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 文档编号:29866419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82KB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2021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班级姓名完成情况
【应考指南】
1、从诗的题目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属于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还是塞外诗等,通过作者和朝代来知悉诗人背景和历史背景,
2、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诗歌以物咏志,通过物象意象揣测人物心情、情感,了解意象所代表的精神品格,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柏岁寒三友等等意象表达的情感。
3、注释和整体诗歌大意,包括季节(古人伤春悲秋的情怀)、用词,把诗歌联想想象成一幅画面,站在诗人的视角,感受此时此景此情。
题型:
(一)考察诗歌内容的理解
1、古诗由于其诗歌的音律限制,都是精而短,七言五言律诗、绝句,所以在用字、用词上都是精雕细琢。
2、根据诗中场景、物象、景色等描述去了解诗人的看到这一些景物的细腻感情以及不同的景物引起诗人心情、情感的变化,引出要表达的中心。
(二)考察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技巧、语言特点、结构、抒情方式等,把手法+内容+感情即可
总结诗歌常用的(可以迁移到阅读理解和写作)
表现手法
用典、比兴、对比、渲染、烘托、想象、联想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乐景乐情
乐景哀情
托物言志
意象形象
品质
借古讽今
古今对比
怀人伤己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象征、对偶、反复
反问、双关、顶针、回文、谐音
描写手法
虚实结合
对比画面+情感
动静结合
画面+情感
视觉变化
方位、时间
正面、侧面描写
章法结构
点面结合、逐层深入、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白描、平淡、绚丽多彩、委婉含蓄
(三)考察诗歌的情感思想
1、题干中有没有指定哪一句诗,该句中关键的形容词有。
如果没有指定,诗歌哪一句更能表现作者的感情,乐景乐情还是乐景哀情,用该诗句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结合作答,
修辞手法在古诗、现代文的应用对比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象征、对偶、反复、排比、拈连、用典
反问、双关、顶真、回文、谐音、通感、互文、联想、反语、引用
一、古诗中常用修辞手法
1、古诗的第一个特点语言凝练,讲究对仗工整、押韵及音律美,因此决定了古诗在运用修辞手法上会偏向于顶真、回文、互文、谐音、对偶的手法来到达这一特点和作者意图的表达。
2、同时诗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但是由于字数限制,会更多运用意象或者典型艺术形象进行描述,营造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行虚实、色彩、动静、形神等意境的表达。
所以也会偏向比喻、联想、双关、联想、用典、拈连、借代的修辞手法。
比如《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首先就是用了顶真的手法,其次“莲子”本身也是一物,又音同“怜子”就是谐音、双关,怜就是爱的意思,而“清如水”又隐喻了对情郎的情谊纯洁,也是用了比喻、联想。
所以由于古诗的特点决定了古诗偏向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常用的修辞手法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所选的文体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其故事性和叙述性更强,篇幅可长可短。
记叙文的特点是:
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记叙文由于要记录事情的发展过程,或者散文在表达作者的中心时需要空间转换、时间、场景、内容变化,所以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这一层面上,会偏向于使用通感、拟人、设问、反问、反复、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其次,作者在刻画人物上,为了更丰满其形象与品质,就会用到更多比喻、借代、夸张的手法。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就用到以上的修辞手法。
遵义
【试题练习】
(二)古诗阅读(7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4分)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领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土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2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功夫。
“直”字既形象地描绘了茫茫大漠中烽烟孤单直立的景象,又突显了大漠既孤寂荒凉又壮观、刚劲、坚毅的奇异特点。
“圆”字形象地描写了蜿蜒黄河之上圆日独挂的景象,又突显了大漠给人的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柔和的奇特感受。
还要答出作者的情感。
(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候骑:
骑马的侦察兵。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故选:
D。
答案:
(2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2)D。
参考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安顺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②。
白水明田外,碧峰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②溪口:
溪流的入河口。
19.本诗与杜甫的《春望》标题都有“望”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20.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由此推断诗中横线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A.在B.压C.连D.出
【答案】19.《新晴野望》写了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面对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喜悦闲适之情。
《春望》写了战火纷飞时的衰败零落之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
20.D
【解析】【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赏析。
《新晴野望》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
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
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是虚写,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闲适之情。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可据此作答。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炼字的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理解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
与“明”相对应的应是“出”,将山峰拟人化:
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这句诗描写动景,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
“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
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碧峰在山后”只是在交代碧色的峰峦在上的后面,语言平淡。
“碧峰压山后”中“压”字比较沉闷,不能给人新奇之感。
“碧峰连山后”是在描述静止的画面,表现不出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的景。
故选D。
黔西南州
7.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解答】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
"定"意思是一定,语气可定,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和祝愿,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这两个字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体贴和关爱之情。
答案: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
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黔东南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 。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中字词的意思,答题时注意结合整个句子或者整首诗歌的意思来理解。
句中“次”是“停留、到、抵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的能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3)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答案:
(1)停宿。
(2)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3)“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点评】对于古诗的学习,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铜仁
13.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按要求答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分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解答】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能力。
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
这句诗中“山重水复”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也就是山环水绕。
因为绿色为暗色,花朵多是明艳的颜色,所以说是“柳暗花明”。
画面想像合理,语言优美生动即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先概括诗歌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词“笑”“丰”“足”“闲”。
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反映了农民们丰收的喜悦,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山村的绿树环绕,鲜花怒放之景,表现作者对乡村景色的喜爱之情;颈联“衣冠简朴古风存”再次表现作者对淳朴民风的喜爱与赞美,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人还没有离开,却主动说出下次要不请自来,自然表现出对乡术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如果结合诗人写此诗的背景去分析,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却还表现得如此快乐,所以答题时答出表现了作者面对挫折豁达乐观的心情亦可。
答案:
(1)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似乎已经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看见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
(2)示例:
从“拄杖夜叩门”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衣冠简朴”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从“箫鼓追随”看出诗人对古风民俗的热爱;从“柳暗花明”看出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的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崇左、玉林、防城港)
(一)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8.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C】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嘘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娇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贵港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1-12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
12.两诗画线句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是借景(物)抒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
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贺州
9.古诗词鉴赏,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16)“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你结合小令内容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景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
【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答】
(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注意抓住意象“夕阳”“断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家。
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答案:
(1)夕阳渐渐落下,游子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归家无期,心中无比痛苦。
(2)景语有: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下的乌鸦;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的茅屋;荒凉的古道,萧索的秋风,消瘦憔悴的马,夕阳。
情语是: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点评】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炼字”也是诗歌赏析的内容,学会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第一轮 复习 诗歌 鉴赏
