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含答案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29871776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58KB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含答案 精品.docx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含答案 精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板块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含答案精品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政治层面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
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
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文化层面
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时代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知识点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政治制度: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原因
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
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
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内容
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诸侯
义务
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周王出征
历史
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2)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宗法制
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实质
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
作用
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
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3.礼乐制度
(1)含义: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原
因
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
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表
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
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影
响
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
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选修1)
(1)原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
①生产力: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②生产关系: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
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③社会阶级关系变化: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思想文化
①民间办学兴盛
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表现:
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普遍推行县制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社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影响:
积极性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知识点二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
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
(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
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生产目的:
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生产结构: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方面: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
方面: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公有制)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
(井田制)
内容:
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
(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问题:
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官营手工业
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②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
③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主要成就
冶金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出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③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陶瓷业
①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②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纺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三)商业的发展
商业
活动
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商业
城市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商业
政策
商周: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四)铁器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
1.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
2.生产关系变革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屡亩而税”。
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
相地而
衰征
“相地而衰(cuī)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
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
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
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
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主题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形成了二元体制。
史料二 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
[探究] 该示意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哪些特点?
[提示] 该图反映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史论形成]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
明确了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史料一
[探究]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什么?
[提示] 祖先牌位。
史料二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因为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同辈人名字,往往有一字相同,如曾国藩、曾国荃。
这个字,叫“字辈”。
[探究] 史料反映了宗法制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提示] 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字辈”是一个家族的印记,用于加强感情联系,明确长幼尊卑,二者本质上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
史料三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
——《新唐书·狄仁杰传》
[探究] 史料三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
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提示] 问题:
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
原因:
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祔姑”。
因素:
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
[史论形成] 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封建
政治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社会
习俗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思想
观念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提示]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
史料二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探究] 该图片反映了哪些相关历史信息?
[提示] 史料图文反映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了从周天子到士的严格等级序列。
[史论形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主题二 “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探究] 据史料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提示] 史料主要反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探究] 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特点
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2.影响因素
(1)生产力因素: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
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
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先秦时期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史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 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提示] 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
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
史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史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史料四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探究] 史料二、三、四分别反映的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史论形成]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命题视角感悟]
视角一 知识能力迁移考
1.(2017·大庆一模)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
选B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
2.(2017·乐山一模)《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
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该现象( )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解析:
选A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即出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研究井田制的视角,故A项正确。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
选B 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视角二 过程与方法灵活考
4.(2017·惠州一模)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解析:
选B 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5.(2017·黄石调研)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 )
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顶峰
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解析:
选C 材料没有与其他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相比较,不能说明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西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形成,故B项错误;颂簋作为有系统铭文的西周中晚期的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是商代的甲骨文,颂簋的铭文是大篆,故D错误。
6.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
选D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牛,但不能证明商代出现了牛耕技术,排除A项。
《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不会涉及商代牛耕,排除B项。
冉耕是孔子的学生,说明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造字多以象形、会意为主,是商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因而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技术,故D项正确。
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含答案 精品 届高三 历史 通史 一轮 复习 教师 板块 先秦 时期 政治 经济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