们要理直气壮抓升学率,毫不动摇地把中高考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在这个问题上,全校上下必须达成共识。
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我们的四类学生:
第一类,轻松愉快地可以上二本或进入中考前600名的学生。
有没有这样的学生?
有,极少数!
第二类,刻苦努力才可以上二本或进入中考前600名的学生。
第三类,刻苦努力了也上不了二本或进不了前600名的学生。
这是现实存在,因为江西2009年35万人高考,二本以上录取6.8万(录取率19.4%),还有28.2万上不了二本;瑞金7200人中考,前600名进入重高的也就是600人,还有6600人进不了。
这不是他不刻苦努力的问题,他就是刻苦努力了也可能掉在那28.2万或者6600里边。
第四类,轻松愉快地不想上大学或不想进入任何高中的学生。
有没有?
有!
他也要进入我们学校来读书呀。
因为要实现小康,政府有目标和指标,我们有任务和义务,我们要请他进来读初中、读高中。
那么怎么来平衡这四类学生的需求?
你说一个要去打工做保安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要去考二本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坐在我们的课堂里,他们的心态、他们的需求一样吗?
我们弄不好,这个没教好,连那个也耽误了。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那包括特长生在内的100个上二本或者169个进前600名的学生而教学、而教育,我们就害了很多很多的学生。
我们考虑过其他学生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吗?
在校园里,以人为本是什么概念?
就是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可能,我们来满足他的需求,为他提供一种教育服务。
他可能上二本,我们为他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服务?
他想当保安,我们又给他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服务?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套课程要为四类学生服务,怎么办?
大家读一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就可以看出,它就希望能够分出层次、分出类别,这也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一个解释就是:
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和谐相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十一 世纪 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