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春末闲谈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9871074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6.35KB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春末闲谈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春末闲谈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春末闲谈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春末闲谈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含答案
第7课春末闲谈
第7课
春末闲谈
本课话题——团结合作
一、从课本中积累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鲁迅先生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人民大众只要思想能够统一,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打破统治阶层的堡垒,摆脱统治者的精神控制,获得思想的解放和自由。
二、从自然中积累
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它们的个体力量、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
鹦鹉是极其合群的鸟,它们互相依恋,患难与共,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敌人,很少有猛禽或哺乳动物敢去攻击它。
草原狼常常二三十只结成一群去追逐偶尔离群的野牛,成群结队的野狗能够战胜熊和老虎,一匹马只要不离群,无论熊、虎或狮子都不能伤害它。
互助团结的合群生活,能使动物由弱变强,由愚变智,有利于抵御强敌和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
三、从历史中积累
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诗人,也是同时代旗鼓相当的两位竞争对手。
在争霸诗坛的同时,他们也是一对朋友。
歌德在谈到他们的友谊时说:
“像席勒和我这样的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投,朝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
有许多两行诗是我们俩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指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好相反,有时他作头一句,我作第二句……”
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正是两个人的友好竞争和团结合作,使两人同时成为了最伟大的诗人。
四、从名言中积累
1.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
2.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4.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权
5.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古今贤文》
6.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歌德
一、作者简介
民族的斗士、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1927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二、背景回放
《春末闲谈》写于1925年4月22日。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
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本题似小,旨意却大。
名曰“闲谈”,好似信口而言,实则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已。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蜾蠃(ɡuǒluǒ)
(2)螟蛉(mínɡ)
(3)窠里(kē)(4)孵化(fū)
(5)瞥见(piē)(6)解剖(pōu)
(7)一螫(shì)(8)麻痹(bì)
(9)棘手(jí)(10)流弊(bì)
(11)嘉猷(yóu)(12)勋章(xūn)
(13)干戚(qī)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辟
(2)遗
(3)干
(4)难
2.语境辨析法
(5)展厅内摆放着一个“红星路商圈发展规划”模(mó)型,虽然只有小小的7.7平方米,你却可以透过它看到红星路广场未来的模(mú)样。
(6)专家认为在长沙万达公馆的施工现场,发现的古城墙贯穿了多个朝代,是记载(zǎi)长沙古城历史的载(zài)体,因此对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说,它是难得的实物教科书。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别开生面: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2)至道嘉猷:
最好的治国学说和规划。
猷,计划、谋划。
(3)返朴(璞)归真:
比喻回归原来的自然状态。
[辨析正误]
作为演出主要呈现样式的专业歌舞表演和原生态展示的结合,出人意料不落窠臼,给文艺舞台增添了新的表现元素和潜能,使整台晚会在品质和格调上发生了变化,不仅强化了晚会别开生面的特色,而且获得了返朴归真的艺术效果。
辨析:
“别开生面”不能用于形容“特色”。
(二)易混辨析
委屈vs委曲
填一填
①他根本不听我的解释,把书撕成了碎片,我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②为保护抗日统一战线,冯玉祥将军只好委曲求全,交出兵权,来到南京任职。
辨一辨
委屈:
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
可以是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也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明大意]
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展开,由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统治者的“治人之道”,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用精神麻痹术控制百姓的丑恶行径,对其必然失败的结局作了极为辛辣的嘲讽,热情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2.“‘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一句中的“铁证”证明的是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十四史”证明了中国历史屡屡改朝换代,没有哪个统治者费尽了心机,能够真正实现他们的愚民理想,保证他们长治久安。
3.“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对应考点:
赏析修辞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在“治人者”的精神控制下,妇女的地位非常悲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便可一目了然了。
作者却说其“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状态都已够好”,辛辣地讽刺了精神控制术的虚伪本质。
4.“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
鬼且反对,而况于官”一句运用什么手法?
深刻含意是什么?
[对应考点: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句采用衬托的写法,“造字”意味着百姓开始有了思想,鬼怕得夜哭,而“官”更甚,此处的“官”即治人者,他们比鬼更害怕百姓的觉醒,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的本质。
二、阅读课文第7~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作者举刑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对应考点:
引用事例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会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段,甚至杀戮;②即使是杀戮也无法禁止人民的反抗;③“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即杀戮也禁锢不了人民的思想。
6.作者引用陶潜“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何意义?
