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提纲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872428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66KB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docx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提纲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P5)
(1)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党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
(P11)
(1)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2)时代背景:
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3)历史根据: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4)现实根据: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3.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P13)
(2)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P14)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P22
(2)实践基础:
6.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24)
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24-P25)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P28)
9.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重要借鉴
(1)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P33)
(2)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P33)
(3)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P35)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P36)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P65)
(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66)
2.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国民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洗礼、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方;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P81)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P66)
4.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P79)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政治: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P76)
(2)经济: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P77)
(3)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P78)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
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在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P80
(2)内容:
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P80)
第七章
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162)
(2)意义: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P163)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的论述: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P164)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荣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P171-172)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P168)
第八章
1.我国20世纪50年代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1)主观: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中注意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P177-178)
(2)客观: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P177)
2.市场经济的优势和缺陷(P182)
(1)优势: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2)缺陷: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发挥的主要作用: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应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等等。
(P182)
4.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加强自主创新(P205)
5.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科技人才(P206)
6.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P206)
7.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P205)
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
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P210)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P211)
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第二,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九章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针: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P220)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P221)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政治基础和现实条件:
(P232)
(1)历史依据: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2)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3)现实条件: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得差异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个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c.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
e.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f.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g.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团结和民主
h.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i.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j.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5.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P227)
6.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P236)
(2)重要意义:
(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民主、自由、人权(P243-247)
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P253-254)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P250-251)
a.中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255-256)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P262)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P281-282)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治法治
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民生问题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P274-275)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③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P278-280)
(1)理论意义:
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
a.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5.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依据:
(P28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宗旨、最大政治优势、执政地位的依据、执政的实质、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1)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P363)
(2)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366)
(3)最大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P371)
(4)执政地位的依据:
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P367)
(5)执政的实质:
人民当家作主
(6)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脱离群众(P371)
2.我国党群关系的特点:
(p37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3.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p373)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必须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4.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p378)
在新的发展阶段,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来抓,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5.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应正确把握的基本原则:
(P375-376)
a.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党对青一代的希望:
(P383)
青一代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提纲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