[对应考点:
引用名言名句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表明刑天无头仍有反抗的猛志,歌颂被统治者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也说明统治阶级麻痹术注定要失败。
7.“治者”希望出现一个什么世道,达到一种什么境地?
作者认为这种世道最终能否实现?
为什么?
[对应考点:
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统治者总是希望被统治者没有头脑,永远麻醉而又能心甘情愿地受奴役。
这种想法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人民不是“小青虫”,统治者无法钳制人民的思想。
1.描绘生动,议论精辟
对细腰蜂捉青虫的描写极富情趣和人情味。
“一拉一拒”生动传神,“不识好歹的毛鸦头”之喻贴切、生动至极,充分展示了老前辈们对细腰蜂拉青虫做女儿的认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对生活中一般的现象能深入思考,发现其独特的一面,建立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论点。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二十四史”、儒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等经典被人们深信不疑、恪守不渝时,作者能发现其钳制思想、阻碍进步的一面。
作者运用正话反说的讽刺手法,一一加以批判、揭露,警醒世人。
三言两语,便让人心领神会。
2.语言精练,幽默风趣
全文笔调从容,娓娓道来,看似闲谈,实则严谨不苟,意蕴丰富。
作品幽默诙谐,好用言语,对中外统治者的杀人术、治人术进行了绝妙的嘲讽,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较全面地代表了鲁迅杂文幽默和讽刺的艺术风格。
3.联想丰富,结构严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由季节的变化想到细腰蜂,由对细腰蜂行为的种种解说落脚到其毒杀青虫神经脉络上;再由E君的担忧联想到中国古代统治者扼杀人的思想的种种手法;最后以《山海经》和陶潜诗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
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一切禁锢人民思想的反动派,层层深入,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之中针针见血。
全文浑然一体,批判力极强,行文紧扣“闲谈”二字,而字字珠玑,入木三分。
[写法指导]
在作文中应该如何运用联想的方法
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联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相关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相近联想等。
“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1.运用联想时,要找准联想点
如:
“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甜甜地睡着,真是母子情深。
这时,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吃着妈妈蜜一般的奶。
”作者由看到的“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的情景,选取了准确的联想点,并且进行了相似联想。
2.选择事物进行联想时,联想要合理
如作文时由“悬挂高空”的明月联想到古人写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继而联想到人们借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爱与恨等感情,联想合理自然,恰当贴切。
3.联想要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小媒介体现大主旨
如:
作文时可以由“树木”“庄稼”“花草”联想到脚下的泥土,由泥土联想到“具有泥土精神的老师”,以小见大,来表达自己对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老师的赞颂。
[针对练笔]
请以“友谊”为话题,运用联想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抬头看去,“团结友谊进步——奥运签名”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转回头来再看眼前,很多同学都挤在人群中,争着签上自己的名字。
我也挤进人群,准备在一块写着“友谊”二字的签名布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拿起笔,才写一笔,我忽然觉得这笔很重很重,写下的每笔都把我和这些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和奥运会连在一起。
当我写完最后一笔时,心中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似的。
回头再望一眼签名布上,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的名字,透过那名字,我仿佛看见了一颗颗盼望奥运在北京顺利召开的热情的心,那心连在一起,飞跃过重重的山峦,茫茫的大海,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考点对接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分析文中语意丰富的语句以及引用事例阐发的道理,从而发掘作品蕴涵的深刻含意,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着重分析和理解这些语句与事例,高考阅读题中也经常采用探究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所谓“意蕴”,是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意,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文学作品的意蕴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包含着个体情感、时代精神和共性审美意识等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一般包括:
①时代与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方式;④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⑤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等。
[考题印证]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
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在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而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参考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技法汇总]
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呢?
1.从创作意图方面发掘作者的个体情感。
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有他的写作意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决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走向,决定了作品的审美
情趣。
2.从文本的表达技巧方面发掘作品的主题意蕴。
3.从文本主旨的隐含信息方面发掘作品的共性审美意识。
作家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这种带有个性化的共性审美意识,常常是隐含在文本主旨背后的,揭示出这种隐含的内在意义是发掘这种意识的便捷方法。
4.根据时代与社会背景发掘作品的时代精神。
作家是具体时代与社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家描绘景物,表达个性情感必然要与时代和社会
同步。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
”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
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
”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
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
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
……”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
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
”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
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
”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
“这怎么行?
……”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
你干什么?
”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
“这不行!
主人要骂的!
”
“管他呢!
”他仍然砸。
“人来呀!
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快来呀!
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
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课春末 闲谈 教学 案语 必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